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作為一個經常要面對新道路的探險家,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了。」 ──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03-2005年在中國邊陲荒野探險及保育的第一手報告。
持續二十年的觀察與紀錄,作者眼見驚天動地的變化從城市心臟延伸到末梢神經,作者帶領的「中國探險學會」在原民生計、自然保育和文化遺跡的拯救之間,尋找最圓滿的平衡點。
三年的報告大致在「探險家現場」的主題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兩本書結集,但兩者之間互有相關,亦不可截然畫分。
《秘境尋蹤》結集了〈水獺漁夫最後倩影〉、〈僰人懸棺的哲思〉〈戈壁沙漠失落的寶藏〉、〈教苯〉、〈最後的鄂倫春獵人〉、〈印度/緬甸與西藏邊境上的僜人部落〉………二十多篇珍貴精彩的紀錄。全書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序 ── 高希均
前言── 黃效文
1. 回首百年侵略 (1903-1904英國入侵西藏)
2. 保育的滯礙
3. 僰人懸棺的哲思
4. 農村教育窘境
5. 沉默藏族藝術家
6. 瀾滄江之橋
7. 貓狗花絮
8. 咫尺天堂
9. 曼德勒的一天
10. 戈壁沙漠失落的寶藏
11. 芬蘭總統──無畏的探險家
12. 教苯
13. 老飛行員永遠存在
14. 緬甸邊境最小的部族──獨龍族
15. 十六號界碑
16. 最後的鄂倫春獵人
17. 銷聲匿跡的東北養鹿人
18. 天上人間
19. 水獺漁夫最後倩影
20. 朝聖雞足山
21. 印度/緬甸與西藏邊境上的僜人部落
後記 黃效文
序 高希均
在華人世界中,出現過獲得諾貝爾桂冠的物理獎與文學獎,但一直少見世界級的探險家與環保家。本書作者黃效文就是這麼一位兩者兼具的傑出華人。
他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他是大自然的發現者與保育者。在他的腳印下,在他的鏡頭中,在他的文字裡,我們看到了一位探險家、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家面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差不多四十年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River Falls)的校園中,我就認識了這位來自香港的青年。當中國同學在我們家中聚晤時,他就自然地顯露才氣與熱情。二○○二年五月,他變成了第一位外籍畢業生獲得了一年僅一位的「傑出校友獎」。在頒獎典禮中,我坐在第一排,聽到那動人的演說:「人類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呵護自然。我們是大地的僕人,不是主人。」
二○○四年《時代雜誌》選他為第一屆的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來自香港的另一位是成龍)。企業家林百里先生在聽到這消息時說:「黃效文為自然與文化奮鬥,是英雄中的英雄。」
一九八○年代,效文任職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表現傑出,備受重視。在本書中有他一段回憶的文字:「……在雜誌社工作時,我有幸能身兼數職──記者、攝影師、探險家,這多重身分令我在學會內路路暢通,得心應手。主編比爾.加勒特(Bill Garrett)習慣把我喚作效文孛羅。每當我遠行考察歸來,雜誌社都會在十樓特設一頓向我致敬的午宴,桌子上並排放著中、美小國旗。…」然而,一九八六年,他毅然辭去職務,在洛杉磯與香港創辦了非營利機構「中國探險學會」,擔任會長迄今。這個學會致力於中國大地自然及文化的探索保育。
效文在新地理的發現(如長江源頭)及環境保護與稀有動物工作方面,多年來成績亮眼,常受到國際傳媒,如CNN、Discovery、BBC等報導,並且得到國際企業贊助。西方傳媒稱讚他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而且效文還在「發現」之後,樹立永續發展模式,「創出價值悠久的事物」。
天下文化從二○○一年開始出版效文的Nature及 Culture Field Diary,已經出版過五本:《接近天堂》、《邊城顯影》、《自然在心》、《文化在心》、《高原仙鶴》,受到讀者的肯定。其中《接近天堂》,今年七月被選為天下文化二十五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中的一本。
這兩本新書《神山隱谷》、《秘境尋蹤》,已使讀者等待經年。此時此刻的出版,更能激發當前全球人類對生態保育的關注與熱情。
2007.9.21
前言
在編寫此第三輯雙冊書〈註〉的過程中,我發覺無意中自然(二十三篇)與文化(二十一篇)主題的文章,幾乎各佔半數,當中雖然有少數文章內容包含了自然與文化兩個方面,但總有一個方面佔主體地位,也方便我以此作分界線。
這輯文章是以我的真實野外工作為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是我的個人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局限在中國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但這些有限的經驗與更大的現實世界中也有不少共通之處,很多中國面對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地面對的問題,我希望讀者會對這些經驗感興趣及引起一些共鳴。
有些文章或許出現重複的主題,這是因為它都與我們學會的一些長期項目有關。這些項目一直在進行中也在變化中,我便有機會重複提到同一主題的不同階段。
從一九七四年開始中國探險之旅,隨著歲月增長,我的體悟更多了一點哲學性,有時這些想法會表現在每篇文章結尾的思考高度,或是在較為抽象的表達方式中。這種寫作方式也許可以讓不同背景及文化的讀者,皆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
一些朋友對我的探險生涯感覺好奇,經常詢問這個奇怪行業的不尋常結構及內容。我的答案不外如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探險精神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個三歲小孩。」我認為每個小孩皆是充滿好奇心的小探險家,但在成長過程中,那探險精神埋藏於體內越來越深,要把這深藏的探險精神發掘出來,必須利用一些現代的、無形的鑰匙解開這些內在潛能。每一個人必須自己找到他的鑰匙。
我希望讀者們有一個愉快的閱讀旅程,更有機會開展他們自己的探險之旅。
註:前兩輯為二○○一年出版的《接近天堂》、《邊城顯影》;二○○三年出版的《自然在心》、《文化在心》
後記
這兩本新書《神山隱谷》和《秘境尋蹤》裡的文章,在稍嫌匆促的情況下集結成書。我深知在相關領域的野外報告中,有些較為複雜的觀點應該表達得更清晰,提供更詳盡的註解。因此倘若讀者感覺書中若干段落文義不明,或是需要推想,作者謹在此致歉。
由於「中國探險學會」的工作相當成功,近來我在本會承擔的事務和職責亦大為增加。這些職責包括各種保育活動、學術研究及經濟升級轉型計畫的設計與應用。
同時,我們接到來自國際媒體的大量要求,這些媒體追蹤本會的某些「與別不同」的項目並攝製專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非營利組織而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Discovery頻道,甚至連《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際主流媒體所給予我們的關注,是非常特殊的。對我的團隊來說,這是一種肯定。這個團隊的每一個成員跟我並肩努力,在這個領域裡推動工作,我要向他們致謝。要是沒有他們,本書論及的多項行程不可能實現。
我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閱讀的喜悅,如果有可能,甚至帶來一些啟發。同時,我要感謝協助製作本書的工作人員。由於他們的付出,本書在十分緊湊的情況下,達成本會要求的期限而順利付梓,與讀者見面。
我所認識的效文,
不只是個探險家、攝影家、作家,
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夢想藝術家。
他用人文的關懷探索所到之處的歷史源頭,
也秉持著夢想的熱情,
將他的見聞賦予藝術的色彩,
讓讀者的視野隨之豐富起來。
這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
---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百里
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及會長
二○○二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讚譽他「在世的中國探險家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在頭版登載他的故事。「半島電視」Al Jazeera主播Riz Khan也為他做出半小時訪問。「探索頻道」及「國家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二○一一年CCTV開始製作十二集關於他在中國的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兩集。
自一九七四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分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一九八六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活動。在該雜誌社工作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了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獎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瀾滄江)、黃河源頭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的著作超過十本。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一九九九年榮獲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於一九九○年在英國出版,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並於二○一一年再出新版。台灣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為他出了一個系列,包括十四本書,獲選為該公司二十五種最佳叢書之一。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了數十項保育計畫,許多計畫拍成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場合應邀主講,對象包括大企業與特邀的聽眾團體。他的演說被選為青年總裁組織與世界總裁組織的最佳演講之一。很多基金會、個人與企業都在支持他的工作。
在歷年來得到多種榮銜,包括二○一○年黃效文獲得母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分校授予的名譽博士。還獲得二○一三年第五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
一九八五年雲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一九八九年開始任職於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曾於一九九八及二○○四年,兩度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研究生物醫學、動物專業及國際農業。現為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館長助理及副譯審。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系畢業,一九九五年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時裝設計系畢業。一九九七年起為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擔任翻譯工作。曾任職電影、電視幕後, 現自由身從事翻譯及雕塑。
2007/11/02
BLC046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x21cm
彩色
9789862160251
253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