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廚房之歌》是《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作者蔡穎卿的第二本著作。
當《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的口碑漸漸傳開、長期落座在暢銷書榜時,許多身處沉重競爭壓力的父母紛紛向蔡穎卿探詢教育捷徑。然而她始終堅信,教育是一天天積累而成的力量與影響,她不是「教養專家」,也無法歸納出明確的方法,但她願意再次分享那從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力量。
廚事,是蔡穎卿從小的迷戀,尼采說:「成熟就是重新培養兒時嬉戲的認真態度。」1999年,38歲的蔡穎卿參加日本《家庭畫報》主辦的餐桌統籌設計比賽,得到唯一的「帝國飯店賞」,足證她磨練了二、三十年的廚事技藝已臻成熟。
在《廚房之歌》裡,蔡穎卿以一道道自成一派的料理,與許多圍繞著料理的小故事,編織出她所珍愛的生活面貌,也傳達出她所信仰的家庭愛。
細細品味,自能從中看出「方法」,得到「力量」。
序: 藏在鍋底的功課 -鄧美玲 自序: 愛的合聲 帝國飯店與我 廚房之歌 奶奶的大餐盤 飛來的種子會開花-我與食譜 餐桌的故事 馬鈴薯,愛跳舞 我的餐具 洗碗樂 料理的感性與理性 廚房裡的耶誕味 從吃飯到開餐廳 市場見聞錄 東方飯店 壽司與我 香甜酸辣話「宋丹」 果園裡的家宴 異國的「家鄉廚房」 記一場兒童餐會 寶寶蛤蜊粥 生病了更要好好吃飯 孩子與食物 走過「味自慢」 胡椒米 說牛舌 旭蟹 Polenta 超級侍者 韓國泡菜的故事 永遠開張的親子廚房 台東龍蝦 後記
藏在鍋底的功課
鄧美玲
我很年輕就成家,但三十六歲那年,我的家被一場空難毀了;而我「生平無大志,只想作賢妻良母」的心願,也隨即粉碎。不過,在短暫的十一年婚姻生活裡,我還算是盡心盡力,讓一場人間夫妻的緣份無所遺憾。原以為我這一生必修的「在家」功課,就此算是通過了,沒想到天網恢恢,我離過關還遠著呢!所以,我在喪偶之後的工作幾乎都跟家庭生活、親子教育有關。本來近幾年準備漸漸離得更遠些,但最近糊里糊塗地又被蔡穎卿(Bubu)拉著重新回到家事修習的功課裡。
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或者是在這門功課上,究竟還有哪一項需要重修?有一天,讀到Bubu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我忘了,只記得文章附的一張照片,露出了一只閃著亮光的不鏽鋼鍋底。剎那間,我就完全明白了。於是,2007年暑假,我暫時離開工作,到小妹家「上班」,一方面成為品萱、品蓁兩位小外甥女的專任家教兼保姆;一方面循著Bubu家「鍋底」給我指出的一個方向,跟孩子們一起在家事裡重新學習。
有一回,品萱、品蓁小姐妹倆在分擔飯後的清理工作時,妹妹品蓁自告奮勇認養了爐檯和炒菜鍋。她在姊姊洗過碗之後才進入狹小的廚房,我們左等右等,好久不見她回到書房,才發現她埋在悶熱的廚房裡,把爐檯和炒菜鍋刷得亮晶晶。後來媽媽封她為「刷刷達人」。過兩天,品蓁指著又蒙上薄薄一層油漬的鍋蓋跟我說:「我覺得應該每次用完馬上洗一遍,不然到後來要刷得很用力。」我說:「可是有時會想偷懶,怎麼辦?」她想了想說:「也對啦!可是如果養成習慣,就不會偷懶了!」
我在心中暗暗鼓掌叫好,我想她已經在這件工作中探觸到某一種東西,雖然還很淺,但後勢可觀。後來,我在跟她們聊天的時候,把Bubu阿姨的「鍋底」說給她們聽。她們一向尊敬Bubu阿姨,聽到Bubu阿姨連鍋底都刷得晶亮,品蓁就露出了一點「有為者亦若是」的神色。幾天後她到我在北投的家,就趁洗澡時把我被硫磺氣鏽成黑色的浴室水龍頭刷得亮晶晶,還沒忘了叮嚀我說:「當它蒙上一層水氣的時候,就要趕快擦一擦。」
我想,不必我明白指出什麼,她已經有了自己的領悟。
至於我自己的領悟,我發現要連鍋底都刷得乾乾淨淨,在保持習慣的後面,其實更重要的是穩定的情緒。這幾年讀Bubu的文章,我發現她之所以能將繁瑣的家事與教養工作提升到一個藝術的層次,因為她完全不受情緒的干擾。Bubu從母親得到的教誨是這種能力,她給孩子的也是這種能力;而這種能力,都是從家事鍛鍊與親子互動之中綿綿密密地融進心裡,最後形成一種平和穩定的性情。所以她不論怎麼出手都恰到好處。我覺得這種性情是一種核心能力,只要能掌握這個能力,其他的能力也自然會跟著提升上來。如果要選擇一種值得世代相傳的傳家之寶,也許這個能力並不輸給萬貫家財。
Bubu在自序中說:「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努力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後還要繼續許多家務,雖然體魄並不是特別強健,卻很少感到累乏。家與工作是不同的愛,我試著從母親這個角色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耐力,來兼顧自己不同的夢想。」孩子就在眼前,隨時牽動著你、也映照著你,讓你無法迴避;而很多時候你會忙到沒時間理會自己的情緒,孩子餓了等吃飯,你就得不顧一切、快手快腳趕緊進廚房。如果你善用這樣的機會,你慢慢會發現,唯有投入行動,才不會被沒來由的情緒陰霾絆住;而在保持行動的習慣裡,你也慢慢變得越來越穩定。
至少,這是我和兩個孩子最近幾個月的主要學習內容。
有一次,品萱不知道為什麼心情煩悶,我就邀她挑菜、洗菜,然後從旁指導她全程做完當天晚餐的義大利麵料理。起鍋之前,她試了試味道,覺得還差一點,她建議混入馬鈴薯濃湯的湯底,我同意,結果做出全家一致認同排行第一的口味,她很開心,原先的煩惱早已煙消雲散。我順勢提醒她要學習「不要被感覺拖下去,趕快去找一件事做,把自己拉出來。」我們都知道不容易,但我恭喜她這個年紀就可以開始往這個方向學習,不像我繞了大半生。
讀者當中一定也有跟我一樣,對Bubu好像「天生就會」的各種能力嘆為觀止,而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追趕不上。我想,Bubu是從母親、甚至外祖母給她的教養就開始的,為了早早給孩子累積這種無形的資產,我們就不要瞻前顧後、自怨自艾了,趕快從自己的廚房開始去做吧。
摘自《廚房之歌》序
自序──愛的合聲
蔡穎卿
「媽媽書」出版一段時間後,有些朋友問起我第二本親子書什麼時候會出版?八個月來,我的想法與答案都是:不會再有第二本我與女兒的親子教養書了。今年四月我建立了部落格,陸續貼出了許多舊文章,也許是因為這樣,大家相信書中其實還有許多沒說完的故事。
當然,以一個家庭教養孩子二十年的過程看來,瑣碎的故事不會少,但是,當「天下文化」從二十年來的札記中,編選出《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時,我覺得我們家的教養故事已經做了最好的呈現,沒有必要再以續集來補足書中沒有盡訴的片斷。
我很高興「媽媽書」的出版,使我有機會回顧生命中的許多珍貴片刻。但是,我同時也因而感到了一些小小的煩惱。比如說,有些讀者誤以為我是個教養專家,問了許多我不會回答的問題,那些急切大多是「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如何讓孩子中英文都好?」或「幾歲該做哪些事、學哪些才藝」……一類的諮詢。這些問題把我陷在不答不是,答也答不好的困境中。我真害怕自己因為出了一本書而外行裝起內行,說話有失誠懇,所以,回答問題時總是戰戰兢兢。
教養女兒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的過程。我是一個平凡的母親,除了用心於與生活緊緊連結的話語與腳步之外,完全沒有想過該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與準則。生活對我來說質地太細密,父母親給我四十七年的愛與養育,代表的是一萬七千多個實質的日子;而我們與女兒相處的二十年是七千五百個愛的朝夕。那些交織得如此緊密的生活肌理與情感細紋,絕對不是我的文字程度所能給予分析或條理化的,我只能片片斷斷地在故事當中,試圖捕捉並留下當中的愛與溫度。
再平凡的母親也會有一套照顧孩子的生活哲學,讓她們吃飽穿暖、讓她們的生活充滿小小的愉快與穩定,似乎就是我唯一會做、也自信做得很不錯的工作。當苦讀的孩子把埋在書中的頭抬起,撒嬌地問道:「媽咪!今天晚餐吃什麼?」的時候,我雖然自嘆無法為她們讀點書、分擔課業的壓力,卻因為這個充滿期待的問題,而覺得自己與她們有革命情感、同在奮鬥的戰線上。
在身邊被我呵護照顧的孩子終於離家去求學。當遠在美東的費城傳來電子信,緊急求救說:「親愛的媽咪:我買了通心粉和乳酪醬,請教我怎麼用電鍋煮?」看完信,我立刻在電腦中打出一堆字串與叮囑,彷彿那個提問的孩子就在跟前,聆聽著我從廚房發出的耳提面命。這些生活場景,常常使我失去時間與空間距離的體會,忘記孩子與我相隔千里的事實;它們讓我想起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母親,也讓我相信自己永遠都會是她們的生活導師。
當了母親這二十年,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努力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後還要繼續許多家務,雖然體魄並不是特別強健,卻很少感到累乏。家與工作是不同的愛,我試著從母親這個角色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耐力,來兼顧自己不同的夢想。書中的某些篇章,記錄的就是這二十年來,我從家裡的廚房走入工作廚房的故事與尋夢的腳步。
幾個月來,擬定的食譜改了又改,準備的文章也一再更換,它不像「媽媽書」的進行,只用敘述來分享親子之間的生活與心靈互動。如今這本書是要以不同的元素,具體呈現出我所珍愛的生活面貌──用一道道菜與自己的許多小故事來傳達我所信仰的家庭愛。我但願自己能夠把它做好。
資料要寄給鄭主編之前,我把所有已經拍完的照片瀏覽一次,心裡訝異著它們是如此地不成系統。我的書架上有許多食譜,無論中外出版的書,編輯多半會把食物定在某一種調性上。而我這三十幾則食譜非但無國籍,也不連結物產或季節;又因為照片不是在棚內拍出,所以也顯得場景非常不一。
我端坐桌前,帶著幾許不安,又把書稿、照片與做法全部從檔案中找出,仔細閱讀,並回想這幾個月來斷續的整理與記錄。突然之間,我覺得寬心了,因為這些不成系統的食譜與不夠完美的照片,才是我們家飲食生活的真面貌。
我們到處為家,總在新環境中奮鬥。生活中努力的目標,就是讓家非常像家、讓家裡的餐桌無論豐儉都是心靈真正的享受。無國籍的料理與就地取材的烹調,是我們適應生活的實況。照片有些在新加坡家、有些在台南家拍成,它的無法一致或不夠專業,也正是陸續成章的必然結果。這不是為出書而寫的食譜雜記,而是重整生活記錄的呈現。那些或許雜亂但真實的紋路,無法,也不應該被唯美地抹去。
我原本最苦惱的部分是食譜做法的書寫。雖然我做菜的方法很科學,但調味卻很自由。要一筆筆寫下這些份量與步驟,比不上在爐前灶下真正動手來得有趣。但是,就在我真正開始寫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心裡有一種熱情,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一群朋友,他們認真地等我說清楚那些並不難,只是對他們來說或許不熟悉的工作。我忽然很想很想把它說好、說清楚,不要辜負了那些期許的眼睛。這種溫柔的感動在下筆時一直陪伴著我,彷彿這廚房之歌也有了愉快知心的唱和。
這本書的三十則小故事,有大約一半是母親贈我的生活之歌。我似乎總是與她一起在廚房工作時領受最多的教誨。那些叮嚀因為都是在廚房裡邊做邊說,所以特別容易接受,這也許就是我至今還牢牢深記的理由。那些幸福的叮嚀在建立起小家庭後,很自然地就在繫上圍裙、走入廚房時,喃喃以自己的嗓音低吟在丈夫與女兒們的生活之際了。
每一個家都有一個廚房,每一個廚房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愛我的廚房,期待分享過這些故事之後,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廚房中有許多可愛之處。
摘自《廚房之歌》作者序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媽媽也是許多小廚師的老師,喜歡在廚房與小朋友一同工作。Bubu老師的爸爸是化學家,因此她從小就了解廚房是生活科學的實驗所,也是美食與創意的實作地。因為童年的經驗,她努力推廣「從家事中珍惜生活、培養能力」的教育。
2007/10/08
BGF015
天下文化
平裝
20x24cm
彩色
9789862160107
211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