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旅途中閱讀,是工作忙但喜歡閱讀的我的最高享受,旅行中得到的閱讀享受,對我來說總是多重的。
在旅途中閱讀,是工作忙但喜歡閱讀的我的最高享受,旅行中得到的閱讀享受,對我來說總是多重的。
首先,出門旅行無論是為了工作,還是特別為了休閒而出走,一路上總是因為減少了需要打點生活的雜務而多出一點時間,和一份不同於日常的心情。而時間與心情,恰好都是享受閱讀的必要條件。
關在機艙裡閱讀,是我喜歡的活動之一,就像我也喜歡在機艙裡用餐。我通常會在用餐時看一部電影,帶上耳機的世界,特別獨立,因為四週的人也都認真的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食物。陌生人一起用餐而彼此不相干擾的情景,只在飛機上才有。不吃飯的時間,我通常也睡不著。就著只照亮自己那小範圍裡的光暈讀書,很有樂趣。有時旅途很長,四周好睡的人大半都沉入夢鄉了,我在偶爾起落的酣聲中閱讀,也是搭飛機的樂趣之一。只是,在飛機上讀書總是單手握書,久了手也酸累,所以,我通常不帶厚重的書上飛機。如果一定想看,我就會把書給拆了,分成小小的一本、一本。這樣的書,通常是需要看了想,想了再看的那一類。
夜晚在旅館裡讀書更是我旅行中的一大享受。平日裡,背墊看書枕在睡前閱讀片刻,雖然也是我固定的作息之一,但工作的責任心總使我在很晚時才能享受閱讀。不像旅行中的夜晚,留一段足夠的時間,好好地躺在床上看書,是這麼理所當然的享受。如果所看的書又剛好是旅途上意外的收穫,那閱讀的心情就更滿足了。我記得《考工記》就是我窩在上海華爾道夫飯店那張又高又大的床上,連續兩晚認真讀過第一次的一本書。
了解這種閱讀旨趣的人,不只是我,也是女兒的感受。在我與Abby 一起旅行的經驗裡,她愈大愈不能離開書。有幾次我也曾想過,她這樣飛行來到一地,怎麼總是手不釋卷(她是新一代的人,用電子書就不用像我這樣拆書)。我再仔細一想,她不也就是在享受我自己所體會到的、那種超越平日閱讀形式的另一種享受嗎?
無意中去了一地而讀到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文章,或因為所到之地又想起曾經讀過的書,也是旅行裡經常發生的閱讀喜悅。
如果不是因為去了瀋陽故宮,我想我應該不會有機會好好的把〈盛京賦〉讀過。那份開創惟艱,守成不易的銜念之心,我也是在夜晚飯店的床上,就燈用心展讀的。記得第一次從車上無意中看到「靜安寺」的時候,它突兀地處在這麼熱鬧的背景裡,簡單地顯現了一千多年來的存在。我很高興在無意的車過時與它謀面,似曾相識地想起這個名稱在閱讀裡的熟悉。追想著,第一次是在誰的文字中看到這個地名的?是林文月的散文吧!她似乎曾在一篇講到童年書店或故居的文章中提起過「靜安寺」,還是在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呢?他跟張愛玲的認識也在這一區。無論是書中讀過的地名或故事,只要在旅途中不期然而遇,心中就有一種屬於閱讀的微微激動,一種因為通過閱讀,它就對我別具意義的歡喜。
旅行中合適於閱讀的空間,更是讓人不能不為這種吸引人的氛圍而割捨掉一點其他的安排。
有好幾個歷史悠久的飯店都有適合閱讀的一些角落。在清晨或黃昏,在角落中小坐片刻,讀幾頁書,同時享受著寧靜中的思想與思想中的寧靜,又是旅途上的另一種收穫。
在歐洲的一個午后,我們從外面回到飯店,陽光照在一張厚實的大木桌上。我想起了普利摩‧ 李維的《週期表》,突然哪裡都不想去了,只想請侍者送來一杯咖啡,坐下來好好閱讀幾個小時。
我翻開書頁,心裡又一次對人能從不斷重組的文字,獲得那麼深刻的平靜與喜樂,感到不可思議與相遇的幸運。
摘自《旅行私想》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蔡穎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