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個人發展、成就感或經濟需求,讓許多母親從家庭走向職場;而「幸福感」或「無可託付」的焦慮,又把另一些職場母親逼回家裡。我對「進」或「退」的母親都感到敬佩,願天下母親,在不同的型裡有著共同的安心。
個人發展、成就感或經濟需求,讓許多母親從家庭走向職場;
而「幸福感」或「無可託付」的焦慮,又把另一些職場母親逼回家裡。
我對「進」或「退」的母親都感到敬佩,
願天下母親,在不同的型裡有著共同的安心。
我記得大概是八年前的一次座談會裡,一個剛從職場回歸家庭的學員在發言時說:「回家帶孩子真好,人生才算有意義。」
我知道這個善良的媽媽並沒有任何想讓他人難受之意,她的感嘆,只是因為自己長期在職場上牽腸掛肚,好不容易做下決定之後所發的肺腑之言。但當時,我考慮到其他母親的心情,還是把這個顧慮當場拿出來,跟大家坦誠討論一番。我想表達的是,同為母親,對彼此的心情處境應該更敏感,發言時要更謹慎體貼。
八年過去,在家庭與職場進退的母親們,總是因著理想、因著條件,也因著不同的壓力而足跡混亂。個人發展、成就感或經濟需求,讓許多母親從家庭走向職場;而「幸福感」或「無可託付」的焦慮,又把另一些職場母親逼回家裡。
我認為對一個女性來說,在人生養兒育女的階段而能對生活感到滿意無憾,都只是片刻情懷,理想的生活無從描述。職場母親在看到專職母親上下學的溫馨接送情,或知悉總有某些母親全力投入班親活動時,難免心感失落,起了不如歸去的猶豫。但她們也了解,如果自己真正做下走回家庭的選擇,未必能滿足於人際關係相對狹窄的生活,和上班工作總會得到的成長刺激。不過,這樣的所得,在工作之後的付出是繼續照管的辛苦,要面面俱到,往往也有困難。有時,在時間周轉不靈、身心交瘁時,又剛好車過某處,遠處偌大的廣告畫面掠影而過,那些爐前飄香、母笑女歡的景象於是夢裡夢外,都難免讓人質疑起生活的價值了。
我當了三十年的母親,其中只有兩年多專業母職。因為兩種生活都有過,所以了解,不要強求理想。只要是母親,無論在哪一種型態都是百味雜陳、內外夾攻的,怎麼可能沒有壓力?當一個母親,不必對他人宣告自己的選擇有沒有價值,更不需要為別人的眼光,而勉強變換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條件與限制,其中複雜的程度都足以讓自己筋疲力盡,不必再主動加上他人隔岸觀火的眼光。
成為作者這十年,我對「進」或「退」的母親都感到敬佩。我的感觸非常複雜,但如果只能選擇一種來陳述,我一定會用「同情」這兩個字,來表達我對現代母親生活的了解與支持。
這十年,我已經過渡了職業母親蠟燭兩頭燒的典型生活,可以全心全意、無後顧之憂的投入自己想做的工作,因而更想到,還在前一個階段的母親們有多辛苦。而這十年來,社會的腳步更讓人焦躁不安,職場的要求與孩子的改變,壓得母親們喘不過氣來。我怎麼也想不到,小學的安親班,如今規模已經大到需要用遊覽車來接送;我更沒有料到,社會上有這麼多父母回到家時,早已過了孩子應該吃晚飯的時間。
這些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不懂得怎麼照顧、教育小朋友。只是時間逼得他們變成非常緊張的父母,總是急忙想把理想父母的特質,在有限的時間裡統統表達出來,才失去了當父母的自覺與自然。每當一個狀況出現,腦中就先出現一個曾經聽過的專家辦法;而一場日常的上學揮別,顯現在擁抱力道上的激烈情感,有如生離的不捨。
十年下來,我只覺得如今當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在經濟上,他們用於教育的費用比我養孩子的時代沉重多了;在持家的能力上,他們已不像我們可以被環境自然教化;在價值觀上,社會分陳的論述更讓他們難以心定。
過了當保母這一年,我除了想跟年輕人說,既當了母親,就絕不要鑽牛角尖的去找完美理想的生活,更深深的感覺到,過去聽起來似乎很不錯的「育嬰假」,對年輕父母來說並沒有長久的意義。也許,真正能幫助一個家庭的措施,是讓養育子女的職業母親們擁有十年下午四點回家的方便。想辦法用這種福利,來實踐我們對母親這個角色的敬意。
每一位母親都透過生產貢獻給社會生命接力的成員,更用教養來貢獻未來社會的品質。持家與教育不能避重就輕的說質比量,而是每一天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現實問題;但願這些問題能更受重視,更願天下母親,在不同的型裡有著共同的安心。
【書籍資訊】
摘自《媽媽是永遠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