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一九九四年,生活工場從一家二十坪左右的「雜貨店」開始,不到八年的時間,就成長為擁有八千坪以上、逾百家門市的大企業,穩居台灣生活雜貨產業中的第一品牌。
儘管景氣低迷,生活工場的營業額近三年來仍創下五○%以上的高成長率。是什麼樣的經營模式讓生活工場在逆境中仍展現強韌無比的生命力?
生活工場的董事長鄧學中說:「生活工場真正販賣的並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一種生活的知識、生活的美學與生活的態度。」
生活工場究竟有什麼魔力,讓眾多消費者無法自拔地戀上它?鄧學中又是如何領導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六歲的團隊,開闢事業版圖?本書將帶您領略鄧學中的創意魔法,一窺生活工場的成功祕境。
自序 抱歉!!除了平凡,這裡什麼都沒有! 鄧學中
作者序 純屬偶然 王梅
第一章 把店開到你家門口——無處不在的生活工場
第二章 一場生活實驗?還是生活革命?
第三章 兒子學單車——「機會」是留給放手去做的人
第四章 合夥人——生活工場的裙帶關係
第五章 我們這個團隊——一群受過挫折的平凡人
第六章 自戀男子——素描鄧學中
第七章 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
第八章 你多久沒到生活工場?
第九章 貴人總在你身邊——從挫敗中浴火重生
第十章 生活在工場
附錄 生活工場的成長歷程
純屬偶然
沒錯,關於我為什麼會寫《生活在工場》這本書?純屬偶然。
事情的起因是在去年一月初,有天無意間看到一則關於生活工場董事長鄧學中的訊息,他在一個讀書的電視節目中公開推薦一本書《年輕創業萬萬歲》(天下文化出版)。 不過是一則電視節目預告簡訊,然而,鄧學中這個人卻引起我的注意。鄧學中的模樣看起來頗為年輕,卻是一位擁有八十餘家連鎖店的企業老闆(本書完成時,生活工場門市總數已突破百家),憑著過去擔任新聞記者的直覺,我判斷鄧學中的身上一定有精彩的故事值得挖掘。
向天下文化編輯部提出我的想法,幾位年輕的同事對這個提案顯得很亢奮,原來,他們大都是生活工場的愛用者。企畫部熱心的孟朮(目前已離職)並且上網替我查了生活工場的資料,我從統計報表中赫然發現,從一九九○年至二○○一年為止,生活工場每年的業績一路持續攀升,年營業額從新台幣六百萬跳升至十三億,換句話說,生活工場在這十二年內,業績足足成長了兩百一十六‧六倍,實在夠嚇人的!
比起國內知名的大財團、大企業,歷史只有十二年的生活工場可以說是在默默無聞中崛起,過去沒有受到太多的注目。然而,我寧可說,就像一個深具潛力的明日之星,早已在一角暗暗勤練身手多時,有朝一日一旦抓緊機會躍上舞台,那股耀眼的光芒絕對是掩蓋不住。 生活工場也可以變成麥當勞 我過去從未涉足生活工場,僅約略知道國內有這麼一家專門販售生活雜貨用品的連鎖店。後來和很多人聊起,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年紀在三十歲上下的消費族群,普遍認知而且經常光顧生活工場,但年紀在四十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大都對生活工場印象模糊,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家連鎖店。我因此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生活工場是屬於年輕族群的市場品牌。 事實上,生活工場販賣的商品,從玩具紙張、沐浴用品、家飾擺件到花草園藝,老少咸宜。過去這一年,為了增加第一手的觀察,我搖身成為生活工場的常客,總是會在生活工場的門市裡看到全家老小攜手閒逛的畫面,甚且親耳聽到念幼稚園大班的小朋友嘴裡嘟嚷著「要去生活工場」。我突然萌生一個想法:「原來,生活工場也可以變成麥當勞。」 很多發生的事,都是純屬偶然。我猜想,如果生活工場可以變成麥當勞,一定也是純屬偶然。 生活工場董事長鄧學中曾被人問起:「你當初是基於什麼理念成立生活工場?」
他哈哈大笑,回答得很坦白:「哪有什麼理念?最早都是為了生活、為了企業生存,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都是靠著邊做邊學。」
Simon,生活工場的靈魂人物
關於董事長鄧學中(Simon),基於新聞記者據實報導的職責所在,不得不透露一些他的私人檔案:文化大學機械系畢業,已婚,育有四子,生肖屬猴,魔羯座,雖已年過四十,和許多同年齡的人比較起來,仍保持二十歲的青春與浪漫、三十歲的外貌與活力。據內部員工轉述,這是他一向引以自豪的。
鄧學中是生活工場的靈魂人物,這個出自鄉下養雞戶的孩子,一個看似平凡的人物,一手建立「生活工場」這個品牌。Simon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個性溫和,待人謙沖,不像時下一些所謂「傑出的企業家」,處處展現咄咄逼人的姿態,Simon永遠是不疾不徐,有條不紊。
我不由得想起Simon在最艱困的那段時期,每天為了軋銀行的三點半,到處找人調頭寸,憑著一股超人的毅力與個人魅力,他都一一撐過來了。 Simon總是用滿腔的熱情去打動別人,「因為你始終相信未來一定有希望,別人也會跟著相信你。」Simon憑著這樣強烈的信念,帶領生活工場的員工奮力向前衝刺,充分發揮最高戰力,終能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即使事情純屬偶然,但能把生活工場的故事寫出來,結果的確令人欣慰。有天,《生活在工場》的執行編輯Amy對我說:「編這本書,讓人愈做愈開心。」我很能體會這句話,一則是因為生活工場本身是販賣生活美學的產業,無論在寫作或是編輯的過程中,都讓我們浸淫在一種愉悅美好的氣氛下;另一則是Simon的經營理念,使我們感受到強烈的共鳴。
Simon有段話說得很精彩:「一家企業的存在到底對社會有多少正面的影響力?一家企業的存在如果對社會沒有正面的價值,這是很危險的企業,這是我們時時刻刻需要思索的問題。」
在寫這本書的同時,不時傳來企業倒閉、裁員的消息,景氣這麼壞,企業為了自救,爭先恐後的外移、出走;反觀生活工場,卻仍孜孜矻矻繼續留在這塊土地上打拚。我有另一種深沈的感受,或許可以這麼說,由於有人這樣的努力,正是台灣未來的希望。
王梅,資深新聞記者,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僑委會華僑通訊社、遠見雜誌、自立早報、中國時報等傳播媒體,現任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資深撰述,專事寫作。另著有:《老男人與老男孩》、《火與冰的行走--王俠軍的剔透之路》、《該生素質太差--孫大偉的成績單》、《生活在工場》、《鼎泰豐傳奇》、《小白球大智慧》、《家家鍋裡有隻雞》、《勇敢去敲老闆的門》等書(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02/02/09
BCB245
天下文化
平裝
15×23cm
黑白
957-621-966-3
246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