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優惠價
85
$340
優惠價
75
$300

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書籍介紹

洪蘭—眾聲喧嘩,安頓自心

持續撰述、演講、閱讀、教學、思考
洪蘭教授總能洞察出現代人共同的焦慮
給出兼具科學與人文的回應
陪伴你我 共同度過這紊亂的世界。

過去 隨著自己的成長變成過去式
未來 還等待自己去成就
放下 已逝的過去,迎向可有作為的未來

人生固然是旅程,要把握當下。但是旅程要有目標,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沒有邁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

所以典範是重要的,有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茫然、不致虛度。先安頓好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助、人助,而後天助,共同度過這紊亂的世界。

洪蘭教授這次呼應疫情以來變化無常的世界,提出「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解方,從「教之聲」、「養之思」、「學之道」及「思之辨」四個方面分享所觀所得,希望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自序——變或不變? 怎麼變?

教之聲

斷電時,月光分外明
初創業者必讀的一本書
情緒發展比智力發展更重要
有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虛度
擠牙膏的難題
與其後天補救,不如把握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言語暴力對大腦傷害比肉體更深!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種瓜得瓜,你想教出怎樣的孩子?
素養教育本是主張教育與生活掛鉤,何不設計課程來落實它?
換個方式說話
問的重要性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大腦去組織知識
學習為什麼需要鷹架
微笑二十秒,就能啟發正向情緒
如何有效學習
樂觀的真正意義
持續做三好,好品格自然內化於心
改變我們如何學習的科學
愛,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養之思

嬰兒有情緒嗎?
教孩子分享
輸贏只是一天的感覺,它不決定你的命運
愛孩子,就請鍛鍊他
教養的三+二原則
幸好有媽媽……
不用別人的尺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品德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歷程
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請都讓他自己做
是身教,還是在做佣人?
強化大腦執行功能在家就能做到
男孩的成長需要適當的教育與引導
讓孩子長成美麗的花朵
青春期這個坎

學之道

《論語》新解──孫震校長的和平之道
詩詞的聯想
請給年輕人一個典範
做事的習慣
面對真相是減輕焦慮唯的一方式
時間的真相
捧著金飯碗討飯
集郵的樂趣
前人經驗的價值
閱讀,終身受用不盡的恩賜
運動的一舉兩得:不只是鍛鍊身體,還對學習有益
思考的深度決定記憶的強度
在苦難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記憶交給電腦就好?
細菌堅持不死的生命力
吃出健康高智能的大腦

思之辨

朋友是我們的另一對眼睛
大腦與師道
但願少年有知
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想到前人未想到的
自信與盲從
含蓄之美
先體驗,有感動,才能改變
「誇大的醫藥神話」與「真實的健康建議」
騙子為何能面不改色
能放下才有未來
學歷與文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敬業,才能樂業
暴露效應的力量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寧可少年苦,不要老來窮!
學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真諦
不要從「躺平族」變成「老貧族」
這些病人教我們的事
「師」與「匠」的差別
永續地球,需要每一個人都努力
歷史的靈魂

自序
變或不變?怎麼變?

我小時候師長的教誨是人要堅持不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最後蓋棺論定,才算完結一生,若中途變節,會被世人瞧不起。但是出社會後,發現見到的「變」比「不變」的多,比如說,幾乎所有的官員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清朝詞人納蘭性德曾感嘆的說:「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更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這個矛盾令我很困惑,如果滄海都會變桑田,天下就沒有不變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古德要叫我們守成不變呢?

尤其現在網際網路的發達和手機的普遍使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目睹全世界的變,而且昨是今非,變的飛快。例如2020年疫情暴發,公司學校改在家裡上班上學,原本的工作方式一夕突變,大家手忙腳亂的學習如何用Zoom溝通,但是不到三年,Zoom公司竟宣布裁員1300人,谷歌、微軟也宣布裁員12,000人,變的跟川劇變臉一樣快。這種速度令人焦慮不安,因為跟不上便會被淘汰,導致現在看身心科的人數激增。這種恐懼感是潛意識的,我在美國念書時,常作一個惡夢,夢到跟同學去爬山,因為鞋帶鬆了,我蹲下來綁鞋帶,想不到才一分鐘我站起來時,所有人都走光不見了,整個山就剩我一個人,嚇的我立刻驚醒。

這個不安全感後來變成鞭策自己的力量,知道不能跟著人家走,要變成人家跟著我走才行。這個恐懼一直到讀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的物種」,才了解原來變才是宇宙的道理,但是如何變,其中還有更深的道理。

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喜歡舒適圈,對改變有抗拒力,英文也有「如果沒有壞就不要去修它」(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但是時代在變,不跟著變,便被淘汰。那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心甘情願的去改變呢?本書講述的就是人如何改變思維來適應新情境的一些研究。

世界上大部分的變化是漸進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我們常常感受不到,但是等到感到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感知的關鍵在細膩的觀察力和周延的思考力。這兩點都跟背景知識有關,因為大腦看不見它不知道的東西,而不知道,當然便不會去思考了。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知識必須主動搜尋才會進入大腦,被動的學習無效,因為它不會造成神經連接的改變,因此改變的重點便落在動機的啟發上。一個人開竅了沒有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因為智慧是大腦整體的表現,不是哪個地方改變了,他就聰明了,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知道,就是當孩子開始反思一句話合不合理的時候,比如說,學生碰到挫折,被勸告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假如他提出反對意見:「老師,隨遇而安是不對的,你不為自己爭權利,沒有人會替你爭」、「為什麼一樣是人,他可以做,我卻不能?這個差別在哪裡?」這時他的思考力出現了,開竅了。

其實該不該忍耐的前提是主控權,這件事是否操之在我,如果不是,只能忍耐,因為憤怒傷肝,憂慮傷肺,硬去爭,受害的是自己;但是如果有主控權,那麼一定要盡全力去做,這樣即使失敗也不會遺憾。也就是說,當孩子能夠反思時,他就朝改變邁出了第一步。

現在每個國家、每個公司,甚至每個學校都在推創意,但是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它是從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裡面,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既然人的知覺是不知道就看不見,那麼人一定要先有知識,改變才會出現,比如說,如果你知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你就知道「右腦開發」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你就能針對正確的大腦功能設計出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當你從別人的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創新,也就是你的成功之路。

一個朋友曾說,他是否投資某家公司決定於這家公司的研究經費。沒有研發創新,再大的公司都是死路一條。21世紀市場競爭之道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新」,它呼應了前面達爾文的話:只有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才能生存。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洪蘭 作者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2023/03/01

BBP4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6263551213

280

405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