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在《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裡,我們看到優秀的孩子來自素直的教養觀和堅定的實踐;在《廚房之歌》裡,我們看到美好的食物來自對家人的愛,和對廚事技、藝的不懈探索;在《我的工作是母親-Bubu的安家之歌》裡,我們看到——原來蔡穎卿(Bubu)那教人讚嘆的豐沛生活力,是來自如此安靜、踏實的步步前行。

這本書有四十七個值得細細咀嚼的故事,分別關於定。靜、做、學習、向前、愛。責任、珍惜、築家。蔡穎卿深信:「我們可以擁有一種珍貴的幸福,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家庭的『建築師』。用自己握在手裡的一切,來構築一個有形的空間,和一種無形的價值。」

序  在行動中學習 鄧美玲
自序 家是心之所嚮
前言 為什麼是《我的工作是母親》

第一部 定。靜
匆忙中為自己預備的安定
母親需要的安靜
穿著圍裙彈鋼琴
兩個紙箱
穩定

第二部 做
在生活中修行
如果我的母親不是那樣的母親
每天給自己的禮物
我就是超級瑪利亞
緊緊抓住每一分小小的幸福
窗台上的小花
買車記

第三部 學習
我的親子廚房
《論語》在我家
調整麥克風
螞蟻雄兵

第四部 向前
好女人春桃
堅強之美
永遠歡喜的柳子奶奶
跟Abby看齊

第五部 愛。責任
父親的洋娃娃之夢
家的味道
愛的儀式
「媽咪,你是個天才!」
病中的掛念

第六部 珍惜
老爐台
不需要將就
定期上緊螺絲釘
從吸塵器想「珍惜」的定義
跟時間玩遊戲
節約

第七部 築家
連結
計劃與變化
颱風
留與棄
工地便當
住進飯店
看不見的成本
工作衝突
地板的連結
打到水管了
禮物
尺寸
誰來愛護你的東西
動手布置
完工
感謝蛋糕

家是心之所嚮

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到一個很遠的城市去求學。雖然學校環境優美,照顧我們的修女個個慈藹,但對一個戀家的孩子來說,仍然有許多難以適應的情境。

學校在一條河的對岸,天黑之後,我常常望著河岸另一頭的住家所映出的溫暖燈光,想念家中的父母。從此之後,一個家庭所散發出來的光源成了我最嚮往的追求。它的柔和及調配,彷彿成了我估量一個家庭是否豐富、心靈是否滿足的指標。對我來說,人間幸福再也沒有比在一盞燈下歡聚的一家人更具象了。我總是聽到安家之歌輕輕傳唱在那些人的臉上和心中。

之後我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為孩子安置一個溫馨的家是我最鍾愛的功課。我希望她們能因為在家庭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而喜悅,更希望在家中溫暖的召喚下,親情帶給每一個人力量。因此我也總是持續地用習動的心和操勞的手唱著自己的安家之歌。

有了孩子之後的二十年中,我們有幾次大遷移。舉家遷移是大家都怕的事,但每次只要帶著家人、帶著自己的書,和那些陸續買成、陪伴著我們居家過日子的餐具,不管搬到哪裡、生活條件如何,我都不以為苦。

我會盡快地動手把一個像樣的家布置起來。在那樣的家裡,生活可以很快安定下來;孩子可以作息規律;我可以隨時為家人烹煮一頓可口的晚餐。

和孩子們討論功課,或一起操作家事的時候,我的安家之歌在平凡但充實的生活裡,日復一日地悠悠唱起。

我曾從一本書上記下一段文字,字中有許多真誠的教導。

永遠不要在地上安家,要在自己的腦袋裡安自己的家。你自然會在那裡找到需要的家當──故人往事、可信賴的摯友、學習的熱忱等,那麼,儘管你去闖四方,家都會跟著你。

我常在筆記裡翻閱並且深思這段話,在思索中尋得不一樣的力量。如果由我來定義,我會說──家是心之所嚮。那個安定處不一定要有華美的屋殼,但絕對是一個獨特的精神聚所。

適當的物質讓家更具功能,但是只有物質卻沒有心的家卻不能帶給家人真正的舒適。

想想,這是多麼珍貴的一種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建築師」,用我們所有的一切來構築一個有形的空間和一種無形的價值。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安家之歌簡單但清越、快樂的樂音,就會永不停歇地譜滿我們和家人的一日又一日。


在行動中學習

鄧美玲

在Bubu的部落格花園裡,媽媽們暱稱Bubu是仙女。她的確是仙女,在這樣的時候,她開始在社會上現身,用總是柔軟、溫暖、優雅的姿態,為大家示現一個母親透過家庭生活的經營,對子女教育可以發揮多麼深刻的影響。於是,逐漸有更多父母認同——對教育的關心,不必然要聲嘶力竭地試圖改變學校、寄望學校能幫我們做什麼,只要在綿密的生活互動中,孩子就可以學到最有價值的能力。而這本《我的工作是母親》,Bubu為大家更進一步示現的是,不只是廚房,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親子共學的場域。

外甥女只不過在一場Bubu為小朋友設計的泡菜製作課程中跟Bubu「共事」過一次,但Bubu阿姨的風采已經深深烙印在她心裡,成為典範。在她眼裡,我這個親阿姨還有很多很多要跟Bubu阿姨學習的地方。我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裡,讀者如果細心比較這篇序言跟Bubu的任何一篇文章就會發現,Bubu說的都是她怎麼做,而我說的都是「道理」。真正有力量的不是「道理」,而是行動。孩子敏銳,他們憑直覺就可以分辨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典範。所以,不要再用「道理」引領孩子,他們更樂於在行動中學習。

書名的故事

還沒有認識Bubu之前,我已經看過這篇文章了。所以,在第一次見面遞出名片之後,我沒有期待她會回我一張。一年半了,我跟她一起出版了三本書。當我再度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那分但求為母職盡心盡力的情感與實作,的確是她與許多母親最貼切的名片與職稱。 
 ──親子系列主編鄭惟和 

截至目前的一生中,我從不曾擁有過任何一張可以正式表達自己工作身分的名片和職位。每次陌生朋友問起工作時,我總是笑笑,語焉不詳地帶過,好像自己也不甚清楚似的;因此偶爾會羨慕那些隨時可以遞出名片的女性朋友。

一天黃昏,我在廚房準備晚餐,兩個女孩各自忙著功課;遠從花蓮來的學妹雪梅則帶著兒子在起居室練習拼音。雪梅不時進來探視晚餐的準備工作,也和我交換幾句持家的心得。我抬頭環視落地窗外的景致;曼谷的落日餘輝濃濃地攪拌著滿屋子「家」的感覺--食物的味道、衣物的陽光香和做母親的滿足感。嗅一嗅空氣裡混雜的幸福,我感到一種平凡卻持久的快樂。

當湯還在爐台上輕燉著時,Pony緩緩向廚房走來,進門時一面抽著鼻子嗅聞香氣一面甜甜地問道:「媽,可以給你做個訪問嗎?是我的功課。」她在廚房的島型工作台上放下拍紙簿,搖晃著左手開始動筆寫字;先察看我的髮色、眼球的顏色、問過身高、體重的基本資料後,孩子慎重其事地問道:「媽媽,你的工作是什麼?」那一刻我正背對著她,試著要從鍋中撿一塊南瓜,想讓這位十歲的小小美食家試試味道可好,這個問題突然終止了我的動作。

 「我的工作是什麼?」我來不及回答,才愣了一下,Pony就繼續問:「我可以說你是一個設計師嗎?」「不好。」「那我可以說你是餐廳的老闆嗎?」「不好。」「你也做一些……?」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跌落在這些問題裡。搖搖頭,我跟孩子說:「Pony要不要先問問媽媽下面的問題?」她一如往常輕快地答道「噢!好!」然後笑著說:「不過那些答案我都知道。」她一邊動筆、一邊用英文唸著:「媽媽和我最常一起做的事是『讀詩』、『讀中文』、『做餅乾』、『煮菜』和『縫衣服』。」我興味地觀察那左撇子特有的危險筆觸,一面從Pony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我想,除了「母親」之外,再也沒有一個職稱比這個更適合我的工作了。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印一張名片,上面端麗且慎重地寫著:

Bubu 蔡
職稱--Abby和Pony的母親
​在職時間--自二十六歲起直到辭世

蔡穎卿(Bubu) 作者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媽媽也是許多小廚師的老師,喜歡在廚房與小朋友一同工作。Bubu老師的爸爸是化學家,因此她從小就了解廚房是生活科學的實驗所,也是美食與創意的實作地。因為童年的經驗,她努力推廣「從家事中珍惜生活、培養能力」的教育。


2008/05/30

BGF01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1401

241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