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場的經紀人,一年有四千法朗的高薪收入,來往於上流中產階級社交圈。妻子梅娣,來自丹麥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個兒女,幸福美滿。然而,高更選擇放棄人人稱羨的職位、家庭、婚姻、妻兒、財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瘋狂藝術創作的過程。
當梅娣負擔著兒女,負擔著家庭,甚至負擔著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卻從大溪地寄回了他與土著女子新婚的畫圖。
為什麼他要出走?是什麼主導了他的生命選擇?在與文明決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並不順暢,為什麼卻愈走愈遠,至死無悔。
十九世紀整個白種歐洲殖民主義的優越感被高更的美學徹底粉碎了。高更在妻子與大溪地土著中的選擇隱喻著後殖民的趨勢的反撲。高更在美學上的顛覆也成為後殖民論述裏重要的一環。
事情只是如此嗎?
這本書,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如何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困惑於物質追求與精神品質的兩難的人,如何真正從內在的精神上轉換自己,變成不再只是藝術形式的革命,而更是生命信仰上巨大的顛覆的人。
充滿爭議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實踐著值得人類省思的事,更藉由畫作,丟出了更多「天問」。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 陳怡蓁
序 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 蔣勳
第一部 高更之謎
異鄉的宿命
高更與梅娣
畢沙羅與高更
涅槃‧先知‧黃色基督
亡靈窺探
蒂阿曼娜、爪哇安娜、帕胡拉
天問
第二部 破解高更
祕魯.西班牙貴族.外祖母
父親與母親.革命與放逐
海洋.流浪.異域
婚姻.家庭.中產階級
一個無政府信仰者:畢沙羅
漂流的第一站--阿凡橋
漸行漸遠的妻子梅娣
扇面.異域.塞尚
布列塔尼--人與歷史
梵谷兄弟
1887.法屬馬丁尼克島
馬丁尼克的繪畫
1888 佈道後的幻象
1888年10月-12月,梵谷與高更
1889 阿凡橋‧Pouldu
大溪地‧宿命的故鄉
1892‧MANAO TUPAPAU
女性肉體與神秘巫術
NOA NOA──嗅覺之香
Tehamana新婚的妻子
1894 重回巴黎
1897.殘酷與夢境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什麼?我們要到哪裏去?
尾聲
第三部 蔣勳現場
現場一
美麗起來 Faaihéihe 1898
現場二
永遠不再Nevermore 1897. 2 倫敦 Courtault Institate
現場三
「夢」Te Rerioa 1897
現場四
大溪地女人,在海邊 1891
現場五
歡樂之家Maison de Jouir 1901
現場六
白馬Le cheval Blanc 1898
現場七
Vairumati 1897
現場八
Avearea Joyeuseté 歡樂 1892
附錄
高更作品索引
「破解」系列寫過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之後寫完了《破解梵谷》,我心中知道,下一個一定是《破解高更》。
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相差二十三歲,高更與梵谷相差五歲;如同李白與杜甫相差十一歲,歷史有時是以極端衝撞的方式激射出創造與美的燦爛火花。
寫米開朗期羅時不能不提到達文西,缺了他們中的一個,文藝復興的歷史不完整;同樣的,談梵谷時不能不談高更,缺了其中一人,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美學也不完整。
他們在一個時代相遇,也在一個城市相遇,他們相遇在文明的高峯。
梵谷一八八七年在巴黎與高更相遇,很短的相遇,然後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梵谷去了阿爾,高更去了布列塔尼。
他們對那一次短短的相遇似乎都有一點錯愕──怎麼忽然遇到了前世的自己。
因為錯愕,所以會思念,嚮往,渴望,終於會有第二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在阿爾,時間是一八八八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他們同居在一間小屋裏兩個月。
第二次相遇成為悲劇的糾纏,兩個月一起生活,一起畫畫,在孤獨的世界中尋找到唯一知己的夢幻破滅,梵谷精神病爆發,割耳自戕,住進精神病院,以最後兩年的時間創作出震動世界的狂烈的繪畫,在一八九○年七月舉槍自殺,結束(或完成)自己的生命。
高更沒有參加梵谷的葬禮,他默默遠渡大洋,去了南太平洋的大溪地。
高更六歲以前是在南美渡過的,他似乎要找回童年沒有做完的夢。
在去大溪地之前,高更曾經長達十年任職於當時最火紅的巴黎股票市場,做為一名成功的證券商,在巴黎擁有豪宅,娶了丹麥出身高貴的妻子,有五名子女,出入上流社交場所,收藏名貴古董與美術品。
一個典型的城市中產階級,在養尊處優的生活中,忽然有了出走的念頭。
高更出走了,走向布列塔尼,走向荒野,走向大溪地,走向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沒有現代工業與商業污染的原始島嶼。
高更是十九世紀末歐洲文明巨大的警鐘,宣告白種人殖民文化的徹底破產。
他拋棄的可能不只是自己的家庭、妻子,他拋棄的是歐洲文明已經喪失生命力的蒼白、虛偽與矯情。
高更凝視著坐在海邊無所事事的大溪地女子,赤裸的胴體,被陽光晒得金褐的肌膚,飽滿如豐盛菓實的乳房與臀部,明亮的眼神黑白分明,可以大膽愛也大膽恨的眼神……
高更畫下這些女性的胴體,像一個贖罪的儀式,使遠在歐洲的白種人震驚,殖民主人被「土著」的美學征服,文明被「原始」征服,高更宣告了另一種後殖民的反省與贖罪。
高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充滿爭議的人物。他在大溪地連續與不同幾名十三歲至十四歲少女的性愛關係激怒了許多女權主義者與反殖民主義者。
在高更最著名的「亡靈窺探」與「永遠不再」兩張名作裏,都是匍匐在床上赤裸的土著少女,都是高更在島上的新娘,都是他借以救贖自己的「處女」,都是他要借「性」的儀式完成的「變身」──從歐洲人變身為土著,從文明變身為原始,從白變身為黑褐,從男性變身為女性,從殖民者變身為愛人,從威權的統治變身為單純性愛中的擁抱與愛撫。
在十九世紀末凝視一尊土著豐美肉體的男子,高更,如他自己所說──我要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
我們能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嗎?
歐美的豪富階級仍然用金錢在經濟貧窮的南美、非洲、亞洲購買男性或女性的肉體,另一方面,道德主義者仍然大加撻伐殖民霸權,高更在兩種論述之間,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依然是爭論的焦點。
也許回到高更的畫作是重要的,再一次凝視他畫中的荒野,原始的叢林,海洋,果實纍纍的大樹,樹下赤裸的男子或女子,他們在文明之前,還沒有歷史,因此只有生活,沒有論述。
我們從哪裏來?
我們是什麼?
我們到那裏去?
高更最後的巨作是幾個最原始的問句,如同屈原的「天問」,只有問題,沒有答案。
沒有答案的問題或許才是千百年可以不斷思考下去的起點。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台大、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系主任七年。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東吳大學通識講座《當東方美學遇上西方美》教授。
現專事寫作繪畫、藝術美學研究推廣。舉辦個展、聯展二十餘場,著作有詩集、散文、小說、藝術史、美學專論、畫冊、有聲書等數十種,作品屢次獲獎。近年在美學教育推廣方面,更推向兩岸四地,散播無數美學種子,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學的感動。
生命像一條漫長的連續不斷的河流,
有時驚濤駭浪,有時平靜無波,
有時險灘逆流,有時一洩千里,
有時沉潛低迴,有時飛揚奔騰......
在長河的中途,
我想學會靜觀生命種種現象,
知道禍福相依,
知道驚濤與平靜只是水的兩種變貌,
知道沉潛與飛揚,無關乎吉凶,
可能只是自己學會靜觀生命、
領悟生命的兩種心境吧。
2008/10/27
BCT014
天下文化
硬殼精裝
21×28cm
彩色
9789862162262
135
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