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洪蘭在新書《幸福的智慧》中提到「白飯之亂」事件,探討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免費」的態度,並進一步反思貪便宜與自私心態的危害。並且以美國印地安文化的對比,強調感恩與知足的重要性,認為感恩不僅是對他人善意的回應,更是生活中應該秉持的美德。
2023 年 7 月,發生一個叫「白飯之亂」的事件,有臺北科技大學的學生去小吃店吃飯,因白飯不算錢,學生把店家的兩桶白飯都吃光後,在網路上寫負評來繼續表達不滿,引起民眾的熱烈討論,連我去暑期教師培訓班上課都聽到老師們在討論應該怎麼對待「免費」。
一位老師說:「一樣是免費,為什麼學校的營養午餐,學生不會拚命吃?」另一位老師笑著說:「那是因為學校的營養午餐可能很營養,卻不見得好吃 !」另一位老師馬上反駁說:「那白飯不是更沒有滋味?為什麼要拚命吃?應該是不吃白不吃的免費心態吧?」其他人也點頭,認為是免費的關係。
我聽了想,天下哪有免費的東西?除了大自然的清風和明月,其他東西一定有成本,像街頭提供遊民的免費便當,那是善心人士出的錢,因此不該取的人不可以去取,更不可以把它全部取光(曾有醫生去排隊領便當,被人揭發;也有婦人騎車至免費提供路跑者瓶裝水處,把所有的瓶裝水都拿光)。這是人類自私貪婪的劣根性,非常不可取。
我在美國留學時,有一位印地安同學告訴我,感恩節是白人的節日,他們印地安人在美洲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從來沒有匱乏過,因為他們只取所需,不貪心,不但留給別人,也會留給其他動物吃。他說印地安人去打火雞,只會取夠今天吃的就回家,但白人來了,有多少火雞打多少,竭澤而漁的結果就是隔年沒有火雞了。他說他們從小被教導:凡物必須留一點給別人,這是他們族人的基本原則。這點我完全贊同,貪是個無底洞,它就像一把心火,不克制住,會燒掉孩子的前途。
我有個朋友曾是美國某大公司的總務。他說公司有個儲藏室,裡面放著原子筆、剪刀、膠帶、影印紙等辦公室耗材,同仁有需要自己去取,不必填寫單
子,因為人力比那些物品更貴。但是公司來了華人員工之後,架子上補多少都會空多少,最後他只好將門上鎖,把鑰匙放在祕書處,雖不必填單子, 但多了一道手續,減少了公然私用的機率。他感嘆,少數人的自私增加了多數人的不便。
他問我:儲藏室並沒有鎖,有需要隨時可以去取,為什麼華人一定要把東西搬到自己家裡才覺得安全?我當時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心中痛恨國人貪小便宜的劣根性。在這一點上,人不如動物,動物只要吃飽了,連獅子都不會去吃兔子。沙漠中的跳鼠,腦只有一粒黃豆大,但牠只要吃夠今天的蛋白質量便回窩去休息,不會把草原上所有的種子全部塞到牠的嗉囊中帶回窩去慢慢吃,人實在沒有理由稱做萬物之靈。
不自私、替別人著想,是素養很重要的一環。其實煮飯需要時間,就算水乾了,飯還需要悶一下才能吃,在把全店其他客人的飯都吃光之前,這些學生是不是也該想一想別人的需求呢?一般餐廳白飯是 10 至 15 元一碗,若是免費,那是老闆吸收了這個費用,它是善意,不是本分,更不是義務。
《易經》說:「君子以厚德載物。」人不可以不感恩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