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愛,補人間殘缺
優惠價
85
$306

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360

書籍介紹

「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羅慧夫

因為愛與信仰,精通唇顎裂手術的「補臉天使」羅慧夫,巧手修補病人的外表,巧心醫治殘缺的心靈,他帶來平安的慰藉,重建因缺陷而喪失的信心。而作為一個上帝派來的醫生,他更努力彌補台灣醫療體系殘缺的一角。

羅慧夫出生於美國,是家中獨子。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沒有留在家鄉賺錢陪伴父母,為了「疼上帝、疼病人」,他帶著太太與小孩來到台灣。四十年的醫療宣教士歲月,他走出基督醫院體系獨特的行醫宣教模式,從馬偕到長庚,為台灣全人醫療發展奠定制度,留下許多「第一」的創舉:成立全台第一個「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灼燙傷病房等。羅慧夫全家人同時也在這四十年中,跟著台灣社會一同脈動,見證了台灣由窮晉富,由樸入奢的景況,台灣四十年歷史縮影就在他們的生活故事中,就在這本書中。

當了四十年的台灣人,羅慧夫的小兒子德克(Dirck)曾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話來描述父親愛台灣的感情,「『享受工作如同享受假期』(Your vocation should be your vacation.),這是他生命中的長假。」

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序幕 羅慧夫

〈推薦序〉永遠的台灣人 王永慶

〈推薦序〉榮神益人──恩師的形象 陳昱瑞

第一章  永遠的老鷹童軍
第二章  自此台灣即故鄉
第三章  懸壺馬偕十七年
第四章  惺惺相惜四十載 
第五章  建立醫療里程碑
第六章  從馬偕來到長庚
第七章  來自上帝的醫治
第八章  打造美麗的聖堂
第九章  奉獻的醫病關係
第十章  讓大愛永續長存
第十一章 夫妻牽手一輩子
第十二章 永遠的台灣之子

〈始與終〉羅慧夫的兩道生命課題

〈採訪後記〉羅爺爺印象

羅慧夫大事紀

【羅爺爺印象】

梁玉芳

書完成了。面對滿室近半年來的零亂,是再也沒有一個好藉口了。

「為什麼是妳?」

這是許多朋友問我的問題──一個從沒有跑過醫藥新聞的記者,怎麼有資格寫一位醫師的傳記?

考試考上的啦。這是戲謔式的回答;認真說來,是外號「羅急急」的羅慧夫的旋風式手段,讓我來不及後悔。

狹窄的辦公室,堆滿資料,滿牆的唇顎裂幻燈片。腳翹在桌上,手裡抓著可樂罐,鼻子有點大,白種人細薄的皮膚下透出一絲絲的血管紋路,頭髮的瀏海很像「脆笛酥」餅乾包裝上的那個小男生(通常我們稱這個男童為「小呆瓜」)。這,就是很有名的羅慧夫嗎?

他臉上沒有太多表情,我以為他不是很想被寫;直到後來發現他的微笑只對小病人和美麗的護士綻放──我嘛,兩者都不是。

玩著手上的可樂罐,羅院長用英文問了:「為什麼妳覺得這本書會有人要看?」這是傳主對寫者口試的第一個問題。我心裡想,這你得問天下文化。但還是講了個「正確」的理由:從你的過去可以瞥見老台灣,經歷台灣一路走入現代的榮景;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由你四十年來為台灣病童的付出,看見上帝的愛。

羅爺爺似乎有點滿意──對於一個宣教士醫師來說,還有什麼比為神作工,彰顯上帝的名,還來得更榮耀、更尊貴的呢?或許是因為這個答案,讓我得到這個工作。

「妳要怎麼描寫一個人?」就寫那個人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擔當吧,如何決定、如何面對困難,云云。把勵志小品文常見的話,學舌地說了一遍。原來這還是個英文口試。

「主考官」用鼻孔看我,還是沒有廢話,也沒有表情。

然後,他很快做了決定:「妳明仔在早起就來。看妳要問啥。Ok?」就這樣,我還沒來得及考慮,看到底要不要接這個工作,隔天就得開始上工,叫人措手不及。而且是早上八點──羅院長一定不知道台灣的記者是白天採訪、晚上上班寫稿製造新聞的特種行業嗎?一聽到八點,我就想逃了──大清早?

結束了第一次訪問,彼此算是有了個底,像是相親的第一次約會。我還沒細思量,要不要進一步交往呢,羅爺爺果斷地又下了指令:明仔在妳和我去林口開刀,要真早喔,早上七點。殺了我吧──如果接下這個工作,意指每天都要早起看日出的話。

好了。這下子開刀房也去了,訪問也開始了,雖還是猶豫,可是頭剃了,不能不洗,好吧,就潦落去。這就是寫這本書的由來。

現在,我得感謝我有這樣的福分,因為這本書認識山姆和露西兩位令我衷心敬佩的基督徒。羅院長從第二次見面,就說他會和他的太太為我禱告,求上帝賜我智慧──所以這本書是好或壞,都可以推給在我們頭上無所不能的「那位」囉?

做這本書過程中最大的插曲就是九二一,我幾乎停了一個月沒有理羅院長,到災區去採訪,只有幾天卻也難忘。那樣巨大的社會傷痛,其他事都可以等一等。再出現,是和親愛的露西約在她家採訪。臨走,我突然無法制抑地抱怨上帝為什麼讓那麼多人在地震中死掉。「喔,親愛的,那不是上帝的錯,祂造這個世界是完美的,是我們自己的錯,沒有照管好這個地球。」她環住我,開口為我禱告。我腫著眼睛告辭,袋子裡多了大包她自焙的餅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這樣脫線演出;可是在露西面前,妳似乎可以和她分享一切,快樂的,悲傷的,她是那樣寬大,裝得了所有哀愁。由災區採訪回來的重擔似乎在此卸下。

那天的感動,至今沒有辦法忘記。

該怎麼形容你所不知道的羅爺爺?透過媒體,大家總以為他是慈眉善目的羅爺爺,其實他是個酷哥。

他是絕佳的賽車手,由林口長庚開刀房要趕回台北參加基金會記者會的路上,他可以把老爺車飆到時速指針總在一百以上,面對凶狠的砂石車及大客運,他面不改色地堅持到底,不讓就是不讓。我本能地把自己往椅子裡塞,阿Q地想這樣可能撞得比較「小力」。

下了高速公路,看他變換車道,閃躲蛇行機車,靈活地鑽在車陣中,羅爺爺面不改色。我稱讚他完全學會了台灣的街頭求生術,技術好得可以開計程車,他得意地笑笑。操盤之餘,他還游刃有餘問,「山地人」現在不叫「山地人」,但是另外那個詞的台語怎麼說?「原住民、原住民」一邊念念有辭,彷彿就要參加台語托福考試似的。

他的台語也沒有人外界想像的那麼好。護士「佳德」,他老說成「剪刀(ga-do)」;滑鼠壞掉,他用台語說「老鼠仔死囉。」醫院居然有死老鼠?讓整形外科幾乎要抓狂,翻箱倒櫃直到真相大白。

採訪羅院長剛開始的問題是他的台語──是的,不是英語。他的英文非常清楚,倒是他的台語,他是典型台灣長老教會系統典雅的台語,語彙本就有些不同,例如「一起祈禱」的「一起」,我們都講「作伙」,但典雅的說法是「相偕sa-gup」;說到「太太」,有氣質的說法是「婦仁人」。「愛」不叫「愛」,叫「疼」,所以「上帝的愛」是「上帝的疼」。

羅爺爺的台語不太有抑揚頓挫,一般事物還可以意會,若是人名就麻煩了。對於一個不會寫中文的人,你很難要他描述;「那個字?是弓長張,還是立早章?」

許多人名後來才恍然大悟:羅院長口中的「show-ho」是「秀好」,一位廚娘的漂亮女兒,至今仍在馬偕醫院工作;林寶雄是林寶祥,貴妃是貴惠;董大成、吳再成、石孜理、胡茂生等等先生的名字,在訪談記錄上都是拼音,直到翻閱馬偕百年史時,一個個名字才跳出來,「原來是你們哪!。」

不面對小病童的時候,羅爺爺是很沈默的。他有他獨生子孤僻的一面,不怎麼愛熱鬧。

他最燦爛的笑容,大概是看到當年病人考第一名的時候吧。一九九九年底,羅爺爺轟動離台;兩千年夏天,他不時偷偷回台灣。不,不,當然不是偷偷會情人,不過,要這樣講,也是可以啦,台灣就是他的老情人──都四十年囉。離了手術台,他還要和學生們合寫一本教父級的唇顎裂手術教科書。

那時報紙恰好登了一則新聞,曾是被丟在育幼院門口的唇顎裂青年,因為樂觀和打拚,今年被選為某某楷模。當年他曾是羅爺爺的小病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安排他們「點燈」式的私下相會。

一看到當年的棄嬰現在這麼「大漢」,又半工半讀,立志要當個大廚師,羅爺爺滿意得很,直說:「you make my day. you make my day.(你真讓人開心)」原該是紅了眼眶,來個大擁抱的時候,我們的羅爺爺不改職業病,一收下青年送的花,就要人家張嘴,好讓他瞧瞧唇顎裂手術成果,看還能不能再修一修。拍照留念時,拍完了大團圓,他又要大男孩正面、側面,張嘴,各個角度拍那種留作醫學紀錄的幻燈片,他好追蹤他手上的病童是不是一生安好?

這就是我們的羅爺爺。

書完成,許多事還在進行。這本書沒有辦法寫盡印象之外的羅慧夫。


推薦序 永遠的台灣人

王永慶

羅慧夫院長是在民國六十五年六月間,由馬偕醫院轉來長庚紀念醫院服務,擔任院長職務。兩年後轉往整形外科發展,從此專注於此,不論是對整形手術領域的擴充,以及整形外科醫師的培養,都下注了極大的心血和功夫,也因此而獲得了十分卓越的成效。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今天能夠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並且造福國內外無數的病人,羅慧夫院長都是居功厥偉。可以說,是他一手打造了長庚的整形外科,同時奠定了深厚的長遠發展基礎。

今天羅院長雖然已經從長庚醫院退休,離開了台灣,今後將從事醫療人力及資源短絀國家的義診工作,但是我們相信,由於他在這裡四十年期間,以無私的大愛,為此地人民作出了鉅大的貢獻,他的身影及風範將長存於這個島上,並且深刻映照在長庚的發展歷史當中,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長庚醫院上下同仁也都知道,無論他到了那裡,都將是長庚的永久名譽院長。

西元一九五九年,也就是民國四十八年當時,羅慧夫院長從醫學院畢業不久,結了婚,有一對稚齡的子女。依照一般人的生涯規畫,應該是在美國展開醫師的工作,為自己,也為家人尋求安定、快樂的生活。可是羅慧夫夫婦毅然放棄這樣的人生道路,選擇前往當時還是相當貧窮落後的台灣,擔當艱難的醫療宣教工作,工見他們夫妻都是具有慈悲心腸和博愛胸懷的人。值得順便一提的是,除了羅慧夫院長夫婦的愛心之外,他們所屬美國歸正教會及會友們在後所提供,包括精神上的鼓勵以及財物資金在內的種種支援,也是促成其完成重重善舉所不可或缺的配合條件。

從這裡又讓我們可以看到,五十年前的美國社會,已經具備這種強助弱、富濟貧的高貴情懷及文化特質。他們不但在口頭上提倡博愛慈悲,而且透過教會組織的力量,將其崇高理想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前往幾千里外的異地,去幫助和他們毫無任何文化血緣關係的人民,盡一切所能協助解除其身心的痛苦。這樣的一種西方文化,其中也是頗有值得一向自許為具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中國人所深深省思及借鏡的地方。

羅慧夫院長住在台灣四十年,從一開始著手重建已經頻臨破產的馬偕醫院,苦心孤詣為其再造生機,終於發展成為當時最具醫療成效的醫院。其後,又因憐憫兔唇兒童身心所受的創傷,乃利用兩年時間返回美國學習唇顎裂整形手術,用來醫治無數的兔唇兒童,幫助他們身心回復正常。再因為眼見台灣許多小兒麻痺病童,只能在地上爬行,過著屈辱不幸的人生,更歷盡艱難引進疫苗,制止疫情擴散,並著手建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扶助許許多多病童重新站立起來。

雖然已經竭盡心力做出這麼多的善舉和貢獻,可是羅慧夫院長仍然時刻不停地在為台灣人民的醫療福祉設想,繼續從醫療先前國家引進種種醫療設施,諸如加護病房及燙傷病房等等,無數台灣人的寶貴生命也因此而能獲得挽救。當這些工作逐一有了良好成果而告一個段落之後,羅慧夫院長又將關注的眼光轉移到山地原住民身上,在民國六十年前後即開始發動山地巡迴醫療服務,行跡遍及宜蘭、桃園、烏來及花蓮、屏東,醫療宣教的腳步從不鬆懈。

羅慧夫院長長期遠離家鄉和親友,將他人生精華的四十年全心全意投注在台灣,幫助了此地無數罹患身心病痛的同胞,如此高貴的情懷及人格,值得我們台灣人民出自內心的感謝及欽佩。可是在此同時,我們卻也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反常的現象。雖然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然而有人對於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種種問題弊端,竟能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對之漠不關心,任其問題弊端持續擴散蔓延,甚至推波助瀾,深化為害程度。這種現象不但看了教人心痛,尤其是如果對照於羅慧夫院長的所作所為,以一個外國人身分,為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可以不求回報長期作出犧牲貢獻,我們實在應該感到無比的羞愧。

衷心盼望由於本書的出版,可以為國人提供一面反思的鏡子,進而有助於喚醒社會良知,故樂於為之作序。


【羅院長的序譯文】

羅慧夫

我的童年是在小農莊上度過的,生活很是簡樸。在那裡,家人的愛包圍我,我也學到責任感與辛勤幹活兒。我們是個基督徒家族,每天都要讀聖經,在家族的愛裡,我知道我是受到祝福而來的,我也要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上帝的愛,我必須將這份愛傳達出去。

在台灣的這四十年,我不斷經歷到,我給出去的愛總會源源不絕地再向我湧來──從病人那兒,從我的同事那兒,以及無數的台灣朋友那兒。看到我曾經共事的醫師和合作伙伴,各自在他們的專業領域裡獨領風騷,那真是很大的滿足。看著我的小病人成長、上學、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更是無比的喜悅。這些都讓我更加深信「愛能彌補(Love 
Makes Whole.)」。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紐倫堡(Nuremberg)一座教堂遭到轟炸,幾乎全毀,唯有一座基督雕像仍然完好,只是基督的手不見了。戰後教堂重建,一位藝術家受邀為基督重建雙手。雕塑家試了又試,卻總是無法塑回基督的手。最後他放棄了。在雕像的底座,雕塑家寫下一行字:「祂沒有雙手,但你們有。」

我曾使用我的雙手,試著在愛中治癒別人,不論是他們殘破的心、靈或是身體。(梁玉芳譯)

以下為原文

Preface

As a child, I grew up living very simply in a small farming community. There I experienced the love of my family who taught me responsibility and hard work. Since I was brought up in a Christian home where we read the Bible daily, I learned I was “blessed to be a blessing.” Because of God’s love for me, I must reach in love to others.

Throughout these past 40 years in Taiwan, I have experienced that any love I gave to others has come back to me over and over again through my patients, my co-workers and hundreds of Chinese friends. It is the satisfaction of seeing doctors and others that I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become successful leaders in their professions. I find a great joy in seeing patients grow up, become educated, and then make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o their society. It is true that “Love Makes Whole”.

In the city of Nuremberg Germany, there is statue of Christ in a Cathedral that was bombed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Cathedral was almost destroyed but the statue of Christ remained intact. Only the hands of Christ were missing. The cathedral was restored and an artist was commissioned to restore the hands of Christ. The sculptor tried and tried to repair the hand but finally gave up on his efforts. At the base of the statue, the sculptor wrote, “He has no hands but yours”.

I have tried to use my hands in love to heal others with broken hearts, minds and bodies.

M. Samuel Noordhoff MD,FACS


醫療志業,傳道使命

許禮安

羅慧夫醫師來台灣醫療傳道四十年,包括馬偕醫院十七年及長庚醫院二十三年。以三十三歲的年輕醫師在一九六0年接任風雨飄搖的馬偕醫院院長,在讓它再度崛起屹立不搖之後(說來我還得感謝他:因為三十年後我才有機會到馬偕醫院實習),在一九七六年轉任長庚醫院擔任第一任院長,三年後卸任,專任整型外科主任,發展二十年,讓長庚醫院的整型外科變成國際知名的專長。

羅慧夫對台灣醫界的貢獻無數,包括擴建馬偕醫院及創建淡水分院、馬偕護校,創設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引進小兒麻痺沙克疫苗,設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燙傷病房,設立燒燙傷中心、唇顎裂治療中心,第一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東南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後來發展成「生命線」),培養醫務管理專才(因此台灣的醫院才有專長醫務管理的行政副院長一職)、成立長庚醫院顱顏中心、「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在馬偕醫院院長任內決心根除醫師收紅包的惡習,他認為「要改掉紅包文化,得從提高醫師的待遇做起」,所以他引入美國的「醫師費」制度,大幅提高醫師的基本薪水。「羅慧夫說,他不贊成基督教機構老是以員工要為上帝或教會奉獻為藉口,讓他們付出更多,卻得不到公平的薪資與待遇,他認為這是藉上帝之名的「剝削」。要為上帝做事,得先把做事的人餵飽。」這是一個以醫療傳道為志業的年輕院長的先見之明。很不幸的,一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宗教機構(包括佛教)掉入這樣的陷阱:不把員工當恩公,只希望員工當義工,最好不要領薪水,代表品德最高尚、信教最虔誠。

羅慧夫認為:「醫療是個服務團隊」,「投資訓練主治醫師及醫療人才,不僅對患者有利,對醫院本身絕對划算」,所以「他都選擇最好的地方,送馬偕的人才出去,學最新的技術和知識回來」,他說的對極了,但是還有他做了卻沒說的後半段:學成後要能被醫院重用。這是所有主管階層應該學習奉行的準則,否則學成歸國後若被冷凍,無法學以致用,只好「楚才晉用」,就當作為國舉才、為全國病人謀福利了。

當年從馬偕轉到長庚,不少人對他不諒解,說一位醫療宣教士怎麼可以去為財團賺錢。羅慧夫覺得:「就是要到沒有機會接受福音的地方,種子落在那兒,福音才能萌芽、散播開來,醫療宣教該是這樣的;一直守在已耕耘過的田地,只是等著收割而已」。這是給許多自以為是的傳教者一個啟示:應該如佛教「常不輕菩薩」,把所有未聞道之人都視為未來的道友及師長(佛陀),而不是只服務現任的教團委員或榮譽董事。「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以行動彰顯基督的愛,而不是靠口頭傳福音,既然是以行動作見證,到哪兒服務都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也正是給許多動口傳教的「君子」一個當頭棒喝:光說不練、口是「形」非,倒不如腳踏實地、真心誠意,更能見證教門的美善。

醫病醫人,慈愛永存

羅慧夫醫師本人也歷經病魔纏身,包括結節性紅斑症(1962)、疑似「ALS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1981)、前列腺癌(1992)、前列腺癌復發(1997)。後來陸續的獲獎只是上帝以及台灣人給他的補償,包括西北學院傑出校友獎、美國整型外科學會會員、候普學院傑出校友獎及榮譽博士學位、國際整型外科最高榮譽麥林尼克特殊貢獻獎、吳尊賢愛心獎(1993)、台灣「醫療奉獻獎」(1996)、「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及衛生署「一等衛生獎章」(1999)。

「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端」,而醫療的盡頭,也就是人文的開端。當羅慧夫被診斷罹患疑似「漸凍人」疾病時,「即使是醫師、即使是有堅強信仰的基督徒,他也在死亡陰影之前軟弱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連醫師都不確定這個病會怎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全然的倚靠上帝和祂的應許」,「上帝必將是醫治他的泉源。不會是某種特效藥,也不是高超複雜的手術,這些在上帝面前,都毫無價值」,而他也做好了死亡的準備。以目前衛生署推動的「安寧療護」、「安寧居家療護」、「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而言,他是最佳見證人,也是最幸運的病人,建議衛生署長官找他當代言人。

「他要他的學生比他更行」,「這就是羅慧夫與人不同的地方,他傾囊相授之外,還要找不同領域中最好的教練,放學生出去單飛,將來回了老巢之後,整個老巢的水準又更上層樓」。台灣人最要命的就是會「偷藏步」、「留一手」。醫師若總是「留一刀」,而且還是最關鍵的一刀,怕學生學會後,老師「武林盟主」的地位不保。可是別忘了:所有的醫生最後都會死在別的醫生手上(就算自我了斷也得別的醫師開立死亡證明書),全世界醫術第一把交椅,萬一罹患他最專長的疾病,他又不可能拿自己開刀,所以當然就是會栽在第好幾把交椅手上。

「不管我們為什麼選擇醫護人員做為一生的職業,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治好病人的病,不管是心靈的、心理的或是肉體上的。同時,我們必須去面對我們的病人終究會死掉這個事實。」醫生也是人,醫生也會生病,醫生也會死!醫生早晚都可能會成為病人及死人。「如果人終究都會死,那我們在他們生命的某一時刻還有必要去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嗎?既然選擇當了醫師,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醫生的職責與使命是治病、救命、解除痛苦,身為醫生一定要記住,當治病救命無法達成時,唯一且必須做的事:解除痛苦。

發心如初,成佛有餘

「所有醫護人員存在的原因只有一個:病人。」醫生是因為病人而存在,醫院是因為病人而設立。「我們都錯了,醫院裡最重要的不是阿嫂,不是院長,不是董事長,不是我和你,而是病人。病人是我們存在的理由。」羅慧夫在1998年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演講,對著與癌症對抗的醫護人員,他強調:醫者必須給病人愛與希望,因為這是醫學治療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尊重病人,不當他們是一具病體,不是一串病歷號碼,而是一個有感覺、需要關愛的人,除了醫療之外,醫師有責任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得到最好的照顧。這是羅慧夫簡單卻不易做到的想法。」「醫師醫的不只是傷口和疾病,還有心靈上看不見的痛處。」這是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傳給醫學生與年輕醫師的觀念和使命,也是所有良醫的心願和典範。

他有強烈的身份認同,「我是上帝的孩子。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上帝愛我。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以後要往哪兒去」,更知道自己的使命,「因為我知道我是誰,所以我的心中沒有猶疑、沒有恐懼。沒有人、也沒有事,可以傷得了我。外在的蜚短流長影響不了我。困難險惡阻擋不了我。」人生挫折難免,險阨處處,需靠發心如初。

羅慧夫不因年輕有為當院長而是因為仁心醫德受到尊重,他是個極有自知之明的人,即使後來二十年不當院長只當個主任,他還是充分發揮了良醫良能,他的人生觀與使命感值得我們學習。「人生總要有點挑戰,如果你總是挑簡單的、輕鬆的,重複別人老早就開創的路子,輕易就打發過去,那人生有什麼意思?你得來點不一樣的」,「我不輕言放棄,我總是一試再試,直到事情有所改變或不可能進展了為止。」

生病讓他知道做好準備,「我得過癌症,幾年前復發過一次,但是我從不擔心。我不知到我的生命沙漏什麼時候漏完,離開的時候何時會到,但又如何?該走就走,不論到哪,我總在上帝的看顧之下,我知道誰掌管明天。」既然隨時要走人,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交給老天爺決定吧! 

羅慧夫在序文中說他深信「Love Makes Whole.」,中文翻譯成「愛能彌補」,我自己把它翻譯為「愛成圓滿」,唯有愛,才能成就圓滿。因為生命一定會有殘缺,只有用愛來彌補,人間才會有圓滿。

許禮安 辛巳年正月初二90-1-25(四)亥時 安室書房

梁玉芳 作者
胖貓buibui的主人。為了賺buibui的貓餅乾和貓沙錢,在《聯合報》當記者努力工作。大學念資訊管理,自知對電腦是不行的了,研究所改念新聞,六年青春都在政大度過。得過一些新聞獎,寫過一些書:《記得月亮活下來》、《第一時間》(合著)、《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美麗相伴》。最大希望是保險公司能開辦寵物醫療保險。對此書有任何意見,可以跟她直接吐槽:purpleesther@yahoo.com

2000/09/30

BGB14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44X

336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