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天下散文選Ⅱ
優惠價
75
$211

天下散文選Ⅱ

1970~2000台灣

書籍介紹

這部選集收錄近三十年(一九七○~二○○○)在台灣發表或出版的散文共六十篇,五十五位作者,約三十萬字,以曾經出版過散文集者為編選對象。除了王鼎鈞、余光中、楊牧、張曉風和簡媜五位各選兩篇以外,原則上以一人一篇為準。

從梁實秋(1901-1987)到吳明益(1971-),入選者最大年歲差距為七十年。本選集按年齡排序,不分主題,但仍有隱藏式的主題選文,包括懷舊、佛法與哲理、都市觀察、社會批判、運動、生態、飲食、旅行、鄉土,到個人的神思與冥想,企圖呈現台灣當代散文的風貌與發展軌跡,也可一覽激變的社會與政治當中,散文的因應方式。

序 鍾怡雯

尋找第一個跳脫衣舞的人 邱坤良
繁華散盡 廖玉蕙
廁所的故事 阿盛
澡堂春秋 古蒙仁
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 龍應台
流螢汛起 凌拂
金合歡 陳幸蕙
人骨念珠 林清玄
千手觀音 林文義
從李昌鈺到蘇建和 平路
來不及長大 蘇偉貞
偷窺大師 陳黎
沙中之沙 羅智成
小王子 周芬伶
旅人的眼睛 張讓
溪澗的旅次 劉克襄
丁挽 廖鴻基
我的唱片進化史 莊裕安
講台上的迷思──網路的信 吳鳴
小同窗 簡媜
漁父 簡媜
寵物K 林燿德
氣味的辭典 許悔之
冬日的聲音 王家祥
有人被家門吐出 唐捐
垂釣睡眠 鍾怡雯
南京東路 陳大為
往事的勝訴 張惠菁
忘川 吳明益

鍾怡雯 

這部選集收錄近三十年(一九七○~二○○○)在台灣發表或出版的散文共六十篇,五十五位作者,約三十萬字,以曾經出版過散文集者為編選對象。除了王鼎鈞、余光中、楊牧、張曉風和簡媜五位各選兩篇以外,原則上以一人一篇為準。從梁實秋(1901-1987)到吳明益(1971-),入選者最大年歲差距為七十年。本選集按年齡排序,不分主題,但仍有隱藏式的主題選文,包括懷舊、佛法與哲理、都市觀察、社會批判、運動、生態、飲食、旅行、鄉土,到個人的神思與冥想,企圖呈現台灣當代散文的風貌與發展軌跡,也可一覽激變的社會與政治當中,散文的因應方式。

以三十年作為橫切面,首先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懷舊主題的歷久不衰。懷鄉、懷人、懷事、懷物一直是現代散文的創作主流。這類散文印證了「文學是情感的抒發」此一素樸的創作動力,以及《詩.大序》「情動於中而發於言」的古老定見。情感共振決定了懷舊散文的動人程度,歲月則添加了斑駁的鏽痕,然而懷舊散文所以難為,亦在此類既為散文大宗,因此須有奇招。所謂「奇」,是指獨特,一在題材,二在技巧,如王鼎鈞的〈紅頭繩兒〉,紅頭繩兒最終下落不明。

作者不願證實的事實極可能是:她在日軍大轟炸時,被那口鐘活埋了。這固然是題材之奇,卻因小女孩的命運是被大時代的漩流捲走,又為這篇散文添加了歷史的意義。人與命運的對抗過程,常可激發出人性最感人的力量,白先勇的〈樹猶如此〉便是此例。當人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撒手而去,卻仍有文學活著,見證他們的生命,以及親人的思念,簡媜的〈漁父〉和蘇偉貞的〈來不及長大〉即是。

現代散文史的八○年代,必須被提及的獨特現象是都市、佛法和生態三類主題的興起。

「都市散文」在林燿德的大力倡導下,豎立了鮮明的旗幟,他的《一座城市的身世》可視為台灣都市散文的里程碑。但都市主題並沒有形成共象,八○年代主要的創作者只有林燿德,以及其他作家的零星篇章,但它在學術上必須被提及。進入九○年代以後,因為都市化的社會本質使然,好些新生代作家選擇了都市作為書寫的背景或素材,無論是都市人的生存情態、情慾模式、消費心理、空間意識,都有相當的成果。都市變成一個不需要刻意標示的主題/題材,都市散文的旗號遂側身於其他主題。

「佛法散文」則以量取勝,成功盤踞各大連鎖書店的排行榜,最受矚目的是林清玄那套深具勵志及醒世功能的「菩提系列」。林清玄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再經由不經意的事件猛然「悟」出一番為人處世的哲理;這種淺顯易懂的「開示」,不知征服了多少讀者,更掀起「人間佛法」的出版風潮,一時間書市上舉目都是生活化的佛法散文。然而,作為書寫核心的勵志性卻襲侵了文學性,佛法散文最後是「見法,不見文」,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實在不多。

「生態散文」崛起的聲勢雖不及佛法散文,但它非但後勁十足,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更是深遠。台灣的自然環境及生態保育觀念興起於七○年代,當時政府以經濟建設為優先,不計後果地開發林地,雖有少數知識分子替大自然發聲,但未成氣候。直到一九七八年第一屆「時報文學獎」提倡報導文學以後,心岱、韓韓、馬以工等多位作家對保育問題的關懷、批評與探討,逐漸形成一股力量。

他們大多以感性的文字,揭發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藉此呼籲民眾重視公害污染問題,進而提出生態保育的理念。草創時期的生態散文,再經過隱逸文學、生態記錄、自然誌等形態的發展,逐漸形成龐大的「自然寫作」隊伍,從劉克襄、王家祥、喻麗清、凌拂、廖鴻基到吳明益,他們累積多年的生態觀察經驗和專業知識,以及對家國土地的長期思考,讓跨入九○年代的自然寫作,更具立體感和親和力──能夠生動地引導讀者進入自然保育的天地,在細膩的敘述中感受大自然發出的訊息,藉此反省人類應當扮演的角色和義務。

自然寫作一方面體現/落實了作者的保育意識,同時也驅動/教育了廣大讀者的保育行為,在散文的領域當中算是最具社教功能的一支。這支日益壯大的隊伍及其創作成果,讓自然寫作成為台灣當代散文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主題。

在二十世紀末有兩個傳統主題被發揚光大,一是旅行文學,一是飲食文學。

遊記本是散文中的傳統主題,歷來各朝文人皆有佳作傳世。自八○年代末起,出國旅行蔚為潮流,不斷累積的異國見聞替旅行文學儲蓄了豐沛的資本。一九九七年起,中華航空連續舉辦了三屆超高獎金的「華航旅行文學獎」,長榮航空也湊上一屆「環宇文學獎」,在媒體和超高獎金的推波助瀾之下,引爆一股以散文為核心的「旅行文學」熱潮,從單篇的遊記到「一體成型」的書籍,大大豐富了此一主題的創作成果。

由於這股熱潮存在著明顯的競爭因素,出奇制勝的心理改變了傳統遊記的體質,旅行散文不再是單純的旅遊心情與風景之記錄,它有了強大的媒篇意圖,許多作者為旅途形塑/捕捉一個明顯的題旨,或透過特殊事件來營構異國情境。無可否認,旅行文學獎非但有效地推動了這個主題,並且加速了它的成熟。然而台灣影響最廣的旅行文學,或可推到三毛那充滿流浪風情,以及傳奇色彩的撒哈拉遊記。不過三毛其實是旅居撒哈拉,因此深入當地民情,與浮光掠影的旅遊散文不同。

九○年代末期,台灣忽然興起「飲食文學」熱潮,至今未歇。不過飲食書寫並非新創,前輩作家梁實秋和唐魯孫皆有食經,自一九九八年林文月《飲膳札記》登上檯面後,飲食文學勃發如春筍,各大報文學獎散文組的決審與得獎作品中,頻頻出現相關主題的散文。飲食散文的書寫,可以圍繞著嗅香、察色、看形、品味等四大要素來鋪敘,甚至考究起器皿和用餐的環境。

然而一篇成功的飲食散文,卻不能停留在羅列資料、列舉掌故、食材解說、烹飪分析的表層,作者必須藉由文字本身的魅力來營造一種令人垂涎的閱讀氛圍,或提昇到更高的生命情境。除了挑逗食慾,飲食散文應該擁有「意在言外」的企圖與價值。美食可能是一種策略或媒介,它驅使舌頭去召喚記憶,進而延伸出更豐富的意涵,林文月的〈潮洲魚翅〉和逯耀東的〈出門訪古早〉,便是滲透了回憶和人情味的飲食書寫。

儘管為了研究或教學,我們必須對收入的作品作主題式的歸類,但更多的散文其實無法歸類,或者一類只有一篇,如運動散文,只選錄劉大任那篇殺氣騰騰且絲絲入扣的〈江嘉良臨陣〉,乃是基於運動散文必須具備「散文」的條件,而不能等同於體育新聞;又如余光中那篇充滿創造力和實驗性的〈聽聽那冷雨〉、楊牧以其一貫舉重若輕之風格書寫的〈藏〉,更是無從歸類的散文名篇。

歸類,不過是研究者在論述上的方便,其實在現代散文的閱讀行為中,讀者對文類本質的認知更為重要。

一直以來,散文都不是各種西方文學理論的實驗場,相較於小說和詩與思潮/主義的互動,散文總是置身事外。針對散文的「穩定」性格,早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的總序裡,總編輯余光中先生就分析過。時至今日,思潮湧現的二十世紀末,它依然如是,或許跟散文標榜「真實」的文類特質有關。

我們相信散文的「真實」,習慣在散文裡尋找作家的身影和生活,並要求散文家必須與讀者坦誠相對,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讀者藉閱讀以偷窺的愉悅。正是這種特質,使它與理論較遠,與真寫較近。雖然如此,散文應視為生活的折射,而非反射,因為經驗和事件必須再加以處理──無論是哪一種技巧──絕不能以流水賬的形式來記錄。

中國傳統文論中貫以「人品」論文品。余光中認為散文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他強調一種無所隱藏的書寫態度,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因而得出「風格即人格」的結論。然而筆者比較傾向於把「人品」換成「性情」,胡蘭成有所謂散文單是寫性情的說法,雖非放諸所有散文皆準,大體上卻最接近散文的特質。所謂「文如其人」,實最適用於散文。

散文是一種相對透明的文類。正是這種一絲不掛的要求,把散文推到一個絕對的角落,閱讀散文的愉悅,主要來自這種偷窺慾的滿足。日本小說家柳美里曾有「寫作有愈寫愈讓自己的影子逐漸稀薄」的感觸,這或許正是散文創作者最能深刻感受的。當作者凝視(自己的)生活或自身,或對世界發出提問,皆離不開「我」,「我」被抽絲剝繭被一再書寫,焉能不薄?我同意四川詩人翟永明的看法,散文是一種帶著自戀自棄的書寫,強調「自戀自棄」並非視散文為「肚臍眼」文學,而是特別凸出其主觀的書寫特質,當這種特質被推到極致,便是催生風格的要因。

當散文作者虛構的時候,我們還能信守散文是真實的閱讀契約嗎?這當中必須釐清的是真實(real)和現實(reality)的不同。羅蘭.巴特曾藉用心理學大師拉崗的見解說,現實是指現成就在那裡的東西,指一個固定的物象,所謂真實,是指所闡述的東西,乃是包含主體活動的過程。我們說的真實,是指當下敘述的真實,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散文是真實的,但它不是現實,所以不是現實的反映。只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散文是真實的這個認知,其實反而更方便創作者虛構。

作為散文讀者,無論如何,我們信守閱讀契約──相信散文敘述的真實。

二○○一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壢

焦桐 編

焦桐(1956~),詩人、作家、「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出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大為 編

陳大為(1969~),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台北文學年金、聯合報新詩及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獎、中央日報新詩首獎及散文次獎、教育部新詩首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星洲日報新詩及散文推薦獎、世界華文優秀散文盤房獎等重要大獎。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十九部著作。


鍾怡雯 編
鍾怡雯(1969~),元智大學中語系助理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散文首獎及評審獎、聯合報散文首獎、九歌年度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了》,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1970-2000台灣》。

2001/10/17

BLC01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0.5cm

黑白

957-621-926-4

334

416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