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智慧須向內追索,不假外求——|
透過閱讀與思考,
為素養播種,等待觀念萌芽,迎接知識綻放,
淬鍊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
素養滋養內在,知識豐盈人生,
洪蘭教授的洞見帶領我們發現幸福的智慧,
開啟通往美好人生的全新旅程!
疫情帶來的社會動盪與心理壓力、AI產業的迅速發展、地緣政治風波四起,2020年代前半期可說是一個躁動的年代。在這個充滿挑戰與變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從喧囂中尋回內在的平靜?
在《幸福的智慧:讓素養與知識豐盈人生》中,洪蘭教授將多年來對素養、知識與幸福的深刻思考,化為一篇篇動人的文字,為我們帶來智慧與啟發的盛宴。
透過對成長、學習與價值觀的深入剖析,洪蘭教授以自身的實踐經驗,分享如何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培養正向心態,調整價值觀,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
自序 父母跟得上時代,才不會耽誤孩子
素養的播種
安全感影響孩子一生
理解孩子的情緒
動機和態度――成功的兩個要素
尋找讓孩子動心的「弱點」
陪伴是親子關係的根本
讓孩子快樂成長
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
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平板電腦不能取代的事
規範的重要性
教養的重點在情緒控制和習慣行為
做人應當講究踏實、不虛偽
自我控制、品德和毅力――決定一生幸福的要素
正確的觀念最重要
母親是最初的老師
別讓孩子用一生治癒家庭帶來的傷害
誠信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
權利和責任
行為虛擬久了會成真
品德教育最重典範
良師興國
犯錯是學習的最好方式
別苦一輩子
窮則變,變則通
幫助別人的快樂
觀念的萌芽
規律是天地運行之道
給年輕人希望和目標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利生存的本性
讓自己發光
難化解的情緒
自律的重要
把用掉的福氣補回去
文化是國家的寶物
君子以厚德載物
引導青少年正向發展,任重而道遠
找回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與素養
真正的公平
現在吃的苦,都是將來成功的臺階
不看顏色執法
生命的循環
感恩才是生活的正道
人生的重點在本質
改變心態,改變命運
對他人做出貢獻,就是好的一生
為人點燈,明在我前
遺忘不是壞事
斷其史,則斷其國
幸福人生的基石
文化決定社會的成功
知識的綻放
學習不必趕在一時
把新知變舊聞,讓記憶更牢靠
要增強記憶,先了解記憶的本質
聽神經受損無法逆轉,應重視耳朵保健
大腦與嗅覺
人類習得語言的奧祕
短中求長,則無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塑造品格
音樂可以活化大腦
聲音是語言的根本
綠樹的好處
提取記憶需要情境線索協助
音樂延緩大腦的老化
千金難買早知道
別再迷信智商,有動機比有能力重要
別讓AI取代我們的大腦
給孩子憧憬和希望
閱讀的收穫
人類獨霸地球的祕密
別扼殺想像力,讓孩子盡情問問題
探索感官的奇妙世界,重新認識感知世界
讓人生像是不斷向上增強的美景
文化是年老後靈魂的故鄉
最好的溝通方法
這本書是我寫的第39本書,看到這個數字,自己有點不敢相信。我是92年從美國回臺灣後,才開始寫專欄的,怎麼32年間就累積出了這麼多的文字了呢?尤其我平日要去學校上課,還有家務要打理,只能早上抽時間出來寫,怎麼也寫了這麼多本書?想起來,真的要感謝父親訓練了我善用時間的習慣。
父親平日喜歡跟我們說他的人生經驗,希望我們多聽一點,就少走一點冤枉路。他常問我們:祖父跟其他同安人一樣,坐小舢舨船去南洋打天下,為什麼別人沒有致富,祖父卻可以富到娶姨太太?
父親說,當本錢都是一樣時,差異就在方法:祖父先做苦力,存了些錢,開始做小販,再存了些錢便做貿易。他會前一晚先想好第二天要做的事,然後天不亮就去店家門口等,等店門一開,祖父就進去談生意。因為中國人迷信好彩頭,早上第一筆生意一定要做成,所以祖父能比較便宜地拿到他要的貨。
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表示每個人的本錢都是一樣多,成功與否就看怎麼利用這24小時了。所以父親要求我們早起,趁心思清楚時,去做要動腦的事,等大腦累了,再去做要用體力的事(這是為什麼我對學校早上打掃校園很不以為然,早上的時間應該用來讀書學習。我們以前是放學前才打掃,在讀了一天書,身心疲憊後,去校園打掃正好舒解一下情緒)。
習慣成自然,我每天不需鬧鐘,天亮就自己會醒來,在八點上班前,可以專心寫三個小時的稿。古人說滴水穿岩,「勿以善小而不為」真的很對,每天做一點,集腋成裘,的確會像經濟學老師說的,一塊錢的本銀,每天存一分錢,一年以後會有37.78元。
其實這個道理在爸爸每週替我們剪指甲時就知道了。那時小學上課前有晨間檢查,檢查手帕(當時還沒有衛生紙)和手指甲。父親每次剪指甲都問:「你們有看到指甲在長嗎?」我們都搖頭。父親說:「但是它變長了呀!很多事情是在你不知不覺中發生,所以一定要注意品行,不要讓壞習慣長出來。」我想,我這麼在意親子互動,不贊成父母為了替孩子買玩具或提供更好的生活享受而加班,可能就是因為我覺得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太重要了,品格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在不自覺中養成的。
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對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現象提出大腦方面的解釋,希望能透過實驗證據改變舊有觀念。比如臺灣的父母親很在乎分數,整天恨鐵不成鋼,這種忘記初衷的嫌棄(孩子剛出生時,我們不是只要他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就滿足了嗎?怎麼後來變心了呢?)會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其實孩子只要開竅,早點晚點沒有關係,開竅早,少年得志,開竅晚,大器晚成。月考(現在叫段考)的壞處就是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若是每個月都把樹挖起來看它長根了沒有,樹當然長不好,人生反正看的是終點,哪個跑馬拉松的人是在搶起跑線的?
其實分數離開學校就失去它的魅力,學歷是個敲門磚,硬的敲得比較響而己。奇美的許文龍曾說他考試只求60分,因為去提親時,對方只會問哪個學校畢業的,不會問考第幾名。因此他把讀到及格以後的時間拿去讀他喜歡的書,成就了他的事業,科技的突飛猛進使父母需要跟得上時代才不會耽誤孩子的前途。
最近核磁共振的研究就發現創造力跟大腦在做白日夢時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有關,所以看到孩子在發呆時,不要像以前一樣,過去給他一巴掌,創造力可是21世紀競爭的基本能力。
感謝《聯合報》、《遠見》、《國語日報》和《小達文西》給我寫專欄的空間,讓我能把一些大腦科學新知傳出去。我了解專欄版面的珍貴,因此衷心感激有這個機會,當然更感謝天下文化願意將它集結出版。周敦頤說「文以載道」,我沒有那樣的本事,但希望透過觀念的改變,使臺灣的學子在學習上更自在些,也更有餘力去探索他生命的目的和人生的意義。
(摘自本書〈自序))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2025/01/06
BBP49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6264170956
280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