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建築母語
優惠價
85
$281

建築母語

傳統、地域與鄉愁

書籍介紹

建築雖然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但在現代大師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仁心。

一個態度嚴肅的建築家與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然而我看到,世界建築發展到二十世紀末,「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這種人文精神完全喪失了。建築家只在造型上譁眾取寵,贏得大師之名,甚至與真正的美感絕緣,其實與耍小丑沒有多少分別。

在一波波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傳統承續的聲音日漸微弱,甚至幾乎沒有幾個建築師在討論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必要延續建築文化的傳統?我們要承續的傳統要素是什麼?我們要怎樣傳承這些傳統下去?

自序─建築家的文化責任感

1.傳統、現代之爭的回顧  
2. 現代建築怎麼看傳統    
3. 台灣現代中國建築第一波  
4. 地域主義的歷史意義  
5. 有機建築算甚麼    
6. 現代主義是國際主義嗎
7. 回歸鄉土         
8. 建築的這一代
9. 鄉愁說的批判      
10.建築傳統承襲的思考   
11. 蘇州博物館的傳統與現代

建築家的文化責任感

漢寶德

對建築有興趣的人很多,但對建築的傳統與傳承有興趣的人卻極少,梁家銘董事長是極少中的少數。由於我也是建築界熱衷於傳統的少數,我們就因共同的興趣而結交了。他不但對建築傳統有興趣,而且有推動其發展的熱誠,因此成立了「建築母語」基金會,邀請建築界的菁英來討論這個問題,希望能得到共識,為建築文化的傳承找出一條路來。我很欽佩他的用心,也很希望能有幫些小忙的機會。

基金會爲了對此問題引起建築界廣泛的討論,每年都辦理一次研討會,邀請建築界已有成就的朋友們來講述他們的觀點,說明他們的作品。可想而知,在討論會中陳述自己的意見比較容易,希望建立共識是很困難的。所以要在建築母語的課題上得到一致的看法,在今天這個多元價值的社會裡,只能抱著期待而已。

我聽了大家的意見,覺得在「母語」的觀念上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得到全面的共識。建築本來是一種藝術,藝術是因為藝術家的理念而有所表現的。在理論上,我們不但沒有理由要求創作者持有相同的理念,而且會鼓勵藝術家尋求自己的創作天地。我們應該做的也許是尋找一些有共同理念的建築師,就是都主張在作品中對傳統精神有所傳承的建築師,一起商討,找出共同的立場。換句話說,我們也許應該先找到「母語」才成。

有了這種想法,我覺得我們應該先對傳統與現代的問題予以梳理。所以就對過去幾十年我國的建築界面對現代化的問題所做的因應略加整理,寫了幾篇文章,供大家參考。我不是以學者的身份來寫的,而是以一個熱心於傳統承續的專業者的身份所做的觀察。坦白說,這個問題纏繞在我心頭已經半個世紀了。在一波波的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傳統的承續的聲音日漸微弱,今天幾乎沒有幾個建築師在討論了。我希望藉著這幾篇文章重新激起年輕一代的好奇心,知道這其實是文化上的大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的思考的,因為我們都有責任。

我希望大家重新思考的問題是:

我們有沒有必要延續建築文化的傳統?

我們要承續的傳統要素是什麼?

我們要怎樣傳承這些傳統下去?

如果不這樣想,難道我們打算把台灣的建築視為國際潮流中的一顆石子,聽任其隨波逐流嗎?

摘自《建築母語》自序

漢寶德 作者

一九三四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台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啟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著有《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我不是聰明人,遇事反應很慢。
我的長處就是把事情做到底,不完成絕不罷休。
我總設定一個高目標,努力以赴,遇到問題,耐心地解決,
可是不輕易降低標準,
因此每件事總要花上十幾年的時間。


2012/09/29

BGB352

天下文化

平裝

17x21cm

彩色

9789863200253

231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