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不管多老,快樂地吃飯就是在訴說生命的歡喜。
我爺爺八十歲時,牙全不管用了;但他重吃,大魚大肉、濃菸釅茶地過了一輩子。記得他八十六歲過世前也常嘴饞,每次母親總細心地把烏魚子、鮑魚之類他最喜歡的食物做成像嬰兒食物般的泥狀,給爺爺辦一桌「盛筵」。那是頭一次我感覺到,不管多老,快樂地吃飯就是在訴說生命的歡喜。
我也看到九十六歲辭世前的奶奶,即使年邁,仍然每天慎重愉快地進行她的每一餐。奶奶六十歲後突然決定吃素,她的餐點簡單,但形式異常隆重,每餐費時約一個鐘頭,好好吃、慢慢享受,讓一旁的人不禁要懷疑,她的盤子裡盛的到底是什麼山珍海味!奶奶是四十年的糖尿病患,但是食禁沒有影響她好好吃飯的決心,更沒有干擾過她進餐的快樂,那些陪伴著奶奶吃飯的日子裡,我學到該如何在病中好好生活!
婚後,我跟每個母親一樣,照顧過孩子無數次的病急與病弱,在那些特別心急難過的分分秒秒裡,我總是更費心思打理吃飯穿衣這些小事。留意屋裡的光線與空氣、更換床單枕套比平常勤奮用心。孩子醒著時不忘給她們一點開心的音樂,病中的用餐更是心中的一件大事。
當我在砂鍋中熬一碗粥或燉一鍋湯時,許多憂慮彷彿都在細心的攪動與爐火的照顧中獲得了釋放。病床上小小的活動餐桌,仔細鋪上一塊最活潑的餐墊。樸拙的砂鍋、開胃菜小盤與小缽都比平常更細緻。雖然孩子們不見得都因此而胃口大開,但是累乏的臉上總會露出片刻笑容,在那柔弱的笑容裡,一個母親能得到很大的安慰。
我曾在曼谷的康明醫院動過手術,醫院從各五星級飯店請來廚師輪流掌廚,做為服務與公益活動。病人可以在電話中選擇自己的餐點,如果來探病的家人要用餐,除了院內環境優雅的餐廳之外,還可以請廚房把餐點送到病房中。他們送餐的時候,推著鋪桌巾的活動餐桌,就跟飯店中的到房服務一模一樣。桌上有花,餐盤覆著高蓋,但這樣的服務
卻僅收合理的價位。我總覺得,生活中能有一些辦家家酒的心情就能使許多異想成真。在曼谷七年,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生活中的溫柔與趣味。
有一次,我照顧大女兒四天不退的發燒,高燒起退之際,她汗涔涔地濕了一枕套。每當我幫她換枕套、換衣服時,孩子雖然虛弱卻總會笑著說:「謝謝!好舒服!好香!」那一刻,我覺得當母親真好,就在洗燙這些衣物裡,愛可以化成行動;在每次的餵食中,擔心自然地緩和許多。
第四天下午,Abby好多了,她半倚在床上和我聊天說話,我走去拉開床邊的落地窗簾時,一陣雨過天晴的輕鬆湧上心頭,於是回頭對她說:「去沖個澡,我們走到巷口那家小店去吃塊蛋糕。」孩子笑了起來問道:「為什麼?」我忍不住向前抱住她說:「因為妳已經病了四天,很需要一點鼓勵,而且,媽媽也需要。」
在那天攜手漫步的幸福裡,孩子和我都體會出,有時病了一場也不是壞事,它讓我們領悟出生活中更積極、更該珍惜的每一面;即使生病,生活也要好好過、餐餐都要好好吃。
摘自《廚房之歌》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邱千瑜
Photo:Didrik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