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永遠竭盡全力達成自己設定的學業目標,得獎無數
※熱心服務,友愛同學,博得師長同儕一致喜愛
※課業再忙,也會把份內的家事做完…………
不用懷疑,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孩子──翁家的樂旂和書旂。
身兼數職而永遠以家為重的蔡穎卿最喜歡這句印度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札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二十年來,她也始終奉行不渝,教出一對人人想擁有的女兒。
洪蘭教授序文中說:「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
本書取自蔡穎卿十年教養札紀的精華。凡是希望教出優秀孩子的父母,看完這本書,一定會得到一些啟發。
序文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洪蘭
序文 一道平淡的菜 余安邦
序文 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 鄧美玲
自序 愛的雙結
第一部 深根
真金不怕紅爐火
四個月結出美好果實
有實質意義的成績單
培養學習的好習慣
樂旂的偶像
我的小小藝術家
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
營造媽媽氣氛
書旂的尋根工程
炒蝦的學問
令人激賞的教學參觀日
太空之旅
春風化雨
寫在書上的筆記
別出心裁的健康課
青春少女的畢業舞會
第二部 蓄積
一百九十六題數學功課
讀書讀飽了嗎?
牽你的手,我們一起慢慢走
國歌得好好練一練
殺魚?鯊魚!
書旂的學習報告
要晚餐不要「夜輔」
想到書法就興奮到要發抖
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
給「國三義」同學的一封信
渡過自己的英倫海峽
帶著愉快的心情掃地
媽媽跟你談友誼
解讀成績
人的決心會讓夢想成真
第三部 展翅
家在心就定
珍惜每一雙大小腳印
青春的制服宣言
發現弱點才能強壯起來
在社區服務中體驗生活
第四度轉學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法語課的挫折
當射手座遇到西班牙人
選課量身訂做
陪女兒挑燈夜讀
姐妹倆,大不同
少了耶魯,妳仍是最棒的孩子
芝加哥大學動人的錄取信
溫馨滿溢的賓州大學
從貼身母親到遠距母親
我真愛大學生活
送她展翼高飛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洪蘭
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細想起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確的觀念,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種,卻不是惟一的一種;成績單只是一張紙,重要的是孩子學進去了多少。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態度,老師又會影響孩子的動機,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會得出書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這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讀,但道理很深。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和老師ㄧ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有實質的,但是我們第一,必須改變分數是惟一標準的觀念;第二,必須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的,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在社會上才會成功。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摘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序文
一道平淡的菜
余安邦
這不是一本書。
這是一座畫廊。
裡邊陳列著的,不是多彩濃郁的油畫,也不是絢麗繽紛的膠彩,而是一幅幅斷斷續續地、不連貫地,甚至有所遺漏地,往事追憶式的黑白圖像。
作者蔡穎卿(Bubu)女士,在白中刻畫白的層次,在黑中顯現黑的玄思。白是「有為」,是一種世俗的限制;黑是「無為」,是一種絕對的自由。人間現場,作者深知為人的限制;精神世界,作者明白自由的開闊。
與滿懷睿智和詩性生活的母親之間,與女兒生命神韻交錯靈動之際,作者,其實沒有「為」孩子做了什麼,而是在「無為」的氛圍中,為「母親」和未來所有的「母親」,不經意地完成了一系列時代性的雋永作品。
行文中,停頓處,作者彷彿希望以最簡單的文字,表達難以用文子表達的東西,對女兒遠行出國深造的牽腸掛肚、對懷春少女心思空間的起起落落、對記憶深處味覺美感的片片鄉愁……,不一而足。
創作期間,作者善用「點到為止」的功夫,經由靈魂的觸感,讓孩子在充滿自信、深富尊嚴的環境裡成長;作者也深諳「留白延伸」的況味,以豐實的「生命結構」為土壤,引導孩子織展一張張無限可能的夢想。
與其說,這是孩子的夢想,不如說,這是作者的夢想,同時也是所有為人父、為人母的夢想。
「書,必須打破自己內心凍結的海才行!」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給友人的信裡說道。本書作者,在陪伴孩子探索生命的過程中,或以憂鬱孤獨的迷霧情緒,恐怖懼怕的強烈力量,或以溫柔等待的堅強毅力,含情凝視的燒燙淚水,溶化了彼此靜默的心靈之海,航向未可知的、黑白交錯的生命之旅。
從這座生命畫廊的黑白圖像中,觀者(或讀者)內心深處的斑駁刻痕,將像金秋大武山下美麗的稻穗般,必定會緩緩落下枯萎的黃葉,也會結出生命穀倉豐盛甜美的果實。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摘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序文
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
鄧美玲
這篇序文的寫作過程有一個小秘密,我一定要說給讀者知道。先是Bubu(就是我們的作者蔡穎卿小姐)規定我不能加油添醋把她說得太好;後來主編鄭惟和小姐也規定我不能稱讚她能找到Bubu是「慧眼識英雄」;可是我難掩興奮之情,想要寫到半本書那麼多,後來她倆乾脆聯合起來只給我上限一千字。可是你知道,就像從前有位讀者聽過Bubu的演講後對我說:「你能把Bubu找出來,是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貢獻。」這個說法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讀過這本書,讀者可別以為Bubu的成功是因為她有很多天生的優勢條件;她的成功,在於她總是懂得享受勞動的快樂。小時候蔡媽媽曾帶她趴下來,指著擦得一塵不染、泛著亮光的木質地板說:「妳看!好美!」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這就是Bubu的幸福人生心法真傳。很平凡,可是,你做了就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力量啊!
(本文作者為上善基金會執行長)
摘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序文
愛的雙結
蔡穎卿
看過這本書初稿的人,很容易產生兩種不正確的印象。第一:我們家有兩個毫無問題、非常優秀的女兒;第二:我當媽媽當得輕鬆愉快、信手拈來。這兩點如果不稍加說明,我擔心因此失去這本書可能會有的分享與鼓勵。
這份親子生活記錄整整持續了十年,十年來我從不認為有結集出書的可能。它們最大的功能原是使我平靜下來,儲備好足夠的力氣再出發;有時候,我也會把這些記錄傳給同為父母的好朋友,當做是問安的生活報告與教養孩子的心得交流。每一次提筆,是為了鼓勵自己從內外的掙扎中找到出口,藉著文字安頓一時產生的沮喪與忿怒。我記錄的方式不是盡情抒發不平之氣,而是從整理思緒中,尋找下一個希望或具體解決的方法。因此,它們看起來總是雲淡風輕。
當鄭主編提議出版這份記錄時,我也曾考慮過,要不要藉著回憶來補足那些生氣或痛苦的經驗,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這份記錄對我來說就不真實了,因為,這完全不是我的生活信念。母親在教養子女上所擁有的力量真奇妙,一如生產的身體之痛,一過完就忘了。即使凡事都十分計較的母親,也很少刻意存留孩子所帶來的失望或忿怒;也許是這份永遠期待有轉機的希望,為許多痛苦裹上糖衣,讓父母選擇忘記並不難。也或許是,我們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狀況,根本不能定睛在情緒的難關,提振精神、面對問題才是養兒育女的不二妙方。
印度有句諺語說:「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深根;長大之後,給他翅膀」這一直是我和丈夫的指導準則。在養育「十全十美的孩子」與做個「盡心盡力的父母」之間,丈夫與我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對我們來說,那才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也是此刻我們陪伴還在高中的書旂,感到特別珍惜的原因。
這本書看起來雖然只是一位母親的手札,但在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對父母給兩個女兒愛的雙結。如果我們的家庭在別人的眼中總是努力向前,那並不是由於用筆記錄的我在前面指引,而是因為寬厚耐心的丈夫默默地在後面推動、守護著全家。我把這本書獻給他,相信這不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一定是兩個女兒的心願。
摘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自序
出版緣起
鄭惟和
2006年9月中,我在網站上蹓躂,想看看有關教養的文章,逛了沒多久就驚喜地發現,上善人文基金會一篇蔡穎卿女士寫的〈在國外教養子女 感謝有《論語》〉真是深獲我心,於是馬上寫e-mail到基金會,請他們幫我轉給蔡女士。過了兩三天,沒回應,不放棄,再寄一次,這下很快收到回信了。熱心的許小姐在e-mail中說:「我剛打電話去……,對方說蔡女士目前人不在國內,恐怕只能以email聯絡,我這次寄到她的另一個信箱,希望會有回音。」就在當天,我收到刻在新加坡的蔡穎卿的信。
她說:「做為台灣父母的一份子,與經歷十多年來在各國漂蕩教育孩子的特殊經驗,我很願意能與其他父母共勉。所以您可以告訴我什麼樣的主題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我的經驗可與大家分享,我會盡力。」於是,她把十年來寫的教養札記(有些在報紙上發表過)陸續寄來。我一篇篇拜讀,愈讀愈汗顏。同樣是當媽媽,她怎麼好像受過完整「勤前教育」似的,那麼清楚、那麼篤定。後來見面聊起,才知那些想法、動力與行為,來她自己母親的身教。
三、四個月來,我和同事用虔敬的心編這本書;蔡穎卿十七歲的小女兒書旂則展現她美術上的天份,貢獻二十餘幅插畫,讓書的面貌更加豐富多采。這些雖則都美好可喜,但這本書更珍貴東西並不那麼明顯可見,希望每一位父母或老師,都能從這兩百多頁的篇章裡咀嚼出來,哺餵給下一代。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媽媽也是許多小廚師的老師,喜歡在廚房與小朋友一同工作。Bubu老師的爸爸是化學家,因此她從小就了解廚房是生活科學的實驗所,也是美食與創意的實作地。因為童年的經驗,她努力推廣「從家事中珍惜生活、培養能力」的教育。
2007/01/19
BGF01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8476
244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