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本書以生動精采的攝影解說台灣蛙類的生態與種類,並以原尺寸的蛙類圖鑑提供每一季節的野外賞蛙資訊,完整收錄台灣31種蛙類的生活百態,書末並附有實用的蛙類攝影入門以及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青蛙花園。
隨書附贈光碟,完整收錄25種台灣蛙類的鳴聲,是黑夜辨識蛙類的最佳輔助利器。
除了讓讀者明白蛙類鳴囊與發聲的意義之外,更可讓讀者藉由聆聽蛙類鳴聲,直接認識台灣各科的蛙類:
樹蛙科?狹口蛙科?赤蛙科?樹蟾科?蟾蜍科?
本書作者潘智敏由於長時間浸淫在自然生態攝影,在發揮精湛的攝影技巧之同時,也注入個人的豐富情感,為自然生命造相。在他的生花巧筆與絕妙攝影之下,蛙族生動有趣的生活面貌十分引人入勝,讀者可隨本書在不同的季節一一欣賞台灣蛙類之美。
1966年生於台中;1983年投入專業攝影;曾任教於台中縣青年高中電影電視科十年;2000年完成『台灣賞蛙記』的拍攝與寫作,至今仍持續以攝影記錄台灣蛙類生態;2000年起,開始尋訪台灣的老樹,共拍攝了400棵分佈於全台各地的老樹。 2000年七月,『台灣賞蛙記』甫一推出,潘智敏的攝影立即受到矚目,該書也獲得各項好書獎與推薦。六、七年的努力,在一度的開花結果之後,潘智敏未做任何停留,隨即又展開老樹的拍攝工作,一動身,又是兩個年頭過去。這期間,他完全浸身在老樹雄厚溫潤、寧靜平和的雰圍中,有時進入民宅庭院,有時跨入一片田野、郊山;和樹下的長者談當地的民情、老樹的故事,或獨自在樹前樹下凝望神往,直至日落前捕捉樹與霞光相映的美景。也曾有夜宿老樹下,卻被警察驅趕的經驗。長時間的駐足,是因為有感於熟稔精湛的攝影技巧已不足以詮釋老樹之美,唯有進入它生命的內涵與精神,並體驗它與當地人建立的情感,才能為老樹造相。
2007/04/30
BBT1015
大樹文化
平裝
25開
彩色
9789864178971
174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