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二○○六年,台灣痛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舵手──孫運璿先生。孫運璿曾任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長等公職,他高瞻遠矚的施政,為台灣奠立經濟起飛的基礎。今年二月十五日是他逝世週年紀念,天下文化與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共同出版本書,集結了陳長文、史欽泰、曹興誠、釋證嚴、金惟純、周天瑞、何飛鵬、殷允芃、唐湘龍、林懷民等,共有79位親友及賢達透過文字,寫出他們心中的時代典範。
出版者的話-高希均
序-徐立德
孫運璿行述
壹. 君子之德風
1.本廉為民,叔敖之再--悼孫運璿先生 -陳長文
2.我最景仰的孫先生 -史欽泰
3.他推動工研院茁壯 -曹興誠
4.文化精神典範 -許博允
5.記憶中,緬懷之一景 -釋證嚴
6.功在台電 -陳貴明
7.丹心照汗青 真情滿寰宇 -涂正義
貳. 典 範
1.悼孫運璿 想我們這一代 -金惟純
2.他的成功不祇在財經 -周天瑞
3.最後一位不受污染的技術官僚 -何飛鵬
4.永不放棄善意與希望 -殷允芃
5.他把台電當自己的家 -林建昌
6.大臣風範成絕響 -林金源/劉瑞華
7.五年級的幸福感 -唐湘龍
8.富足--壯大 到獨立最短的路 -張作錦
9.孫運璿先生的第七個孩子 -丘秀芷
10.孫資政這人「真的很正沒話講」 -邱瑞杰
11.一代賢人孫運璿先生 -唐 堅
12.老兵不死,而那個時代已向我們告別 -聯合報社論
13.追憶一個消逝的典型 -中國時報社論
14.孫運璿 永遠的領導人 -楊艾俐
參. 標 竿
1.與院長結緣二十年 -程玉鳳
2.他在歷史長河中 -陳慧玲
3.感慨經濟決策典範的消逝 -朱敬一/陳添枝
4.現代工程師的標竿 -歐晉德
5.我所認識的孫仁長 -陶家維
6.孫運璿政治家志節與工程師風範 -林垂宙
7.難捨 -邱俊吉
8.清官長留青史 -陳秋梅
9.永懷孫資政--憶當年緊急醫治孫院長過程 -姜必寧
10.運璿先生與食品工業 -謝忠弼
11.台電人的導師 -朱啟民
肆. 里 程 碑(網路)
1.Remembering孫先生 -林子正
中文翻譯 -高仰之
來函 -林懷民
2.人生的短暫交會 -陳維斌
回響一 -周宜強
回響二 -孫一鴻
3.我一生的遺憾 -崔秉鉞
4.獻給來自齊魯的大鄉長 -梅桐湘
5.誰能為我們撐起一片天 -魏兆玫
6.我們到那裡再找一位孫院長? -羅國樑
7.獻上馨香一束 -李 明
8.一次簡單隆重影響深遠的接見 -謝錦銘
9.有情有義的哈工大弔唁團 -劉華宗
10.孫老爹二三事 -蔡鴻謀
11.終身受用的短暫相會 -frances
12.勝過一切一切的榮耀 -謝金興
13.一個五年級生的追思 -阮金祥
14.回首來時路 -邵雲龍
15.他對小老百姓的貢獻 -陸士傑
16.看不見,您依然存在 -范潤萃
17.您的名 我會告訴我的子孫 -張曜任
18.歷史上,您會有定位! -簡如玉
19.領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楚所在 -蔡英哲
伍. 詩篇‧短歌
1.希望之翼 運璿之星 -魏兆玟
2.孫院長 謝謝你 -藍 藍
3.一甲子深情 -張碧真
4.敬愛您 -胡景德
陸. 小 八 們
1.致孫媽媽孫哥哥孫姐姐 -周聖岳
2.朝聖感恩行 -高仰之
3.不枉此生 -江家麟
4.好令人感動 -孫璐西
5.溫馨的聚會 -蔡慧乙
6.穿越時空之會 -蔡英哲
7.孫媽媽請您多保重 -Selena Jan
8.原來您一直沒有離去 -高仰之
9.善緣因老爹而凝聚 -王秋霞
10.一生奉為圭臬 -林郁溶
柒. 家 屬
1.親愛的爸爸 -孫璐西
2. - 孫一鴻
3.My Grandfather - A Connection Beyond Distance -孫士民
.Come time -孫幼萱
4.永遠的太陽 -黃兆祺
5.我最想念的外 公 -黃亭禎
跋 -丘秀芷
孫運璿年表
孫運璿:台灣第一位工程師性格的政治家
高希均
(一)十六年前的小故事一九九○年的四月,《經濟日報》上出現一個邊欄,標題是:「李總統:立足台灣、胸懷大陸;孫運璿:充實台灣、協助大陸;高希均:改善台灣、轉變大陸」。邊欄中的頭三段文字是這樣寫的:「政府大陸政策的遲緩,不僅早已引起企業界的不耐,目前連『立足台灣、胸懷大陸』的指導口號,也遭到來自朝野的不同質疑。
在日前召開的國際企業領袖高峰圓桌會議上,經濟學者高希均表示,政府現階段『立足台灣、胸懷大陸』的口號,不僅過分浪漫、抽象,也十分消極;他建議應改為『改善台灣、轉變大陸』,以示更主動積極的態度,促使大陸走向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高希均並建議,孫運璿、李國鼎、蔣彥士等早期指導台灣經濟發展的政策者,應辭掉總統府資政、顧問的職位,以個人身份前往大陸指導他們發展經濟,必可獲得很大的回響。
對於高希均的建議,在座的孫運璿、李國鼎並未給予正面答覆;不過孫運璿表示不能同意高希均『改善台灣、轉變大陸』的口號,他主張應改為『充實台灣、協助大陸』較為適切。」
這段報導以這二句話結束:「面對孫運璿慣有的堅定口吻,屬後輩的高希均只得苦笑地點頭稱是。」湊巧的是,當時撰述這篇評論的年輕記者康文炳,現在剛好是我們《30》雜誌的總編輯。
十六年後來看孫資政的八個字,依然覺得他的雄心壯志,只是「充實」台灣的迫切性愈來愈大,「協助」大陸的可能性愈來愈低。
(二)黃金年代:1969—1987
在孫資政去世一年、經國先生去世十七年之後,在此刻的台灣,看到台灣經濟的沈淪,我們只能淡淡地說:「他們已經打過了一場美好的仗」。陪他們一起打過這場仗的尹仲容、俞國華、李國鼎等前輩也都先後而去。
從全球視野及台灣經濟發展來看,我們應當把經國先生主持財經大計(1969—1987)的年代,稱為台灣經濟的「黃金年代」。這個年代有六項特色:
(1)財經決策以國家整體利益及民營企業發展為考量。
(2)財經首長的專業及政策決定受到尊重,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3)全國高層公務人員—特別是財經首長—都能嚴守分際,大公無私,目標既定,全力以赴。
(4)政府高層絕少出現官商勾結、黑金政治與大財團掛鉤。
(5)社會有強烈的共識,政府與民間同心協力發展經濟。
(6)在民間企業蓬勃發展與充分就業情況下,創造的財富為全民所共享。財富的平均發展,奠定了台灣的安定與小康社會的建立。
因此,台灣經濟享有了令人稱讚的「經濟奇蹟」:成長率高、失業率低;財政赤字減少,外匯存底增加;貧富差距縮小,教育機會擴大。
在「黃金年代」中,從1967—1984,扮演關鍵角色的即是孫運璿先生。在這一年代中,他先後擔任了三年交通部長、九年經濟部長與六年行政院長。
(三)三位重要人物
一生教書的我,真是幸運;晚年離開了教職,仍然與文字有緣,常常會在第一時間讀到海內外寄來的重要書稿,而且有時還必須要為「天下文化」寫「出版者的話」。
近月來就讀到了三本重要人物的書稿。他們都是半世紀以來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們是分別是
(1)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王作榮。
(2)台灣第一位大企業家:王永慶。
(3)台灣第一位工程師性格的政治家:孫運璿。
如果半世紀以來的台灣沒有這些人物的貢獻,台灣的能見度與重要性早就消失了。
一九九○年代後,台灣為了追求民主與選舉,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為台灣人民並沒有獲得優質的民主與公平的選舉;過程中卻犧牲了社會凝聚力、民間生命力與政府公信力。
在意識型態主導與兩岸無法三通的限制下,公共政策的資源錯置了,民間的投資萎縮了,台灣的前景模糊了。
整個台灣陷入了全面空轉—那就是美國與歐洲商會所共同指出的:「台灣經濟已經完全失去了競爭力!」歐洲商會在其年度藍皮書中坦率地指出:「台灣不能等到二○○八年,要立即採取行動。」、「現在不解除兩岸管制,將有愈來愈多的的歐商撤出台灣市場」。
(四)工程師性格
今天的台灣面臨如此重大的衰敗,就更使人想起處理過國家多重危機以及創造過國家新契機的孫資政。孫資政從基層工程師做到行政院長;光復後來台,他是一個32歲的年輕台電工程師,帶領台電人在五個月內,使全台百分之八十用戶恢復用電,粉碎了日本人「台灣黑暗」的譏諷;年輕時的表現就預告了他日後的成就。
從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到行政院長,他成功地克服了退出聯合國、石油風暴、中日斷交、中美斷交等的衝擊,又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十大建設;又積極推動「六年經建計劃」,完成十二項建設;此刻再來回顧新竹科學園區的啟用與積體電路投資的推動,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這些方面的成就,使他獲得了各種讚譽及海內外人民衷心的敬仰;書中所收集的70篇文章正就是此一縮影。
細察這十七年的貢獻,或許可以歸納成一條法則:那就是孫資政的工程師性格,使他變成了受到全民尊敬的政治家。尹仲容、李國鼎、趙耀東等這些擁有科技或工程背景的財經首長,也都有類似的特點。
歐晉德先生在本書「現代工程師的標竿」一文中,有一段深刻的觀察:「孫先生的一生,不論是在民間或政府任職,皆可看出其具備工程人應有的縝密思考、腳踏實地、講求數據,著重分析、擅長規劃的素養,更清楚地可見其專業之思考邏輯融入施政謀略上,由概念雛形、分析個案利弊、擬訂可行方案、建立制度列入追蹤管考,這一套循序漸進的治國之道,無不彰顯其工程師的特質。」
讓我把孫先生的工程師性格再做進一步的引伸。這個性格反映在他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就展現了政治家的風範:(1)第一流的科技腦。
(2)不可動搖的使命感。
(3)一肩挑起的責任心。
(4)鍥而不捨的執行力。
(5)超越政治的中華情。
(6)廣闊前瞻的世界觀。
(或許唯一的遺憾是那個年代的孫院長,正如他以後常說的:沒有時間兼顧到文化的發展。)
任何一位首長,擁有其中幾項特質時,就已會受人稱讚;孫院長則在六年院長任內把這六項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他同時獲得了經國先生的信賴與器重,以及全國各界的尊敬與推崇。
這正是追隨他多年的徐立德先生,在序中的第一段話:「有典範的社會,才有希望。典範的價值,超越意識型態、地域、族群等等的限制;超越的層面愈廣、愈深,典範的價值就愈高、愈久遠。孫資政運璿先生,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稀有的典範。」
當工程師性格與政治家風範融合時,我們就看到了孫院長的無私與大度,孫院長的魄力與執著,孫院長的遠見與願景,孫院長的政績與聲譽。
孫院長就成為了五十年來台灣第一位擁有工程師性格的政治家。
徐立德
有典範的社會,才有希望。典範的價值,超越意識型態、地域、族群等等的限制;超越的層面愈廣、愈深,典範的價值就愈高、愈久遠。孫資政運璿先生,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稀有的典範。
那個時代,風雨飄搖,資源缺乏。但是,在風雨中,我們看到孫先生屹立不搖的信心與犧牲奉獻的精神;在困乏中,我們看到孫先生宏大的格局與超越的遠見。大家都知道,孫先生在國家發展的關鍵階段,突破困境、開創未來,奠定了日後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然而在這些偉大的事功背後,不知有多少的辛酸血淚。我們不禁要問:一生的公職,無悔的奉獻,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鼓舞著這麼一個看似儒雅,卻堅定無比的公務員?如果沒有對國家與社會的真愛,又豈能有如此動人的典範。回顧孫先生的一生,廉節守正、戮力從公、犧牲奉獻,以民之苦為苦,以民之悲為悲,不就是從古至今賢臣良相典範的一脈傳承嗎!
民國九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凌晨零時卅三分,我們所敬愛的孫資政因敗血性休克,不幸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壽九十三歲。孫先生在臨終之前,仍念念不忘兩件事,一是對孫夫人的不捨,一是對文化建設的關懷。他嘗言,過去太注重經濟建設,而忽略了文化建設。現在回想起來,孫先生話中早已預見了今日的問題。今天大家談品格與人格的修養,講禮義廉恥,討論什麼才是文明,正代表我們社會已經覺醒,開始反省文化層面的問題。孫先生地下有知,應該可以含笑了。
當孫先生噩耗傳開,海內外同胞咸感哀痛,社會名流、各界菁英、親朋故舊、同僚舊屬、以及仰慕敬重孫資政的民眾紛紛於報章、雜誌發表悼念文章。國內外傳播媒體、報紙社論對於孫資政一生的貢獻給予最高的評價與肯定。基金會於孫資政病危住院期間,設置「為孫資政祈福」網頁,供民眾上網祈福並隨時發佈最新病況資訊;爾後,並改為「孫資政追思館」,供海內外民眾留言致哀,表達追思之情,其中許多感人的文字,讀來令人泫然欲泣。天下雜誌網站亦推出「永遠的領導典範--孫運璿」專頁,供民眾瀏覽回顧與留言追思。這些悼念的文章,在在彰顯了孫資政一生不朽事業與偉大人格,以及民眾對孫資政不捨的思念之情。
為了紀念孫資政對台灣的貢獻,為了給紛亂的台灣社會一個值得效法的道德典型,基金會特徵得孫府家屬以及所有撰文者的同意,在孫資政逝世週年前集結出版此紀念文集,希望「孫運璿精神」不但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更流傳給後世子孫。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2007/02/15
BGB249
天下文化
平裝
19×26cm
黑白
986-417-856-3
388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