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有些人認為創意的指標就是顛覆傳統,只要反對多數人的看法就是創意,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有創意。
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人認為創意的指標就是顛覆傳統,只要反對多數人的看法就是創意,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有創意。
孩子受此影響,養成了不明所以就先反對的習慣,但他們反對的背後其實是沒有真正的看法或主張的,請問洪蘭老師怎麼看待這些情況?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教導創意的老師整個人坐到講桌上開場,他挑戰地對學生說:「為什麼桌子不能用來坐?如果你們覺得我的舉動很奇怪,就是沒有創意。」我覺得這位講者不只缺乏真正的創意,對傢俱與人類生活的沿革也沒有常識。
在我的理解中,創造需要技術,而技術需要學習與練習。所以,我很同意朱光潛先生說的一句話:「創作是奠基於舊經驗的新綜合。」洪蘭老師以研究大腦的專業來檢視這句話,是否也成立?創造力是可以直接學習的一種能力嗎?還是需要很多基礎能力來激發串聯的心智展現?
我看到很有創意的孩子似乎都有一種特質,他們視許多規範為自然,因為心中感到真自由,所以並不覺得學習的要求是難以忍受的綑綁,這些孩子往往能做出讓人驚喜的作品。
比如說,有一次我請小朋友用毛線設計並做出他們記憶中媽媽的髮型,當我建議縫線用白色,這樣針腳可以表現出髮際的分線,有幾個孩子一聽完就問,可不可以不要用白色的線,可不可以不要......當他們還在苦思著如何反對,另一些小朋友已開始動手嘗試其中種種可變動的條件,在大方向下完成真正有創意的成品。
我最記得的是,有個孩子用了四、五種同色系但深淺不一的毛線,把媽媽的頭髮縫得好生動。他的作品無須多加解釋,就使我相信他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孩子。杜威曾提醒大家,想像力不是無中生有,家長也應該了解,創意的意思並不是反對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