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如果決定要同行,大家應該要先討論對預算的看法,要彼此尊重才能找出不委屈的解決之道。
因為有十二年的時間沒有長住在台灣,島內旅行對我來說反而比出國旅遊更珍貴。好多風景區我沒有去過,好多縣市只是行程的過站。陌生之地還來不及拜見,舊地而能重遊就更不敢奢望。因此,當朋友邀約要去一趟日月潭時,我心中充滿了奢侈的愉快。雖然知道那兩天一定是還是有很多工作得做,但何妨帶著工作去旅行;也許,在山明水秀之地工作起來,品質與效率會更好。
回想上一次去日月潭已經是二十幾年前了!我們和新婚不久的學弟妹雪梅、瑞琪夫妻去度了一個三天兩夜的湖邊消遙遊;那時他們還沒有孩子,我們把孩子託給了爸媽。訂的飯店因為剛開始營運,設備很新,住客很少,無論住宿、用餐、設施或服務,都細致地表達了飯店的宗旨。浮在水上的大木屋二十幾年來聽說已有很大的改變。
飯店隨著歲月與旅人的腳步往前走,通常只有兩種結果,一是在人來人往的雜沓磨損中耗損掉自己當年的意氣風發,讓滄桑之感停在空間的角落和陳舊的氣息當中。另一種是用日日夜夜的精緻維護,把穿梭過歲月所累積的識多見廣,蘊釀成一種新飯店永遠無法營造出來的篤定與風韻。我不知道當年投宿的飯店走上的是哪一條路,因為,這次旅行的主辦者不是我,而是三對夫妻朋友中一位熱心的友人。
我們的日月潭之旅一開始就憂心忡忡,這是一趟乘興計劃卻未能盡興而歸的遺憾之旅。
出發前一天,主辦的朋友打電話說另一對朋友不參加了,因為他們夫妻一番大吵之後,太太離家出走了,到現在都還下落不明。聽了真擔心,我提議取消這次的旅行,但電話那頭的朋友很為難的說,不行呢!她已經代墊了所有房間的費用,而飯店不接受取消退款或延期。我一聽就說:「不要擔心,我們還是照原定計畫出發,也許明天他們夫妻和好之後就會出現在飯店。」電話中,我們還開玩笑說,也許那會是他們的小蜜月之旅呢!
抵達日月潭之後,我發現自己腦中竟撿不回二十幾年前曾來過的印象。是我的記憶衰退得這麼快,還是日月潭這段日子以來的變化真的太多了?總之,到處都是人,湖上都是船,遊客的衣彩在湖光山色之間上紅抹綠,好不熱鬧。
進飯店安頓下來之後,離家的朋友還沒有下落,更糟糕的是,聽說他們家的兩個孩子也還沒有接到媽媽的任何電話。這使朋友之間在憂慮之上更添一層不安,但我們當中誰也沒有說出心中的愁緒,只想為彼此打氣,就說:「既來之,則安之,好好享受大家在忙碌中特別擠出來的兩天吧!」但心事重重的抑鬱之感像無形的罩紗那樣在我們的談話之間隱約揚動著。也許是這樣,那天與客房一起提供的套餐到底有哪些菜,我現在竟一樣也想不起來。
回到房裡,我想藉工作安頓四面張望的心思,打開電腦等待著開機時,才好好把房裡的規劃與陳設細細地打量一次。房間外望的景色很好,我總是起得早,期待明天清晨可以坐在陽台上看日月潭慢慢在晨光中甦醒的模樣。那一夜,我睡得很差。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半當然是因為睡前還沒有好消息讓我們解除心中的掛念;另一半是,與床靠得太近的那只浴缸深深困擾了我。
我不喜歡室內有透明的浴室隔間,或開放在房間的浴缸。雖然我懂得這位設計者想讓房客無論在陽台晝寢,在床上夜寐,或在浴缸泡澡時都能觀湖看山,但是,這對我來說卻很不舒服也不大合理。睡睡醒醒翻轉了一夜,我果然是天未亮就起來守著日月潭的早安。但,我的朋友比我起得更,當我從陽台上俯瞰那片美麗的泳池時,她已在晨曦微探的水波中往來好幾趟晨泳了。
旅行回來後的隔天,才聽說朋友去弟弟家住了幾天後,終於回家與先生言歸於好。雖然高興她的安然無事,但心中也是難免氣怒的。夫妻吵架意氣用事是家務事,讓一幫朋友為此擔心到這樣的地步,讓他人的旅行遮雲罩霧,對她擔心掛念實在是不夠厚道。
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朋友一起出遊大不易。
二十年前,我們也曾跟兩家朋友到歐洲一遊。我們是直接約在海德堡見面。Eric和我先把孩子安頓在瑞士之後,再分別與與從美國和台灣出發的友伴會合。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喜歡帶她們旅行太久,但其他兩家都各自帶著年齡較大的孩子同行。那一路,爭執不少,一為吃住的標準而吵,二為各自教養孩子的標準不同而有意見。前者觸及金錢,後者觸及情感,兩件都是敏感事,牽動了每一個人的神經,讓一趟原本應該輕鬆愉快的旅行變得好辛苦。
計畫行程與代訂所有房間的朋友一向喜歡住得好、吃得好,連水都要喝得好;但從美國來的朋友卻不想在旅行的吃住上過度花費。他們一到海德堡,得知房價後就反應花費太高,這讓一手安排行程的朋友覺得自己吃力不討好,很不開心。
我們是最後一對趕來會合的夫妻,正喜滋滋的要分享我們從義大利進德國轉車的故事,沒想到迎接的是兩對吵到幾乎不肯說話的朋友。一個說:「他們倆收入都這麼好,又不是付不起!」另一個說:「付得起也沒有打算這樣用錢。」這些爭吵後來一路影響著我們旅行的心情,在用餐與活動的決定上更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如何兼顧。
那次的經驗讓我學到兩件事:
一是旅行不一定要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另一是,如果決定要同行,大家應該要先討論對預算的看法,要彼此尊重才能找出不委屈的解決之道。
預算是個人的自由,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想法。朋友一起出遊,尊重的廣度與深度會考驗友誼與智慧。
摘自《旅行私想》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https://goo.gl/wP9wV2,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