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孩子犯錯,若只要求道歉,對孩子非但無用,還錯誤鼓勵變成善於道歉的違紀者。
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有位媽媽針對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肢體衝突的事件,這樣問我:「該如何跟孩子說明他應遵守的紀律?」
我說:「回到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一層層跟他討論。」
這個國一的男孩因為出拳打了同學,家長被叫到學校去;同一天,有另一位家長也因為孩子打人而被叫去了,沒想到挨打的竟是同一個孩子。
所以,學校把三方的家長都叫來,拿出條文宣讀過一次後,跟家長和孩子們說:「根據條文,這已經構成霸凌了。」然後,主任跟挨打那方的家長說:「你可以告他們喔!可以告喔!」
我聽完這位媽媽對整件事情的描述,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原來面對孩子們相處的種種問題,我們想的只是如何宣告責任的歸屬、權利的所在,而完全沒有「教育」孩子做應該做的事。
根據孩子的說法,他之所以打人,是因為自己在操場跌跤很痛,當時誤以為是同學故意用腳設陷阱絆他,一時衝動之下就出拳相向。
我跟孩子的媽媽說,孩子發生這樣的事,不應該只是很簡單地以「在學校被說成霸凌者很丟臉」,來訓誡他以後不可如此。
我認為應該根據孩子自己的說法來檢視他所犯的錯誤,不讓事件只停留在「我又不是故意」的自辯中。
這幾年來,我看到家長教孩子的方式漸漸落入口號,感到非常擔心,所以,我主張多讓孩子運用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衝突,來深入討論紀律的問題。
如果能多讓他們提出自己對於過錯與懲罰的想法,以公平的心情來建立生活的限制公約,除了讓錯誤有所借鏡之外,孩子們也可能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相處的困難。
就如在這件衝突中,絆倒他人者與被絆倒而發怒者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圍觀者也各有角度,但他們在另一些相處中也會經歷類似的心情,我們一直要教導的同理心,應該可以從類似的討論中慢慢建立起來。
如果親師跳過孩子犯錯的過程,只直接丟下一句常聽到的話:「注意你的態度!」這對孩子非但沒有矯正作用,甚至還錯誤地鼓勵他們變成善於道歉的違紀者,膽子越練越穩,不怕故意犯錯,只求態度夠好就可以。
我就曾經遇過一個小朋友,她老是故意去弄壞別人苦心做好的東西、寫得漂漂亮亮的筆記,或動手搶他人的材料。
但她是一個道歉高手,不只知道要向老師道歉,還一定會在老師面前向她所冒犯的小朋友道歉,表情之謙遜、語氣之遺憾都超過我的想像。
但是,我覺得這個階段所看到的現象不能怪孩子,因為這是需要條件才能培養出來的熟練,家長與老師應該彼此討論出矯正態度的方法。
我常覺得,教育無非是在阻止或鼓勵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清楚地告知其中的理由—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不能讓你這樣做是什麼原因,這些說明無法成為一種通則,而應該以發生的事件來詳加討論、彼此溝通。
如果能不要只以打人或被打、對或錯來看待這些問題,對孩子才會有真正的幫助。
【書籍資訊】
《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
出版日期: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