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優惠價
85
$340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書籍介紹

在這個眼花繚亂的年代,面對數位狂潮、資訊超載,每個人的精神和時間都不夠用。但是,到底哪些事情,才是最珍貴、最值得我們投入心力的呢?

洪蘭教授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生命科學的專業研究出發,涵蓋生活、親子、思辨和素養等層面,提出—般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迷思,讓大家在面對紛亂、似是而非的資訊時,能用有科學依據的理性態度來——來檢視,找到人生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人生不能盡如己意,不過就是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人生要先甘後苦,還是先苦後樂?
.聰明人知道何時出手,有智慧的人才知道何時放下。
.正向思考的訓練,可以抑制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保護免疫系統。
.對既成的事實不要去後悔,因為悔恨對健康有害。
.聰明藥到底有沒有效?真的會讓人「變聰明」嗎?
.人當然希望活得長,但也要活得快樂才值得。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答應別人的事,哪怕不睡也—定要做到。
.與其用珠寶增光,不如充實自己,曖曖內含光才是真價值。
.誠信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人—定要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放手讓孩子出去外面磨練—下吧!人只有學會感恩,才懂得珍惜。

自序 寧可做了後悔,不要後悔沒做

關於生活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改變情緒,愈活愈快樂
想做出好決定?多看看祖先智慧
不景氣,如何做到不降價又賣更好?
「先苦後甘」還是「先甘後苦」?
同桌共食分享生活,好處多多
探索工作的意義
好習慣有多威?幫你省一萬小時
無心栽的柳,也能成蔭
物以類聚,不要小看朋友的影響
剪報帶來樂趣與智慧
物質缺乏不是問題,心態才是
保持運動習慣,死神才找不到你
食物可以改變基因的表現
皺紋是見證曾經有過的笑容
吃對、睡飽、多動,讓記憶力更好
奉公守法,使命必達
遠離失智,五種營養素不可少
說得愈多,其實愈無知?
轉念,讓你更快樂
防失智為何要學新東西?
​沒事多唱歌,竟能健身又健腦

關於親子

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情緒控制,幾歲教最有效?
零缺點的孩子為何一無是處?
受傷的不只身體,虐童禍延三代
一本好書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靈
獎勵和懲罰是塑造行為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親近大自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教孩子learning how to learn
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基本功與邏輯思考力
自製玩具更能增進親子感情
錯誤觀念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因材施教,父母親人生的智慧
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父母大聲吼叫,只會使孩子更恐懼
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補救教學只能上國英數?
親子共讀,可以改變孩子行為
家暴虐童頻傳,根本原因是經濟
重視教育的國家才有前途
豬是被罵出來的
人生的大智慧該如何教呢?

關於思辨

獨立思考的能力
乾淨的空氣,比選票更重要
亂世用重典?攻心才是上策
權不能勝天
我們會是第二個哥倫布嗎?
領導者無遠見,國家腦力不會強
笑話填空,測你是幾年級生
對現況的無助正是奮起的契機
老有所終,讓人民活得安心
演習視同作戰?原因是……
政客吹牛皮,為何總有人信?
人貴自重,國家也是
你是「純種」或「雜種」,有意義嗎?
不會讀書不代表「沒有用」
只要透明,汙垢就無所藏
做自己的主人
教育中的愛與榜樣
睡眠不足與「積勞病故」
沒有軍人,哪有國家?
當學生不會唱國歌……
用大數據預防自殺
一個無知決策,造成終身傷害

關於素養

做人大道理都藏在古書裡
教育少了品格,書念再好也沒用
價值來自內涵
誠信崩解,再多美德也換不回
中國古文的妙處,外國人也知道
文化的精神是築橋,不是築牆
感恩與吃苦
多閱讀、多體驗,使大腦活化
只有感動才能帶來改變
從閱讀與體驗,學習察言觀色
正向思考是謀定而後動,不是一廂情願
找到意義,才能學會珍惜
情緒的教導要及早
教育就在生活中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人生一定不完美,但可選擇不受苦 
你可以不要發脾氣 
失禮不能當率真! 
少說一個字竟殺生又飛錯國 
AI時代 人文素養更重要 
站在前人肩膀上看世界 
讓文化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典範存在的必要

寧可做了後悔,不要後悔沒做

小時候寫作文時常寫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是心中對光陰其實沒有感覺,尤其那時連「梭」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寫上這句話,作文至少會有「乙」。匆匆過了一甲子,現在知道它的意思了,但是卻感覺這句話還不夠真實,因為箭和梭是看得見的實體,而光陰從指縫中流失卻是無聲無息,完全沒有痕跡便不見了。

我父親曾提醒我們要愛惜光陰,他說人即使活到一百歲,也不過才一千二百個月而己,叫我們想想自己已經過掉多少個月,還剩多少個月可以用?

當他把光陰變成可以看得見的日曆時,我們就悚然而驚了。因為我們都有撕日曆的經驗,厚厚一本日曆掛在牆上,轉眼就剩背後的紙板了。

曾有人問我講話快、走路快,是天生的嗎?現在想想,應該是後天的,因為感到自己去日無多,想把握時間多做一點事,才會盡量想快。

我也不喜歡不守時的人,因為等待的時間本來可以拿來做有益的事。因此,當編輯把這本書定名為《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時,我直覺地感到題目很好。

的確,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呢?這個答案依時代背景、人生觀、生活環境而有所不同。在台灣貧窮的年代,很多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便是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就是希望,長大就可以分擔農事、家事、國事、天下事,所以多子多孫多福。

後來台灣富裕一點了,父母就希望孩子學業好,上大學,光耀門楣,而且功課好,才能考上好學校,才能進好公司,才能住進好的養老院。在我念大學的五十年代,很多父母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把孩子送到美國去留學,在那邊賺美金。

我們也不負父母所望,在美國成家立業,寄美金回來孝養父母。但是慢慢時代變了,台灣錢淹腳目,大家不再稀罕美金了,這時人生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活得有品味、有意義、有尊嚴,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

遺憾的是,經濟繁榮、社會富足後,人類的劣根性也逐漸浮現,社會變得笑貧不笑娼,很多人的眼裡只看得見權勢、貪腐帶來的享受,而看不見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更不要說隨處可見的是非不分、指鹿為馬了。

回想一九九二年,我剛回台灣,坐自強號去嘉義中正大學報到時,看到稻田裡不時冒出大大的看板,上面畫著身著越南傳統服裝的女生,旁邊還寫著新娘名字和手機號碼,讓我大為驚訝。

等到我住進民雄鄉下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門大生意,後來為了做老人的記憶實驗,走訪農村時,看到更多對外配不公平的對待。才發現,在台灣表面的繁榮底下,仍然藏著很多黑暗面。

我看到外配的孩子在學校受歧視,過得很辛苦,但是城裡的孩子過得也不輕鬆,因為要補習。當我所教的大學生(他們應該算是人生勝利組了)只想著畢業後賺大錢,卻對知識的追求沒興趣,對人生也不抱希望——我知道這個社會病了。

當我到台北的陽明大學教書後,一直有人來找我為他們的右腦開發班、腦力開發班背書。我深感知識不夠,就不能做批判性的思考;不能判斷是非,自然就無法去改正它;不能改正,也就不會有創新。也就是說,知識、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其實是有連帶關係的,而台灣要跟得上國際潮流,創新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當《天下》雜誌的殷發行人來邀我寫專欄時,我一方面忐忑不安,擔心自己非中文系畢業,文字不夠好,一方面又很高興有機會把所知所學用出去。

當時,我父親還在,他說,寧可做了後悔,不要後悔沒做。我就大膽接了專欄的工作,從一九九九年一路寫到二O一九年,這二十年來,每個月寫十篇專欄,寫專欄比寫作文難,因為沒有題目,無法「借題發揮」。

我常在家中走來走去,不知寫什麼題目好,但是秉承父訓,我一定做到準時交稿,再怎麼生病都會爬起來寫,二十年來沒有落過一篇。父親若還在,應該會覺得欣慰,因為父親辦《刑事法雜誌》時,常碰到邀稿不能準時進來,自己要跳下去寫稿的事。每次他都會告誡我們,答應的事哪怕不睡覺也一定要做到。

這本書是專欄集結的第三十二本,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親,感謝他們當年不顧祖母強烈的反對,讓我上了學,念了書。

二O一九年十二月於台北

洪蘭 作者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2020/01/21

BBP46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9213

288

499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