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嚴長壽分享,心鏞的企業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希望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也能夠實踐稻盛和夫的利他精神,這和當今社會所重視的SDG、CSR一致。在他的創業初心當中,已經隱含了「助人」這個社會責任。
文/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我從事偏鄉教育多年,在我的觀察,很多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不一定是在體制內透過讀書來獲得,反而經常是先做事、接觸到內容,然後才產生對知識的好奇。
心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我二哥的大兒子,看到他將多年在創業之路上的學習,以及對助人、推廣蔬食的發心寫成新書,我感到很欣慰,也引發我些許感觸。
在工作中找到學習的動力
回想心鏞這一路的成長,在人生的發展路徑上,與我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我們都不擅長背誦課本,不是循著校園考試體制所安排的道路來追尋人生,而是更偏向自發性的學習,從實際的工作中找到熱情和學習的動力。這點也許和我家族的特質有關,家族裡最擅長讀書、並在航太領域找到人生方向的,應該就是我大哥的兒子,除了他,家族裡大部分的孩子,幾乎都不擅長以讀書來找到各自的人生使命。
因此,看到心鏞一路的發展,好像也看到我自己早年的若干影子。我們都是小時候功課平平,家庭經濟也不是特別好,在半工半讀的狀態下完成高中學業。但是,出了社會以後,在每一項工作與任務中,我們逐漸找到學習的熱情和人生的奮鬥目標,最後也似乎都有了一些出色的表現。
對於這種先進入職場工作,才逐漸找到學習熱情和成就動機的現象,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後來我投入教育工作,才發現,從專業的分析來看,大概只有30%的人適合靠讀書、記憶、考試來找到天賦,大約70%的人其實都是先參與實務工作,進而產生對知識的好奇,才發展出學習的動力。我們家族裡的孩子,多數應該就是這樣的類型。
態度,決定一個社會文明的高度
其次,我們的家族成員冥冥中似乎都帶有一種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面對利益和公益的抉擇,總是毫不遲疑的選擇後者。
無論心鏞在早期從事行銷工作,或是之後為外商企業銷售World Family授權的迪士尼童書,他都帶著學習的熱情全力以赴,後來還出任外商World Family於港澳國際業務的總監,在港澳地區前後工作了大約五年。等到他回台灣時,大家才發現他已經脫胎換骨,練就了一番功夫,而且還能說上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但是沒有改變的一點,就是他對人的態度、對社會的使命感跟責任心依然沒有變。
我記得大約是在2003年左右,心鏞自己先是成立了一個教育訓練的組織,無獨有偶的,當時我正好是在觀光協會會長任內,由於之前促成政府推動開放免簽證,以積極的方式邀請一些經濟成熟先進國家的友人來台灣,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變化,我先是協助政府盤整自身的觀光資源,後來才進一步發覺,要迎接國際來賓,除了硬體的設施,更重要的是,人的態度也必須跟上。
於是,在觀光局的支持下,就啟動一系列「親善大使」的訓練,這個訓練是從觀光業當中接待外賓的旅行社、藝品店等第一線工作人員開始。我先是集合了當時我最得力的強將蘇國垚先生,麥淑莉老師,及心鏞,由他們三個人擔任主要的訓練者,到不同地方去協助訓練。由於成效不錯,後來更進一步擴大到主管入境的移民署、海關人員等政府機構,也都陸續加入受訓行列,偶爾我也會插花。這個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認識到:態度決定一個社會文明的高度,身為國家的最前線,我們必須將文化的高度展現出來才行。
在這個過程中,心鏞、蘇國垚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後來我們在亞都麗緻管理集團以外,又成立了一個亞都麗緻服務管理學苑,那時台灣高鐵正要成立,應當時殷琪董事長的邀請,就由心鏞擔任總經理的亞都麗緻服務管理學苑,去幫台灣高鐵的籌備做訓練。嚴格說起來,台灣高鐵後來有一些很不一樣的服務樣貌,某種情況下,心鏞他們也做了一些貢獻。
完成這些任務以後,心鏞就開始走出自己的路徑了,不管是一開始做稻禾餐飲創業,或是後來全心投入蔬食推廣,創辦了善菓餐飲集團,這一路上的努力,我覺得都可圈可點,延續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服務精神和態度。
從自身做起,每個人都能發揮正向影響力
我們嚴家的子孫算是有些特別,我父親來到台灣的時候,雖然因熱於助人而散盡家產,但是對於助人的熱誠卻不曾或減。家族第二代、第三代似乎也都遺傳了父親這方面的特色,像是我的大哥嚴長庚,今年快九十歲了,還是相當熱心公益。他除了做過愛盲協會理事長、全國工總理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理事長等公益職位,後來還在許多醫界朋友的支持下,成為台灣全人照顧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致力於促進弱勢族群的健康與照顧。心鏞也一樣,除了擔任一些公益團體與機構的董事,出於一種特殊的慈悲心,加上遭遇白鷺鷥事件,最後讓他發願全力推展蔬食,減少殺生的同時也希望能為降低地球碳排盡一份心,我想,這些大概都是秉持著同樣的道理。
我不敢說心鏞受到我多大的影響,但是我隱隱中發覺,雖然我們家族的成員每個人各有天分,擅長的事情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個最基本、恆久不變的特質:就是對人親切、誠懇,做事總是會將公益、利他之心放在前面。
在過去的20年左右的光陰,心鏞走出屬於他自己非常特殊的路徑。他最初的發心,是希望他的企業能讓更多家庭經濟弱勢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並且能學習到孝順與利他等正向精神,這對社會也產生了一些正向影響。
顯然,他的企業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希望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也能夠實踐稻盛和夫的利他精神,這和當今社會所重視的SDG、CSR一致。在他的創業初心當中,已經隱含了「助人」這個社會責任。
我更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的工作可能都會被機器所取代,唯一不能取代的,大概就是來自屬於人類獨有的,發自內心的,彼此之間的一種關懷,這些是千年不變的道理。
相信心鏞以這樣的精神來經營事業,可以帶來一些啟發。從小的角度來看,希望能以企業作為起點,進而對社會產生漣漪效應,對世界形成改變;從更大的角度來說,在這個科技快速成長、貧富差距持續被拉大的時代,唯有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踏實做起,一點一滴對社會做出一些正向的示範,這才是能夠扭轉現狀、讓人類邁向永續的終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