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教養上,斷章取義鼓勵跟三言兩語一樣危險,這帖在教養裡堪稱為「補藥」的作用,也一定程度誤導了我們應該對孩子有的另一種關心──要求;比起鼓勵,合理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費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教養上,斷章取義的鼓勵跟三言兩語一樣危險,這帖在教養裡堪稱為「補藥」的作用,也一定程度誤導了我們應該對孩子有的另一種關心—要求;比起鼓勵,合理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費心。
九月初剛上學,學校教室顯然還沒完全安定下來,但兩個孩子下課後已經拿著表格問我:「Bubu 老師,我要不要去參加畫圖比賽?」
我先是覺得很奇怪,怎麼這些平常小事都很有主見的孩子,現在要不要去參賽卻來問我的意見;我同時也感到奇怪,現在孩子真忙,連校園都還沒弄熟,但比賽已在招兵買馬。
幾個月後,孩子有一天告訴我說,他們就要去全校大寫生。寫生回來那天,兩人不停描述的都不是畫畫,而是有多少人在拍照,又有多少人忙著上網投票,幾個人擠在一件雨衣裡寫生,又有多好玩!
又過了一個多月,姊姊跟我說,她寫生的圖得了獎狀,弟弟一聽,毫不在意的說:「我猜你們大部分的人都有得獎吧!」然後淡淡的加了一句:「我們班連某某某也有。」
那個也得獎的「某某某」,我雖然還沒見過面,卻已經從孩子口中對他感到很熟識了。簡單歸納起來,這個小朋友好像是一種參考值,如果教室裡只有他受罰,這項處罰就屬於高標準;如果是連他都有的獎賞,那大概是低門檻。
我沒再問獎狀與獎品的事,只想看看那日忙了一天的寫生到底畫了些什麼。圖紙一現,我顧不得禮貌,忍不住掩口輕叫說:「只有這樣?」
那張十六開的紙上,空洞的只畫了一棵樹、幾朵花和一些草;我相信她幼兒園時還畫得比這個圖面更豐富。
孩子申辯的形容說,當天下雨了,好幾個人擠在一件雨衣裡,看也看不清楚。我沒再問下去,知道問也沒用,兒童的好玩,哪一個成人不了解。
只是,這樣的圖也給獎,實在是錯誤的使用鼓勵。在我看來,她現在可需要一點引導跟真心的建議。
在這十年裡,學各種才藝的孩子真不少,父母看到家家戶戶課後疲於奔命的接送學習,除了不免感到心焦之外,孩子做完學校功課之後,也不知道怎麼安頓自己。
父母怕遊戲機、怕電視機、怕無所事事影響孩子的未來,覺得孩子得像大人一樣保持忙碌,送去學點才藝,也可以讓自己放心。
但在這一年裡,我沒有打算幫忙父母在幾種才藝班裡奔走接送。我覺得孩子整天都在團體裡長大不是最好的生活。並不是學會或沒學會什麼的問題,而是他們變成一種沒有團體軌道就不會前進的新新人類。
看著那張圖,我又想,人生中有很多生活技術都是可以自己摸索出來的,但要有人使他們了解這一點。自己摸索特別好玩,尤其是,當自己在嘗試中發現了絕竅,或心領神會的那一刻,那種快樂真的能記存一生。
我童年除了鋼琴,沒有上過各種各樣的課。但在鄉下,課後做完家事與作業就會有自己的時間。假日父母仍然忙著工作,也沒空陪我,我要看家,不能跟朋友一起出去玩,所以更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慢慢摸索一切我感到好奇的事物與技術。我的烹飪與縫紉基礎,都是這樣摸索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像個大發明家那樣把「觀察」端出來,在我看來並不可怕,因為他們要觀察的事,在我們的童年生活裡也不過是最基本的常識;那樣慎重其事的把一隻昆蟲放在籠子裡仔細觀察,對鄉下孩子來說是無法了解的。
有許多後來學了工科的男生,總說他們小時候喜歡拆鐘錶、拆玩具;要了解與複製,拆的確是最好的途徑。我小學時為了給洋娃娃縫衣服,也是拆。
不過,我們生長在一個得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父母沒有時間為了特別的教育而勤奮收拾孩子練習殘局的時代,所以想拆儘管拆;但在母親沒發現之前,一定要有能力縫回去。
回想童年跟看到那張得獎的畫,讓平常不畫圖的我,也決定派點圖給孩子們畫。我「教」的方法還真容易,只指定一樣東西,然後跟他們說:「相信你的眼睛,把你看到的想辦法用筆、用線條、用顏色讓它出現在紙上。」
孩子有時畫到一半來問問我的意見,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經驗可用,也沒有任何技術語言教育他們,但我有眼睛。所以,我就以「這裡特別像」或「那裡為什麼是那樣」這樣平常但真心的想法跟他們討論。
有時我讓孩子畫圖,有時我隨手指個生活中的器物要他們複製。我的想法起因都是孩子需要多一點跟生活自然的連結,隨手練習不同的素材,但這些不能遵循一本本工作方法的指南,或永遠在課堂上進行。
他們要習慣在家裡坐一段時間,在一段時間裡,跟一份目標進行觀察、思考、查詢與嘗試的交往。那樣的片刻,他們不只是不調皮了,而且非常穩重可愛。而作品的水準,也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我決定,永遠不要再隨便用「很好、很好」這些甜言蜜語,而要指出目標、說出真話來幫助他們進步,因為自己找目標、自己求進步,是兒童最缺乏的能力;如果有人幫忙建立並鞏固這樣的經驗,慢慢的,生活就樣樣與他們有關。
【書籍資訊】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出版日期: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