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這本書的名稱《線索》,在這個故事中有雙重的意義。它一方面代表我所研究的細菌染色體的形狀,另一方面象徵在這過程中,不時浮現在我們眼前,引導我們走向最終高潮的物證。
在整個故事中,我常常在腦中掙扎,追尋最好的角度來解開謎題。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傍晚,結束一整天漫長的工作,走出約翰因聶斯研究中心,點燃菸斗,腳下踩著草徑,頭頂上英國天空己升起月亮,伴隨著一片閃爍的星光,前頭不遠之處「山屋」的窗口溢出橘黃色的燈光。我的腦子仍然徘徊在科學思考的邊緣。或許因為菸斗加上大不列顛風情的關係,我突然想到福爾摩斯。
實在很像福爾摩斯常碰到的情況,我手邊也有一個嫌疑犯,很多周邊的跡象全都指向他。我和我的同僚必須進一步用各種手段,利用線索,蒐集更多的證據,將他繩之以法。但不同的是,在這種科學研究工作中,我們這些偵探必須自己將案子辦到水落石出,嫌疑犯本人絕對是不會招供的。
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人會期望能夠比得上福爾摩斯的智慧,及其他美好的品質﹙包含偶爾的好運﹚,但是我們的研究卻也得到美滿的結局。逍遙法外數十年的犯人終於俯首就法。
在這一年半風浪之後的平靜中,我心中有一股焚燒的慾望,要將這個刺激的探險訴諸筆紙,與對科學家研究生涯有興趣的人分享……
中文版序 一個本土科學家的心靈之旅 周成功
英文版序 哈伍德爵士
自序 陳文盛
我的天才老爹 陳思音
第一章 現身
第二章 追蹤
第三章 收網
第四章 跑出袋子的貓
後記
附錄
附錄一 重大事件表
附錄二 分子生物學何去何從?
附錄三 你喜歡當炮灰嗎?請來考研究所
附錄四 分子生物學的啟示
附錄五 延伸閱讀
陳文盛
整個大自然的每一樣或每一部分,
永遠只是全部真理的概略,
或是說我們目前所知的全部真理的概略。
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只是某種概略,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仍舊不知道所有的定律。
所以我們學了的東西將來還會被推翻,
或者更可能的是,會被修正。
——理查.費曼,《費曼物理學講座》
這本書的名稱《線索》,在這個故事中有雙重的意義。它一方面代表我所研究的細菌染色體的形狀,另一方面象徵在這過程中,不時浮現在我們眼前,引導我們走向最終高潮的物證。
在整個故事中,我常常在腦中掙扎,追尋最好的角度來解開謎題。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傍晚,結束一整天漫長的工作,走出約翰因聶斯研究中心(JIC),點燃菸斗,腳下踩著草徑,頭頂上英國天空已升起月亮,伴隨著一片閃爍的星光,前頭不遠之處「山屋」的窗口溢出橘黃色的燈光。我的腦子仍然徘徊在科學思考的邊緣。或許因為菸斗加上大不列顛風情的關係,我突然想到福爾摩斯。
實在很像福爾摩斯常碰到的情況,我手邊也有一個嫌疑犯,很多周邊的跡象全都指向他。我和我的同僚必須進一步用各種手段,利用線索,蒐集更多的證據,將他繩之以法。
但不同的是,在這種科學研究工作中,我們這些偵探必須自己將案子辦到水落石出,嫌疑犯本人絕對是不會招供的。
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人會期望能夠比得上福爾摩斯的智慧,及其他美好的品質﹙包含偶爾的好運﹚,但是我們的研究卻也得到美滿的結局。逍遙法外數十年的犯人終於俯首就法。
在這一年半風浪之後的平靜中,我心中有一股焚燒的慾望,要將這個刺激的探險訴諸筆紙,與對科學家研究生涯有興趣的人分享。我對某些瑣事,特別是人名、地名、時間等等,常記不太清楚。幸好我的實驗筆記整理得還蠻好的,我待在英國的時候,和我台灣實驗室中的學生們之間的頻繁通訊,也保留得很完整。在我回顧時,這些紀錄幫我整理出比較具體和正確的頭緒。不過很多地方我仍然只能依賴記憶,特別在一些瑣事上。如果在記憶上有任何差錯,要請相關人物及讀者們原諒。
科普文章因為讀書群眾的專科水準差別很大,撰寫的時候所遭遇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鎖定對象的科學程度。也就是說,你希望寫給什麼程度的讀者看?心目中有個底之後,才容易處理科學論述的深淺度。太淺,讓高程度的讀者覺得無聊不耐;太深,則會讓很多讀者覺得挫折無助。
這個問題對我特別重要,因為這故事很多趣味都和生物學有關,需要讓讀者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心目中瞄準的讀者程度何在呢?我希望他們至少具有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識,譬如他們應該曉得DNA的基本結構,以及它的功能。我想,優秀的高中生物學教育大概是最基本的程度。
時下很多科普的書刊,每每提到現代生物學時,就從DNA是什麼開始交代,我想,隨著分子生物學知識逐漸往下扎根,這些到處出現的解說已經快變成畫蛇添足了。我希望我的決定沒有太離譜。
讀者假如覺得本書科學的部分解釋得不夠淺顯,請原諒我省事偷懶的決定。覺得有些論述無聊或難懂的話,請您稍微忍耐我的放縱,允許我將這些念頭分享給其他的讀者。您若發現自己一下子跳過這裡,一下子又跳過那裡,放心,我認為這是健康的讀法。
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很多人幫我看初稿,給我寶貴的意見。這些人包括周成功、胡承波、曾志朗(陽明大學校長)、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人)、我的妻子玉芬、女兒思音。我很感謝他們的指正及寶貴意見。其中只有一項提議我沒有接納,就是這本書應該鼓勵年輕人走科學研究的路。我覺得科學當作做事求知的精神是應該普遍鼓勵的,但是將科學研究當作職業是不應該盲目鼓吹的。
和其他專精的職業一樣,科學研究需要相當的特殊訓練,對這行沒有基本才能及興趣的人很難熬過這長期的專業訓練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看到了很多實在不適宜走這條路的學生(及老師),長年掙扎於有形及無形的矛盾苦悶中。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抱著一個信念,要將這段興奮的日子中所做的和所想的,儘可能忠實地寫下來。讀者應該了解,這本書和很多第一人稱的故事一樣,只是生涯中一段很主觀的回顧。故事中有什麼教訓的話,都是我自身的體會。讀者應該有他自己的觀感,而且他應該忠於這私人的觀感。如果他好好念了此書之後,覺得生物學家很無聊,我也會說很好,不會覺得失敗。只要他對現代生物學家(特別是在台灣這段起飛時代的)有較真切的了解和感受,這本書的一個目的就達到了。
我必須感謝一些貢獻於這故事的人們。當然,貢獻最大的是直接參與的人:首先是我在陽明大學的學生林怡杏,她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了她敏銳的眼睛、靈巧的雙手、和聰明的腦袋瓜。此外,雖然我相信怡杏和我兩人不藉他手大概也會解出鏈黴菌的線形染色體,但是一九九二年夏天我在JIC待的三個月,絕對縮短了整個研究的進度,並且提供了戲劇性的發展。這一點,我要感謝大衛‧哈伍德爵士教授邀請我到他的實驗室進行訪問研究,還有他實驗室中活力十足的海倫.基瑟和我全力合作,幫著我做實驗,雖然我的目的是要證明他們的錯,而且結果也真如此。他們面臨真理和聲譽之間的抉擇,表現出完整的科學家風範。
在JIC,還有很多人向我伸出幫忙的雙手和聆聽的雙耳,例如托比亞斯.基瑟(海倫的丈夫)、季思.查特、墨文.畢布和與他夫人茉琳、彼得.瑞波、凱莉.布朗,西麗雅.柏魯頓,還有好心腸的秘書小姐安.威廉斯。他們讓我在那兒的生活過得更快樂,更激盪。特別要提的是我以前的學生游廷威。他除了在這故事初期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之外,在JIC的這段日子,他仍是我談天相聚的好伴侶。
在德國,約翰.克倫教授和他的學生馬悌亞士.雷登巴克和及博士後研究員比雅.列伯朗,跟我們有部分平行的研究,在我們的努力過程中提供了不少幫助。後來我替馬悌亞士解決他博士論文中的問題時,我們之間的腦力激盪也提供了很有用的線索。還有,在台灣訪問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史坦利.柯恩曾和我討論,給過我很大的鼓勵。
陽明的這段歲月是我一生事業發展很重要的階段。我進入陽明,要謝謝張仲明、武光東及于俊院長的大力促成及實質上的協助。陽明有它的缺點和問題,但是很多身在福中的人忽視了它的優點。陽明這年輕的學校裡有很多充滿朝氣的年輕老師,對現在及未來都抱著很大的期望。大家都很努力,對自己及別人都期許很高。行政部門也受到相當的激勵。這環境給了我很多,雖然我也曾經抱怨這、批評那,希望它更好。回到台灣這十幾年來,正逢分子生物學在島內起飛,蓬勃發展。我們的研究受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相當的支持,所以我也必須感謝這些來自台灣納稅人的血汗錢,雖然我和周成功也老是抱怨這、批評那,希望國科會做得更好。
陽明生物化學所的吳妍華與我們一起研究鏈黴菌多年,她研究黑色素基因表現的成就非常優秀。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的胡小婷,後來也與我們合作鏈黴菌的轉位子。她們兩人和她們實驗室的學生,在實質上和精神上都一直給我們很多支持。我們自己實驗室中,除了怡杏之外,其他「大隻小隻的」——張畫眉、李麗鳳、貝先芝、林文妍、蔡玉真、王世傑、陳月桂、盧鏡殿等人,也都給我們很大的支持。特別還要謝謝阿桂幫我的初稿打字。
在科學研究事業上以及在私下給我很多支持、鼓勵和快樂的朋友有很多人,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群能夠一起打球、一起打牌、一起做有氧運動,然後一起去大吃一頓的好友:周成功、葉小帆、張仲明、胡承波、林茂榮、徐明達、沈哲鯤、朱茜、許英泰、李麗。有這些夥伴可以志同道合地共事,又可以坦率無拘地同樂,實在讓大家在台灣打拚的日子過得比較有意義、比較有樂趣。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他們全心支持和鼓勵我投入科學研究,特別是其中有一段我遠行的日子,父親中風長年臥床,母親又突然重病,只靠玉芬擔起關照他們兩人的責任。她和我們的兒女思音和思律在英國與我共度的一個多月,是終生難忘、永遠珍惜的經驗。這本書是獻給他們的。
我的天才老爹
陳思音
老實說,雖然老爸是個科學家,但我從小對這行可說是一知半解呢!很多對這方面的新發現,是在最近幾年聽老爸講解他在學校的實驗,自己到他的實驗室待一個暑假,還有讀完《線索》之後才得到的。我想把一些以前的疑惑、無知和矛盾寫下來,算是給自己和老爸做個紀念,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家裡有一位煮飯像在做化學實驗的科學家老爸,除了可以常常品嚐到他的拿手菜以外,邊吃飯或煮飯時還要有心理準備回答類似「為什麼煎鬆餅時它會冒泡泡?」這樣的問題。我和弟弟就是這麼邊吃著老爸的宮保雞丁,邊動腦筋長大的。
小時候聽老爸長篇大論地講日蝕和地震的原理,那時只喜歡拿他翻譯的《看漫畫學遺傳》當著色簿的我,總覺得大人的世界太複雜了。上了小學後,在學校上自然課時,只要功課有不懂的地方,第一個找的救兵一定是老爸。除了耐心地講解答案給我聽,他總是「買一送一」地贈送許多課外常識,或分享一些他實驗室的新收穫,哪知道常常是「有聽沒有進去」的我,只是想趕快從他那兒得到答案把作業寫完,好有多一點時間跟同學在電話上聊天。
雖然我從小就喜歡上自然課,但每次聽老爸無時無刻興致勃勃地想和我們聊「飛機為什麼會飛」、「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還有我最頭痛的機率學(「很好玩啊?!」他說)的時候,我就是不了解為什麼他能把這麼費腦力的問題當做晚餐桌上的話題。
一九九二年暑假,全家到英國住了一個月, 只知道老爸是要去做實驗,可是為什麼實驗不在台灣做,要大老遠跑到諾威治去呢?那時候我也沒有多想這個問題,反正,每天有大富翁可以玩,有刺激的偵探小說可以看,還有可愛的小松鼠在門口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我可是一點都不介意他大老遠跑來這兒做實驗呢!最好哪一年可以去南非做實驗,那該有多酷啊!我那時是這麼想的。
從小就愛畫圖、看書、編故事給我的填充娃娃來演,我的夢想理所當然地就是當一個作家,自己寫書、畫插圖兼開書店。長大之後,喜歡塗塗寫寫的習慣沒變,另一方面也愈來愈崇拜老爸能幫我們解決功課上的疑難雜症,所以也愈來愈想念科學。但是當我高中生物課念得「一個頭兩個大」,大學的「有機化學」實驗課做得快做不下去的時候,我除了無理地埋怨老爸沒有把他的科學家基因遺傳給我,更會灰心地後悔沒有去念英文系。雖然如此,不知為什麼總是有一股力量鼓勵著我走上科學這條路。大學四年的前兩年,就這麼矛盾地渡過了。
這個暑假,讀完老爸這本《線索》,我心中的許多無知、疑問和矛盾,有意無意地都得到了解答。原來要當一位成功的科學家,除了在學校和實驗室裡有科學家頭腦,日常生活中還要常常多觀察、多思考,並且勇敢地多和別人討論自己的想法。而那趟英國之旅,原來當我沈醉於南西.杜魯偵探小說的時候,老爸正在「山屋」對面的實驗室裡當福爾摩斯,和他的《線索》奮鬥呢!他的偵探工作的精彩度,可不輸給那些讓我讀後半夜睡不著覺的兇殺案呢!
最後,讓我最佩服老爸的就是,他做到了我又想寫作又想當科學家的夢想,將來我也許一樣都做不到,但是我會永遠為有這樣一個天才老爹而感到驕傲。
——一九九八年七月
英文版序
大衛.哈伍德爵士 約翰因聶斯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載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份《日本放線菌學會誌》
我很高興Carton(本書作者的英文名字)請我幫他的自述寫序,特別是他已經替我和我親近的同僚們說了這麼多的好話。反過來說,我也很慶幸能與這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及個人,分享這美好的發現經驗。
Carton已經真實地抓住整個故事的氣氛,也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比我所記得的還仔細得多。事實上,故事中有些曲折我也是在唸他的敘述時,才第一次知道。我希望他對事件中人性方面的敘述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對當事人之一的我而言,回想起來仍舊栩栩如生。
Carton還添加了一些充滿想像的念頭,特別是在細菌染色體的演化方面。這是個討論不完的課題。現在整個細菌的染色體都在被定序出來,這個話題更是熱門。最先完全定序的是感染人類的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它的染色體只有鏈黴菌的四分之一不到。DNA的序列顯示它真的是環狀的,含有一個oriC(譯注:即複製起點),在它對面之處還有可能是終止的序列。不過,還有很多其他的細菌需要研究。或許有一天,「失落的一環」,亦即沒有oriC的線狀細菌染色體,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來談一下,我們幫助馬悌亞士.雷登巴克及開瑟斯勞騰大學的一群人,使他們沒發表出有關「S. lividans」染色體的錯誤結論這件事。
競爭,如果沒有以遊戲規則或嚴謹的商業道德加以規範,是極具破壞性的人性特質。在科學界,友善的競賽是好的,但是無羇束的敵對則令人疑慮。以絕對的誠實面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是進步的先決條件,這一點沒有一位科學家會有異議的;徹底的欺詐,雖然是花邊新聞的鍾愛,卻也愈來愈罕見。可是,當你知道別人正要發表的東西中有錯誤,卻不將它指出來,是不是也算道德缺陷呢?這是科學好公民的行為,不必要是聖人。Carton的故事也顯示,這種科學好公民的行為所帶來的友誼及交流,遠勝於由所謂「優先發表」而獲得短暫優勢所帶來的滿足。
無論如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還是要喜愛它。所以,仿照Carton引經據典的例子,這結語來自牛頓:「我不知道我在世人的眼中是如何,但是對我自己而言,我好像只是個小孩在海邊玩耍,偶爾找到一顆光滑的小石頭,或美麗非凡的貝殼,而躺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完全未被發現的知識汪洋。」
1998/09/30
BCS04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576214899
285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