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你知道,右腦的α波是想像力的泉源嗎?
你知道,要怎樣做白日夢,才會讓你產生創意嗎?
你知道,紅色情境能讓人專注,藍色情調能幫助你創造力倍增嗎?
你知道,關掉腦袋某個區域後,想像力將如脫韁之馬嗎?
你知道,腦力激盪會議是沒有效果的嗎?
你知道,最有創意的公司把所有洗手間集中在一塊?
你知道,創意團隊的密碼——Q值的力量嗎?
你知道,每增加1%高學歷的新移民,就會讓這個國家的專利產出提升15%嗎?
暢銷書《大腦決策手冊》作者雷勒,對於最新發展的創意科學的全貌,
提供了一幅充滿火花與啟式的描繪。
雷勒擷取了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精彩實驗成果,
走訪世界許多角落的成功創意經驗,粉碎了種種有關創意的迷思,
證明想像力和創意不是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擁有的天分,我們都能夠學習如何開啟想像力。
你將會得知,巴比狄倫的寫歌靈感、詩人的靈性從何而來,
馬友友如何展現出高超的琴藝,平面設計大師葛拉瑟如何構思商標。
你將會了解,Google為什麼創新的商業點子層出不窮,
皮克斯工作室如何引爆動畫電影的不斷躍進,
意諾新網站為什麼能幫助大企業解決最艱難的問題,以色列為什麼能跟矽谷並駕齊驅。
雖然藝術家說:「創意是一個動詞,一個非常花時間的動詞」,
但是本書可以讓這個動詞立刻成為「現在進行式」,
幫助你開啟腦袋裡有關創造力的種種潛能,
也幫助你如何善用別人的腦袋,串連眾人的智慧,
讓你自己的想像力不受羈絆,讓你的創意源源不絕!
開場白 創新是有祕訣的
第1章 巴布狄倫的創意腦袋
第2章 捕捉右腦的α波
第3章 前額的苦思
第4章 解開心智的手銬
第5章 創意常來自外行人
第6章 Q的力量:創意團隊的密碼
第7章 城市裡的摩擦:擦出創意的火花
第8章 莎士比亞的弔詭:成熟的詩人用偷的
結語 魔術來自你的腦袋
謝辭
參考資料
Swiffer的發明是一則創意故事。這則故事是關於一群設計師在觀看某人清掃地板上的咖啡渣時,想出一種全新的清潔工具。在那一閃而過的思緒中,韋斯特與他的小組做到了「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一件我們天天都在做的事」。他們能夠看清世界的真相——充滿了冗長又乏味的家務事;然後設想,要是有一種更好用的拖把,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洞見,永遠改變了地板的清潔方式。
本書要講的就是像這樣的洞見時刻是如何發生的。它是我們最重要的心智才能:去想像從未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我們把這種能力視為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是由它所塑造。收音機播放著流行歌曲,你口袋裡裝著科技小產品,牆上掛著藝術品,以及窗台上安裝了冷暖氣機,浴室櫥櫃裡存放著藥妝品,還有你現在坐著閱讀這本書的椅子,在在都是這種能力的結晶。
然而,儘管我們身邊總是圍繞著各種人造品,創意的流程卻有一些極為神祕之處。譬如說,為什麼韋斯特在觀看婦女用紙巾擦地板時,會想到Swiffer的概念?畢竟他自己就做過無數次同樣的動作。「我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個點子會在那個時刻突然冒出來,」韋斯特說:「我太感恩了,不想多問。」
全然神祕的創意,它如何發生,甚至何時降臨,都是難以理解的。這意味著我們的創意突破,通常都伴隨著外力。事實上,直到啟蒙運動時代,想像力仍舊等同於更高級的能力——具有創造力,意味著能夠直通繆斯女神,讓創造之神發聲。由於人們無法了解創意,所以便假設他們最好的點子來自其他地方:想像力是從外面找來的!(畢竟,英文裡的靈感inspiration,也有吸入、吸氣之意。)
創造力的神祕難測,連科學家都要敬畏三分。研究神經反應時間或視覺機制是一回事,但是要怎樣測量創造力呢?由於這個主題的本質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往往受到研究人員的忽略。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在1950到2000年間所發表的心理學論文當中,研究創造力流程的不到1%。
就連這項人類才能的演化,都令人困惑。大部分認知技巧都有詳盡的生物史背景,可以追蹤出它們的演化軌跡。但是創造力卻不行,人類的想像力並沒有明顯的先質。人腦皮質裡沒有所謂專事發明的神經元模組,甚至在其他靈長動物身上,也找不到原始的創作衝動的證據。猴子不畫畫,黑猩猩不寫詩;而曾經展現出基本解題能力的,多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動物,例如新喀里多尼亞烏鴉。換句話說,創造力的誕生就像洞見的產生,不知打哪兒來。
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沒有辦法很嚴謹的研究想像力。除非我們了解產生新想法的整套心智過程,我們將無法了解,為什麼人類會這麼特別。也因此,本書一開頭就要先讓大家回歸想像力源起的物質基礎:頭顱內重量不過1.4公斤的組織。
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把創造力流程,描述成「一大鍋沸騰的點子,裡頭所有東西都在狂亂嘶吼與跳動。」現在,我們總算能首次看到這個大鍋子,看到這個巨大的帶電細胞網路。正是這些腦細胞網路,也就是神經元網路,讓我們得以在舊點子之間,形成新連結。我們能替腦部斷層掃瞄儀所顯示的思想活動,拍攝快照,並且在神經元快要得出某個答案時,測量它們的興奮程度。想像力或許看起來有如神奇的魔術——新點子就這麼憑空出現;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解這場魔術背後的手法了。
摘自《開啟你立刻就能活用的想像力》前言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13/03/29
BCS154
天下文化
平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3201526
293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