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透過實踐稻盛和夫以利他為核心的經營思維,嚴心鏞帶著幫助一萬名年輕人的發心,創辦健康蔬食品牌,以共好共榮、以終為始的理念,讓良善的心念傳遞給更多人。
★善的力量也像蝴蝶效應,是會擴散出去的。
★行為的改變經常來自一念之轉,一旦你真的啟動了,自然就會積極去行動。
★唯有找到成就動機,才能真正樂在工作,帶著積極主動的精神去做事。
★「心軟了,腰才會軟。」當你生出柔軟心,就會更願意彎下腰去服務別人。
★要做利他的經營,先要追求員工的幸福,再來是讓客戶感到滿足,最後就是對世界有所貢獻。
★許多日常生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像是節水節電、資源回收、減少一次性消耗品、支持綠色商品和增加蔬食比例等,都可以隨手做環保。
★改掉舊習慣比較難,建立新的習慣比較容易。大家不妨嘗試一日一蔬食,以彈性素時幫助減少碳排量,一同改善地球暖化的危機。
多年來,心鏞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徑,帶著助人的發心創辦善菓餐飲,希望讓弱勢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表現可圈可點。看到他將多年在創業之路上的學習,以及對助人、推廣蔬食的發心寫成新書,我感到很欣慰,也盼望這樣的分享可以產生漣漪效應,對社會有所幫助。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心鏞是一個有溫度、有愛心的人,對他所投入的工作總是保持高度熱情,對於年輕人的協助更是出自於內心的動機。他透過參加稻盛和夫創立的盛和塾,啟發了企業經營理念,並真心學習及實踐其主張,是我觀察到在台灣少數具體實踐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企業家。很高興他出書分享企業經營理念,相信大家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啓發,一起發揮利他精神,成就共好的社會。
——顏漏有,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AAMA 台北搖籃計畫校長
王英隆|大通電子執行長
唐國維|台灣盛心塾理事長
郭國榮|喬大地產董事長
劉若瑀|優人神鼓創辦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顏漏有|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AAMA 台北搖籃計畫校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一仲|和泰興業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推薦序 以利他的精神,走出不一樣的路 嚴長壽
推薦序 平凡人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 顏漏有
前言 花香蝶自來,功到自然成
01 待人以善,叔叔給我的身教
02 受稻盛和夫影響,發願幫助一萬個年輕人
03 有成就動機更能成事,懂孝順就懂感恩
04 發揮金三角精神,把愛傳出去
05 以人為本,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06 研製久吃不膩、經常想吃的蔬食
07 向老師傅取經,以匠人精神製作美味
08 待客如親,選用好食材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我從事偏鄉教育多年,在我的觀察,很多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不一定是在體制內透過讀書來獲得,反而經常是先做事、接觸到內容,然後才產生對知識的好奇。
心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我二哥的大兒子,看到他將多年在創業之路上的學習,以及對助人、推廣蔬食的發心寫成新書,我感到很欣慰,也引發我些許感觸。
回想心鏞這一路的成長,在人生的發展路徑上,與我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我們都不擅長背誦課本,不是循著校園考試體制所安排的道路來追尋人生,而是更偏向自發性的學習,從實際的工作中找到熱情和學習的動力。這點也許和我家族的特質有關,家族裡最擅長讀書、並在航太領域找到人生方向的,應該就是我大哥的兒子,除了他,家族裡大部分的孩子,幾乎都不擅長以讀書來找到各自的人生使命。
因此,看到心鏞一路的發展,好像也看到我自己早年的若干影子。我們都是小時候功課平平,家庭經濟也不是特別好,在半工半讀的狀態下完成高中學業。但是,出了社會以後,在每一項工作與任務中,我們逐漸找到學習的熱情和人生的奮鬥目標,最後也似乎都有了一些出色的表現。
對於這種先進入職場工作,才逐漸找到學習熱情和成就動機的現象,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後來我投入教育工作,才發現,從專業的分析來看,大概只有三○%的人適合靠讀書、記憶、考試來找到天賦,大約七○%的人其實都是先參與實務工作,進而產生對知識的好奇,才發展出學習的動力。我們家族裡的孩子,多數應該就是這樣的類型。
其次,我們的家族成員冥冥中似乎都帶有一種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面對利益和公益的抉擇,總是毫不遲疑的選擇後者。
無論心鏞在早期從事行銷工作,或是之後為外商企業銷售World Family授權的迪士尼童書,他都帶著學習的熱情全力以赴,後來還出任外商World Family於港澳國際業務的總監,在港澳地區前後工作了大約五年。等到他回台灣時,大家才發現他已經脫胎換骨,練就了一番功夫,而且還能說上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但是沒有改變的一點,就是他對人的態度、對社會的使命感跟責任心依然沒有變。
我記得大約是在2003左右,心鏞自己先是成立了一個教育訓練的組織,無獨有偶的,當時我正好是在觀光協會會長任內,由於之前促成政府推動開放免簽證,以積極的方式邀請一些經濟成熟先進國家的友人來台灣,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變化,我先是協助政府盤整自身的觀光資源,後來才進一步發覺,要迎接國際來賓,除了硬體的設施,更重要的是,人的態度也必須跟上。
於是,在觀光局的支持下,就啟動一系列「親善大使」的訓練,這個訓練是從觀光業當中接待外賓的旅行社、藝品店等第一線工作人員開始。我先是集合了當時我最得力的強將蘇國垚先生,麥淑莉老師,及心鏞,由他們三個人擔任主要的訓練者,到不同地方去協助訓練。由於成效不錯,後來更進一步擴大到主管入境的移民署、海關人員等政府機構,也都陸續加入受訓行列,偶爾我也會插花。這個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認識到:態度決定一個社會文明的高度,身為國家的最前線,我們必須將文化的高度展現出來才行。
在這個過程中,心鏞、蘇國垚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後來我們在亞都麗緻管理集團以外,又成立了一個亞都麗緻服務管理學苑,那時台灣高鐵正要成立,應當時殷琪董事長的邀請,就由心鏞擔任總經理的亞都麗緻服務管理學苑,去幫台灣高鐵的籌備做訓練。嚴格說起來,台灣高鐵後來有一些很不一樣的服務樣貌,某種情況下,心鏞他們也做了一些貢獻。
完成這些任務以後,心鏞就開始走出自己的路徑了,不管是一開始做稻禾餐飲創業,或是後來全心投入蔬食推廣,創辦了善菓餐飲集團,這一路上的努力,我覺得都可圈可點,延續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服務精神和態度。
我們嚴家的子孫算是有些特別,我父親來到台灣的時候,雖然因熱於助人而散盡家產,但是對於助人的熱誠卻不曾或減。家族第二代、第三代似乎也都遺傳了父親這方面的特色,像是我的大哥嚴長庚,今年快90歲了,還是相當熱心公益。他除了做過愛盲協會理事長、全國工總理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理事長等公益職位,後來還在許多醫界朋友的支持下,成為台灣全人照顧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致力於促進弱勢族群的健康與照顧。心鏞也一樣,除了擔任一些公益團體與機構的董事,出於一種特殊的慈悲心,加上遭遇白鷺鷥事件,最後讓他發願全力推展蔬食,減少殺生的同時也希望能為降低地球碳排盡一份心,我想,這些大概都是秉持著同樣的道理。
我不敢說心鏞受到我多大的影響,但是我隱隱中發覺,雖然我們家族的成員每個人各有天分,擅長的事情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個最基本、恆久不變的特質:就是對人親切、誠懇,做事總是會將公益、利他之心放在前面。
在過去的20年左右的光陰,心鏞走出屬於他自己非常特殊的路徑。他最初的發心,是希望他的企業能讓更多家庭經濟弱勢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並且能學習到孝順與利他等正向精神,這對社會也產生了一些正向影響。
顯然,他的企業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希望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也能夠實踐稻盛和夫的利他精神,這和當今社會所重視的SDG、CSR一致。在他的創業初心當中,已經隱含了「助人」這個社會責任。
我更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的工作可能都會被機器所取代,唯一不能取代的,大概就是來自屬於人類獨有的,發自內心的,彼此之間的一種關懷,這些是千年不變的道理。
相信心鏞以這樣的精神來經營事業,可以帶來一些啟發。從小的角度來看,希望能以企業作為起點,進而對社會產生漣漪效應,對世界形成改變;從更大的角度來說,在這個科技快速成長、貧富差距持續被拉大的時代,唯有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踏實做起,一點一滴對社會做出一些正向的示範,這才是能夠扭轉現狀、讓人類邁向永續的終極之道。
顏漏有,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AAMA 台北搖籃計畫校長
第一次認識心鏞是在2015年社企流舉辦的年會上,聆聽他真誠分享協助一萬個年輕人的精彩故事。當時我已從全職的工作退休,轉換到第三人生,與一群好友發起成立AAMA台北搖籃計畫,透過連結跨世代的經驗及資源,協助想要改變台灣的年輕創業者。同時,我也受邀擔任社企流社會企業育成中心iLab校長,協助想要透過商業模式解決台灣社會問題的年輕創業者。
那天聽完心鏞的分享後,我立即與他聯繫,安排了一埸與學員的分享會,談經營社會企業的經驗及挑戰。從他真誠及深入的分享,讓我們找到許多交集及共鳴,日後在其他的場合中,也繼續針對社會企業及協助年輕人交流意見和想法。
我經常到他經營的蔬食餐廳用餐,每逢去誠品南西店逛書店買書時,也會順繞去新光三越南西店的善菓堂購買麵包,這似乎已成為我的生活日常。我們更因爲同時在二個基金會擔任董事,有很多機會交流及分享,也讓我對心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心鏞在我心目中是一個有溫度、有愛心的人,對他所投入的工作總是保持高度熱情,他對於年輕人的協助更是出自於內心的動機。他透過參加稻盛和夫創立的「盛和塾」,啟發了企業經營理念,並真心學習及實踐其主張。他是我觀察到在台灣少數具體實踐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企業家。
稻盛先生說,「人生與工作的結果 = 思維方式 x 熱情 x 能力」,這正是我認為心鏞他以一個平凡人能成就不平凡事的方程式。他在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總是以「利他精神」來思考,創立善菓餐飲集團的起心動念,更是期待能協助一萬個年輕人發展,並以推廣蔬食為己任。
他的成就動機不在於集團事業規模多大,能夠賺多少錢;真正念茲在茲的是,如何能夠將企業經營好,才能協助相對弱勢且缺乏資源的年輕人,同時讓更多人愛上蔬食,追求更健康的生活。
在這本新書當中,心鏞對於他的經營初心和理念有非常完整的描述,特別是對於如何實踐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學」,也有具體的分享。作為他的好友,特別是我們都在協助年輕人志業的探索及實踐,更是有所共感。
心鏞對於蔬食事業的投入總是展現高度熱情,不只自己身體力行改變飲食習慣,同時也極力提供最好的蔬食給客戶享用。記得我們在灃食飲食文化基金會一起擔任董事時,他非常積極地協助小學推廣蔬食午餐。對於推廣蔬食有興趣的組織或企業,心鏞總是主動聯繫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他的熱情不只感染了公司的同仁,也同時影響了很多有興趣推廣蔬食的組織及個人。
雖然心鏞過去從事業務、管理顧問等經歷與餐飲專業並沒有直接相關,但是一旦決定轉向蔬食事業,除了自己投注相當多時間學習餐飲業經營知識,也常拜訪各式餐飲的專家虛心學習,透過不斷實驗,並根據客戶的回饋來修正調整,永遠希望提供最好的蔬食給客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願意將寶貴的經營智慧彙整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相信心鏞的人生故事正是驗證了「平凡的人,以利他思維,成就不平凡的事」,相信平凡的我們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啓發,一起發揮利他精神,成就共好的社會。
十信商職夜校畢業。沒念過大學,三十一歲就升任美商寰宇WORLD FAMILY公司香港國際業務總監,在全然陌生、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以創意行銷和極具魅力的情境領導風格,發展出四百人的優質業務團隊,締造驚人銷售成績。
返台後成立奧爾思(Ours)管理顧問公司,協助觀光局執行台灣觀光客倍增與服務業品質提升訓練計畫,之後擔任亞都麗緻服務管理學苑總經理,參與協助台灣高鐵、曼都美髮、新聯陽建設、華泰商銀、Lexus汽車等國內外企業「感動服務」顧問培訓專案。
2012年投入餐飲事業,共同創立稻禾餐飲集團,受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影響,許下「幫助一萬年輕人」發展健康餐飲的志願,實踐利他經營的共好信念。2015年代表「台灣盛和塾」至日本參加世界大會報告,並獲得優秀賞殊榮。
2017年創辦善菓餐飲集團,開創上善豆家、禪風茶樓、蔬慕、善菓屋等多元性蔬食品牌,推動青年創業,讓蔬食文化影響更多人。
2024/03/29
BCB81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部分彩色
9786263557086
240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