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二十年前,作者在成大唸大一的他,收到教西洋建築史的傅朝卿老師一張外國風景明信片,傅老師那時候因為準備去唸博士,正在環遊全球近一年的旅行之中。作者收到他寫了不多字的一張古建築的明信片……從此就變成「傳染」的開始……
十多年來,作者對旅行的熱衷,對寫明信片的風靡、對異國、對遠方、對流浪式的狂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或機會到各國旅行的沉迷,尤其在這二、三年去耶路撒冷和紐約做交換藝術家,甚至一整年住在外國所謂駐市駐館的創作,明信片有了更深更慢的徘徊……
於是,明信片變成旅行,變成壯遊,變成建築史,變成更多更遠的學院的美學的種種動人的想像……。
本書呈現了布拉格、紐約、矽谷、加拿大、京都、大阪、新加坡…..等不同時空的、書寫於明信片的旅行感悟。
INDEX CHAPTER ONE PRAGUE 布拉格
第一封 我已經在一個怪物充斥的城裡了多撒點野也不會有人發現
第二封 掉東西已經變成我旅行裡一種特徵了
第三封 突然覺得好想寫點東西一些絕不滑頭無稽的東西但也絕不端莊
第四封 也是被一個這種離譜的任務所帶領到這個同樣離譜的城的
第五封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個歌德時期留下來的奶粉塔在那裡
第六封 其實越仔細看這個教堂就覺得這個建築師是神經病
第七封 這個橋到底有名到什麼程度看起來就像個早已消失的神話廢
第八封 大部分CUTE女生都不知道自己CUTE在那裡
第九封 每回旅行到一個愈古老的城市我總會找到他們所迷信過的怪物神祇守護精靈之類的花樣
第十封主 角就是莫札特本人⋯⋯雖然是木頭做的
第十一封 用一個納粹當年的說法來形容:布拉格是壹種已滅絕種族的異國情調博物館
第十二封 儘管小說裡描寫的布拉格比不幸的主人翁更缺乏個性
第十三封 一直避免去談卡夫卡在布拉格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或應說是不道德的事
第十四封 在街上那些穿著莫札特式衣服在叫賣兜售歌劇票的黃牛們
第十五封 一頭霧水的開端可愛神祕又令人費解地無法不喜歡
第十六封 奧匈帝國最著名溫泉鄉的被寵壞
第十七封 保證典故只是贈品的令人心力交瘁
第十八封 蛋糕版的俄國洋蔥頭教堂
第十九封 殉了這個鐘的夠瘋的尾聲
CHAPTER TWO NEW YORK 紐約
第一封 觀光客大概很難領略到這種每根草都好像是從鈔票上長出來的感覺
第二封 值得用一種科幻片的方式來感覺在古董級的船身和古蹟級的渡口要分離與靠近的時候
第三封 一群夢想美國藝壇可以匹敵歐洲的贊助人弄出來的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最唬人的博物館
第四封 除了上個禮拜去參觀自由女神之外他已經快一個月沒有進入任何一個女人的身體裡頭了
第五封 在這個城市裡會如此高聳的可不只是摩天樓
第六封 把紐約當成一種誘惑一種挑撥一種對於來訪的人的蓄意侵犯
第七封 紐約究竟令人精疲力竭到什麼程度就看你誤解她的程度來決定了
第八封 隨便在路上找個道地的紐約人問問看其實有點
第九封 這種單身酒吧調情式的紐約遭遇將在這裡寫來寫去
第十封 我本來還曾經把紐約當成一個聖城一個沒去過不知道廿世紀是多麼豪華的城
第十一封 好像一旦離開了曼哈頓這個世界其他地方都是鄉下
CHAPTER THREE SILICON VALLEY 矽谷
第一封 這裡非常接近天堂
第二封 裡頭會搞出怪物的房子
第三封 生活和冰箱裡的食物一樣健康
第四封 古董太空船玩具般的歷史
第五封 打麻將或最體面的中國移民史
第六封 帶電的不太古的古蹟
第七封 拿槍還是拿滑鼠
第八封 像主一樣讓人餐前禱告的名字
第九封 很破英文的未來聯合國
第十封 又模糊又臭屁得很人們對矽谷的印象
第十一封 寄人籬下的夢與快樂
CHAPTER FOUR LONDON 倫敦
第一封 醒來已經在倫敦了的仍然好害怕的那幾個月
第二封 可以用心用力的假裝鎮定。在大英圖書館裡頭假裝打聽
第三封 後來逃到一點都不值得眷戀的國一些關於眷戀這個城和我同樣的
第四封 我在英國在沒有一點點愛的感覺的圖書館在某個叫倫什麼敦什麼的城裡想念是艱難的
CHAPTER FIVE KYOTO 京都
第一封 至少穿著它過一整個夏天總比在清水寺求來的平安符掛在無聊的書桌前要拉風地多
第二封 用這種和歷史過不去的方式來和京都打交道實在是有點自不量力
第三封 這些「相撲」「花道」之類的老東西是很奇怪地「溶化」在現在的城市生活裡
第四封 但整個京都從頭到腳都在賣這種「嚇人」的感覺啊真是的
第五封 突然面對那些著名的「古代」「經典」「名牌」「珍貴」「指定遺產」式的緊張都消失了
第六封 像個真正的當地的歐吉桑喝了酒把一天或一生的煩惱都丟開了
第七封 那時候的我還不太知道「逛百貨公司比逛博物館要接近這個時代」之類的玩法
第八封 像得了一種傳染病似地也包括我更後來開始練習「混」與「無所事事」的另外一年
第九封 或日本人為何要搞這種有點殘缺的字眼來表現自己的時髦或為什麼殘缺不全的外國字就是時髦
第十封 從旁邊悄悄緩慢地走過某種裝置藝術式的觀念性廣告卻只想下樓梯到B1那層去買包子
第十一封 一點也不會在這種東西這種品牌的「主義式」的迷信上頭失節的
第十二封 她說有個牌子剛進台灣不久很冷調子很硬叫我去看看以蜥蜴為LOGO的法國名字像塔考夫斯基
第十三封 寫起這種「正統」的明信片反而覺得怪怪的大概撒野太久了有點乖不起來的掙扎
第十四封 這次我於是刻意避開了所有和京都相關所謂不得了的廟古蹟遺址皇城的景點路線不得不去
第十五封 終於發現京都也有些這種丟人的東西不像上回只看到的太經典太嚇人的廟…
第十六封 讓山本耀司來教教「生活與倫理」
CHAPTER SIX OSAKA 大阪
第一封 用大聲的尖叫來悼念當年「通天」的永遠是「新」的舊世界
第二封 建築可以像無敵鐵金剛般地唬人而威風閃爍地如此虛幻
第三封 天守閣的古城像極了台灣那種廉價的民族英雄式的神話
第四封 等到那著名的六公尺長的鯨鯊游近我時已經發現地太晚
第五封 「歐米商人轉出」有一種像用詩的那種殘破的字詞來讀那個同樣殘破的時代
第六封 「米」商人不是賣米的而是美國的商人
第七封 我沒力再仔細看那些幕府時代的文物和背後的歷史只想找個歇腳的地方
第八封 逛百貨公司的時間比逛古蹟多得多因為大阪的百貨公司也實在比古蹟好看
第九封 甚至花大錢找若林廣幸那種瘋建築師來做從大阪開往機場的火車真是嚇人地海派
第十封 遇到一個年輕人為了看安藤忠雄設計的某一個住宅而來到大阪並以此來慶祝他的生日
第十一封 我一直想假裝不知道安藤忠雄是誰
第十二封 想到了死,我還是想些比較容易嘲笑的事來忘記 例如安藤
第十三封 我想像一個曾是拳擊手的建築師如何用這種隨時準備擊倒對方的態度來設計他的房子
第十四封 在摩天輪上空看到這個城因虛榮而發光發成的美麗所有的累好像因此有了某種解釋
CHAPTER SEVEN HONK KONG 香港
第一封 印壞的龍的長短胖瘦不一的花燈圖案在夜空
第二封 從小吃到大吃都像個名勝一樣地值得到此一遊
第三封 可怕的「香港製造」片中的那種絕望與無稽
第四封 有時候討厭「香港學」式的太熱或太冷
第五封 China可不可以只是一張貼紙
第六封 但東方之珠不正因為是借來的才可以風騷一點潑辣一點
第七封 這種「俗」修理我那偉大但無聊的旅行⋯例如「芒果布丁」
第八封 一種黃飛鴻式的護短寫成中國近代史的令人難過
第九封 半島酒店PHILIP STARCK設計的咖啡廳廁所這裡男生可以對著腳下的整個香港城用力尿去
第十封 還是覺得整個香港就是一場花火
第十一封 「討生活」向海討向天討向窮山惡水的群島地理討向只有利害沒有偉人的歷史討
第十二封 為一個時代做一個巨大的十二金人式的如此海派的句點
CHAPTER EIGHT SINGAPORE 新加坡
第一封 所有新加坡的歷史大概都要從這個傳奇旅館名字Raffles開始說起吧
第二封 那個殖民時代歷史中那種相信什麼都是可能什麼都能拿得到征服得起的心情
第三封 新加坡的東西都是「混」的包括水生與陸生的獸與魚的莊重與柔順的或說東方與西方的
第四封 發現其酒杯就是這棟大樓的瓷模型喝完還可以帶回家之後
第五封 比對那一棟是那種主義那一種建築師的代表作跟在討論150年前那幾隻老虎最橫行是一樣的不切實際
第六封 這不正是台灣夢寐以求的做生意做成這樣可以拿來當成名勝參觀學習的
第七封 由於它是印度教這個難搞懂他們在信什麼拜什麼拜成這種離譜模樣的教
第八封 我始終覺得聖淘沙是個笑話雖然它那麼有名那麼受歡迎
第九封 在纜車上想起前幾年在佛羅倫斯大教堂屋頂和紐約摩天樓樓上時一樣毛毛的感覺
第十封 大概沒有一個現存在於地球上的國家裡頭的中國人像這地方這麼神氣了
CHAPTER NINE TAIPEI 台北
第一封 我始終不願意承認明信片終究和災難是有關的至少它是不健康的
第二封 最近又開始胃痛像這次「象神」颱風的豪雨所帶來的洪水
第三封 吃著雞絲麵繼續談談「災難」這次事
第四封 要寄給你的明信片看起來是代表台北又代表台灣又代表「風景」又代表「明信片」
第五封 胃又開始痛或是明信片又開始寫好像都不是最要緊的事
第六封 我也覺得不應該冒這種險
後記:意外
顏忠賢
意外(一)
想用明信片來說服人家旅行所去的國家或城市或風景……有某種比較了不起的什麼時…都顯得那麼可笑。更何況想用明信片來說點什麼寫點什麼建築史文明史的認真……
意外(二)
但,我更心虛的是我對旅行的熱衷,對寫明信片的風靡、對異國、對遠方、對流浪式的狂熱,也和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找各式各樣的藉口或機會到各國旅行的沉迷,已然那麼地有所不同。因為身體變得更衰弱更不聽話,因為工作變得更繁瑣更沒完沒了,因為心情變得更沉重更不容易逃走。
甚至只是……以前所相信,用旅行來找些更模糊、更晃動的人生的出路與視野的貪心與妄念,都逐漸地沒落而沉靜下來……或說,只用一種更緩慢的方式在發酵,而更冷更不容易「狂熱」。尤其在這二、三年去過耶路撒冷和紐約的交換藝術家的更久更悶更沉默的好幾個月,甚至一整年住在外國的所謂駐市駐館創作的冗長時日之後。
意外(三)
就當我因意識到自己無可抗拒的衰老與世故更快速地榨乾我對明信片及其背後更多無法明說的著迷時……甚至使我也越來越嘲弄不相信這些著迷時,有個畫面在我今年二月去意大利旅行時,還是提醒了我一種真的很不一樣的……回答。在某個火車站看到一些年輕的背雙肩背包的旅人,蹲在郵筒前正急著寫著手上許多張要寄而未完成的明信片時,我總會有點奇怪的恍惚……不是有E-MAIL,有網咖,甚至有可以發簡訊的手機,可以國際漫遊……為何,風景明信片仍然在各國旅行盛行的城市隨時可見,而寫明信片給親人、給情、給友人的「惡習」仍然橫行……「我兩種都寫……」,我問那個蹲在郵筒旁寫明信片的年輕人時,他們如此回答:「寫明信片,真的很不一樣……」
意外(四)
明信片是買來做紀念品的還是買來寄的?明信片真的可以紀念什麼嗎?還是只是沒辦法拍照時的補償?甚至只是對一定要買點什麼的觀光客的最省又最具代表性的買?甚至,買了明信片在行程的繁忙緊湊中也沒有時間寫?寫了也不一定寄?寄了也不一定寄得到……的種種冒險,到底是為了什麼?
意外(五)
我想到,近二十年前寄給大一的我第一張這種外國風景明信片的那位在成大教我西洋建築史的傅朝卿老師,他那時候因為去唸博士之前正在環遊全球近一年的旅行之中,收到他寫了不多字的一張古建築的明信片……大概是所有這些我「惡習」的開始……
明信片變成旅行,變成壯遊,變成建築史,變成更多更遠的學院的美學的種種……動人的想像……。比教科書圖書館更活活生的──,比觀光遊覽更深更慢的徘徊,比我開始在後來的旅行中開始寫明信片給我的學生,其實還有老師、朋友、親人、情人……更多更多的我想說這些更深更慢的徘徊……
意外(六)
城市在明信片或在旅行裡遭遇的關於「城市」的問題不免是在一個更龐大、更繁複更嚴謹建築史的架構中的「偽問題」。明信片沒有解釋也沒有回答一個「城市」的更內在更深刻的困難,而且,明信片卻因為另外一些較花俏較庸俗的原因,發明了一個城市的另一種被看,被讀,被想像並想念的,更令人無法忍受的美麗的刻板。明信片不免因此發明了一種「城市」的全新概念:叫做「明信片城市」,是一種往往被種種文化評論學者嘲笑批評的「太觀光」「太媚俗」「太嘩眾取寵」而缺乏人的活在那裡的氣息式的樣板化傾向……
意外(七)
但這種「城市明信片」化的困難愈來愈和這個以「跨國化」「商品化」為主流的時代愈走愈近…,而且,甚至我在這本書裡不免也假裝了我困在裡頭的隨俗,假裝了捨棄想要太嚴肅談建築史的野心與困擾……而開始了這種不芳香的新的療法。關於不徹底的與純學術純文化關懷決裂,以及迎接可能偷渡些純種蠢觀光客的幸福感與熱情,來開始了所有書裡明信片的「寫」。
意外(八)
這些明信片的寫不免仍然有效地廢除或收編了更多關於城市較人文較嚴肅的研究的煩惱,由於集中在每個不同城市的不同明信片的寫強迫我不斷地去質問裡頭所見的風景與遭遇,究竟多透露了些在那裡的我什麼,因而將旅行的定義從城市的「記憶」改變成城市的「發明」……用一種卡爾維諾「不存在的城市」式的憂慮(收信人是Y的)加上另一種「南方公園」式的自嘲(收信人是大頭的)來若即若離的「發明」……
意外(九)
有時明信片不免也只能退化成一種打量、一種既是當局者又是旁觀者的同樣迷……對於再不尋常的在異國在城市的遭遇,也只能寫成某種感覺到的可能會發生的某些事……因為明信片會丟,會被偷看,甚至寫的情緒那麼窄小簡陋那麼匆促流離,那麼不太準備要認真留下些什麼的不經心……
意外(十)
我在大阪一家老書店買了這張「古董」明信片,並不知道寄信人是誰,也不知道收信人是誰,更不知道背面風景是那裡,甚至寫在裡頭的漢字我也只看得懂一小部分……,在大概意思是一個兒子在戰時寄給家人長輩報平安的問候信,文字簡短但深情流露,紙張老舊字跡有點模糊,但充滿那個「地方」那個「時代」的故事的令人著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留下一點點這張「明信片」的氣息的美好……即使只有捕捉到一點點就很令我意外地窩心了……
2005/03/31
BLC035
天下文化
平裝
黑白
986-417-468-1
223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