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露骨:X射線檔案
優惠價
$250

露骨:X射線檔案

Naked to the Bone
書籍介紹

一八九六年一月五日星期天,維也納一份報紙的頭版,刊登了一幀詭異、「赤裸裸」的手骨照片,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幀照片已傳遍整個歐洲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這正是X射線最初顯露魅力的寫照。社會大眾也以驚人的速度習慣了這種新發展:用黑白相片或是螢幕上活動影像的方式,來觀看自己的身體內部。

這種史無前例的熟識自體解剖結構,使現代人對於內在與外在的看法,大大地改觀。因此,當這陣X射線狂熱席捲西方時,早年各種充滿神祕感的不透明事物,例如解剖學上的、性方面的或是精神層面的事物,全都開始崩解。一名狂熱份子曾經這麼形容自己的X射線經驗:「有如心靈自由遊走在血肉組織之間。」

《露骨——X射線檔案》不僅詳載X射線在醫療上的非凡意義與攝影科技的發展進程,也告訴你它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括政治謀殺與世界大戰。

此外,X射線解放意識束縛,更是造就了前衛藝術與超現實派的誕生。然而,多年來的研究證明,X射線與癌症有一定的關連;X射線雖能治癒腫瘤卻也能引發腫瘤,作者凱維勒斯亦將告訴你它的黑暗故事。讀過本書後,你也絕不容錯過《露骨——醫學造影檔案》,它接著探討造影革命的第二階段,也就是X射線遇上電腦後,迸跳出來的火花。

導讀
總序

第一章 眼見為憑——X射線的發現
第二章 皮層下活生生的軀體
第三章 建一個更好的捕鼠器(技術創新的1897~1918)
第四章 把人體拆解成零組件
第五章 更明、更深、更銳利(技術創新的1918~1940)
第六章 想像中的X射線——從前衛到超現實

附錄 醫學造影大事年表

造影科技的百年回顧

凱維勒斯

時間是一九九六年一個溫熱的夏日午后,六名中年人圍坐在會議桌邊。大夥累了一天,只見男士們的領帶早已鬆垮垮地掛在椅背上,其中一位女士也踢掉了高跟鞋,舒展她的腳趾頭,以便恢復足部的血液循環。

「這讓我想起一九三六年柏林的情形,」一名男士尋思道:「我媽媽常帶我去一家鞋店,在那裡,我只要把腳伸到一面螢光鏡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腳骨。」此話一出,所有人的精神都來了,大家坐直身子,開始懷舊。現在他們就好像一群小孩子般,七嘴八舌地回憶這段雷同的經驗,只不過發生地點散落在印第安納波利(Indianapolis)、貝克茲菲(Bakersfield)、曼哈坦、威靈頓以及上海。起先,這些童年回憶引發了一陣子歡笑,然後過了一會兒,赤腳那位女士第一個感覺到不對勁。她開始試著計算自己童年時不自覺吸收到的輻射劑量。

對他們來說,鞋店經驗是他們有生以來頭一回遇到能看穿自己身體的科技。從那以後,他們六人也同樣一一體驗過X射線的延伸技術——電腦斷層攝影(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磁振造影(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及超音波(ultrasound)。他們全都從這場顛覆診斷醫療的革命中獲益,但在同時,他們也看到了這場革命所帶來的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從這段混合了好奇與恐懼的回憶中,他們開始沈思二十世紀文化對於這項非凡科技的愛恨交織的反應。

源頭要回溯到一八九五年的十一月八日,德國物理學家侖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他所謂的「一種新光線」。兩個月後,也就是一八九六年一月,侖琴正式把X射線引薦給全世界。雖說,X射線的發現可能是歷史上唯一完全出人意表的重大科學發現,但是它卻立刻就被世人接受了,而且全世界都如此,沒有人提出任何質疑。對於十九世紀末前衛派社會的科技及文化氣氛來說,X射線適應得出奇良好。它幾乎是和電影同時誕生的,而且兩者也同樣是因著攝影、物理及化學的進步而繁榮興盛。但是,X射線甚至比電影更能證實前衛派文化當時所開始吶喊的疑問——許多表面看起來有益、良善、美好而永恆的事物,骨子裡其實是虛偽且短暫的。

除了X射線的發現是機緣湊巧之外,其他幾種造影科技的發展途徑則都遵循一般的模式。就在侖琴宣布發現X射線幾天之後,醫生、工程師、物理學家、以及化學家便立刻展開一場大競賽,爭相改良這項造影技術的使用範圍和品質,像這樣的競逐過程裡總是紛擾不斷,但是卻又一再重複。原始的X射線射線管相當粗糙,穿透力只能顯現出骨骼及人體內的異物。最明顯的改良之道莫過於改善它的對焦能力,於是,不過幾個月工夫,歐洲及北美的專利局裡便塞滿了關於改進這方面問題的專利報告。縱觀整個二十世紀,這類「由不同的人同時發明出改良X射線、MRI、PET及超音波的同種方法」的事件,不斷地重複上演。

而社會大眾也以驚人的速度習慣了這種新發展:用黑白相片或是螢幕上活動影像的方式,來觀看自己的身體內部。這種史無前例的熟識自體解剖結構,使得現代人對於內在與外在的看法,大大地改觀。換句話說,當這陣X射線狂熱席捲西方時,早年各種充滿神祕感的不透明事物——例如解剖學上的、性方面的或是精神層面的事物——全都開始崩解。  

很難想像,X射線在那狂喜的一八九六年顯得有多麼神奇。一名狂熱份子曾經這麼形容自己的X射線經驗:「有如心靈自由遊走在血肉組織之間。」同時,人體的X射線攝影術也有助於除去社會及道德的禁忌。原先所謂私密部位和所謂的隱私,都隨著這類攝影術以及影中人的反應而調整,而且這種調整持續了整個二十世紀。不論世人如何詮釋這種由X射線所造成的「新光線」——不可見光、波動粒子,或是某種超自然現象——它改變了世界。

過去這一百年來,大量的人類智慧活動都投注在「使原本不可見的事物變得可見」上。結果,原來私密的部位,像是頭腦與生殖器官,如今都變得一目了然,造成「視覺可以穿透身心最隱蔽部位」的局面,而這種局面好壞參半,令人為難。原本不透明的事物,像是皮膚,如今變得透明;原本隱藏在背後的事物,現在卻能看透。所謂的表相消失了,內容物則變成一堆層層疊疊的平面。原本只有外科醫生才看得到的人體內部——一堆鮮血淋漓、交錯盤纏的各色組織和內臟,也被早期的X射線片簡化成一張張黑白相片。也就是說,人體的真貌被X射線重新定義成一系列灰白色調的連續平面了。

本書所要講述的,是打從侖琴於一八九五年發明X射線,到現在醫學造影科技的歷史,乃因這類造影科技全面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本書除了追蹤它們的技術發展以及對醫學的影響外,同時也探討這種新型透視法對於社會整體的衝擊。進入二十世紀後,人們經常覺得世界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而這項差別正是科技造成的。

當然,早期工業革命在美感和經濟方面,確實也曾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橫七豎八的鐵軌分割了田野,而且列車一穿越,便會留下一團團濃濁的黑煙;麻州的磨坊也污染了一度純淨的河水;另外,緊跟著工廠機械化而來的,則是失業問題與社會的紊亂。在X射線成為大眾議題一百年後的今天,對於肉眼可見的原因會導致在遙遠時空的不可見結果——例如臭氧層破洞或是化學污染,我們早就很習慣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一百年前的人們是不會懷疑科學的。最先教會我們要屏息以待、隨時預防不測風雲的,正是X射線科技。但是這個教訓來得很慢,而X射線在促進現代與過去脫離的貢獻上,也是同樣地深遠、有趣和引人爭議,在這方面,它的影響力或許比汽車及飛機還要來得微妙些。

本書很自然地分為兩個部分,粗略以二十世紀前半和後半來區隔。第一部分只追蹤X射線攝影科技的歷史;第二部分則記錄二次大戰後,也就是電視和電腦開始協助醫學造影科技時,一系列因而產生之競爭激烈的新科技。

本書前半部的重點在於,強調X射線攝影技術的改良,以及它所帶來的立即的影響。隨著這項儀器的改良,醫師逐一揭開人體器官的神祕面紗,先是活生生的骨骼,再來是胃、腸、膽囊、肺臟、心臟、乃至腦部。

這類技術改良通常是同時來自好幾個不同地區的獨立研究結果,因此也引發了諸多有關榮譽與報酬歸屬的紛爭。結果,到底哪一項技術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通常只是由歷史機緣而非技術法則來決定。

就在科學家工程師以及醫生忙著改進X射線儀器效率的同時,這項新科技也正式登入歷史的殿堂。因此,本書第一部也描述了X射線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政治暗殺到世界大戰,並檢視X射線究竟如何改變臨床醫學、證據法規以及藝術家的觀點——事實上,說是改變了整個文化的自我認知也不為過。

緊接著醫生的腳步,律師們也把X射線證據引入法庭和犯罪研究室。在這整本書裡,法庭彷彿是一架祕密照相機:忠實記錄各種新科技登場時,被接受或懷疑的片刻,而這些時刻集結成為揭示事實的準則。

本書前半部還會探討X射線對於現代造影科技的影響。從通俗小說到精緻藝術,作家、藝術家以及電影工作者,對於藉由不可見的光線看穿肉體,以尋找表相下的祕密,全都興致勃勃。他們令讀者和觀眾重新思考所謂眼見的事物。

醫生是社會的一份子,而化學家及物理學家也是一樣,因此很自然地,當X射線在展現出能穿透肉體的本領後不久,所有知識份子以及專業人員就能了解這些科學家的洞見。接著,他們重新考量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什麼,以及這些見解的意義又是什麼。無可避免地,由於醫生和律師對世事的看法起了變化,社會大眾也漸漸轉變了他們對於親密及隱私的認知。

儘管X射線應用技術快速發展,但把輻射引進現代人生活所造成的奇異的結果,卻是這麼多X射線的熱心擁護者始料未及、且執意否認的副作用。在一九四五年之前,雖說X射線已害死或傷殘了不少醫師、技術人員、工廠作業員、礦工以及病患,但是因X射線而災情慘重的人數還是很有限。事實上,在一九四五年前,直接死於X射線暴露過量的人數,比起因工業意外或是能用X射線診斷來改善病情的致命疾病——如小兒痲痺和結核病——所造成之數以千計的死亡人數,真的是少得多。

然而,打從它們問世那天開始,X射線類儀器就和癌症密不可分。這種可以找到以往肉眼看不見病灶的機器,或是能夠治療某些腫瘤的機器,似乎也能導致腫瘤產生。因此,本書前半部在闡述X射線科技演進的同時,也要講述另一則較為陰暗的故事。與日俱增的恐懼促使人們訂出輻射安全標準,並嘗試管制、量化輻射的劑量。X射線是第一種帶著定時炸彈的高科技。了解這一項衝擊後,恐懼撕毀了人們對於所有科技的信任——這恐怕才是X射線對於二十世紀意識型態所造成的最大改變。

本書後半部所要探討的是這場造影革命的第二個階段。休吉思(Thomas Hughes)曾經在《美國創世紀》(American Genesis)書中指出,當兩項新科技匯流,便有可能引暴一場革命。而這正是X射線遇上電腦後所出現的結果,並因此產生了CT、MRI、PET以及超音波。這些掃描器有辦法重建人體的橫切面影像,或是創造出三維空間的立體影像。

和X射線發展過程不同,電腦並不是一下子就綻放在驚愕的世人眼前,它的發展始於一九四○年代,然後隨著「硬體元件由真空管縮小為電晶體,再縮小為晶片」的過程,逐步發展茁壯。雖然電腦在一九五○年代早期就已經被應用在商業上,但是它重建影像的潛力卻是一九七○年代以後才展現出來。然而即使在這個時候,電腦的速度和記憶體方面的進展之快,已經超過那群自稱未來學家的現代算命師所能想像的。

醫學造影科技一向是緊密結合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研究領域,因此並不令人意外的是,醫學造影科技的早期發展史中,只有一位業餘人士參與——一位想替罹患結核病的肺部拍照的病人;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段,甚至連一位業餘人士都沒有。參與互動合作的人士,包括受過高度專業訓練的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以及醫生。這兒可不是缺少知識工具的補鍋匠能夠靠著靈感來創造歷史的場合。

雖然這些由X射線衍生而出的子科技至少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自行演化出來了,但是它們仍舊從二次大戰的科技繁榮中,獲益不小。它們差不多是在同個時期開發出來,彼此交換經驗,譬如說,相互借用電腦演算法的使用經驗以及成功的消費經驗,又或是彼此探究能力的底線。但是在趕上電腦科技興起之前,它們的歷史原本是各不相同的。

當這些電腦化的造影科技進入臨床醫療領域時,每一種或多或少都有助於偵測出人體內的惡性組織。而所謂「看見」癌瘤的源頭,在二十世紀晚期,正意味著治癒或改善病情的可能性。

本書後半部會根據這些科技上市的先後來討論它們。CT掃描在一九七二年震驚於醫療界,功能在於拍攝活生生的腦部切面影像。十年之後,MRI也在英美地區的臨床醫學中率先運作起來,而這是化學領域裡很富創意的核磁共振原理的應用。再來是PET,一項特化了的核醫學儀器,而核醫學原本就是一門行之有年的次專科醫療領域。由於本書講述的是造影科技的故事,因此在核醫學這個部分,我們只討論它那了不起的嶄新成果:捕捉活體內的代謝運動。至於超音波,這種部分用作懷孕期監視器以及專為婦女所設計的乳房攝影X射線儀器,本書則是藉由幾名病人的故事,來追蹤它的發展史。最後,本書還討論了這類新興造影科技對於人類文化的影響,以闡釋科技如何影響我們整個社會,而不只限於那些製造、操作儀器的人,或是接受過該儀器檢驗的人。

雖然書中偶爾也會出現有關治療應用方面的敘述,但本書所要探討的是X射線及其子科技對於醫療診斷所造成的衝擊,而不是放射線或超音波療法。在輻射恐慌的殿堂裡,由醫學造影科技所引起的傷亡,多半集中於接受輻射治療的人們身上,雖說讀者自己也會發現,如果過度暴露於診斷X射線下,同樣有害健康。

把一堆數據轉換成電視影像的數據電腦化過程,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科技革命,偉大程度不下於人類在十九世紀成功地駕馭X射線。然而,縱使黑白的骨骼照片與彩色的大腦內部三維空間影像,差別是如此地大,造影科技儀器的電腦化卻沒有像X射線那般撼動人類文化的基底。這場活體內的革命只出現了一次,就是一八九五年那一次。雖然在過去這個世紀中,造影科技的進展非同小可,但是,那種令所有世人眼界大開的情境,只有過一回。

二十世紀的文化很鎮定地接受了「不透明事物不再存在」這回事。有關X射線視野的想法變得普遍起來,它不僅重新塑造了藝術家的意識型態,也同樣塑造了陪審團與法官、乃至於醫學專業的意識型態,前者改變了證據甚至犯罪的定義,後者則利用造影科技來吸引病患、保險公司以及公共投資。

雖然X射線的發明地點為德國,但是它卻是在美國被眾多物理學家及工程師快速地研發改進。到了二十世紀,已經沒有任何科技可以單單限定在某個國家內發展。靈感和機智的頭腦會隨著浩大的移民潮流動,跨越國與國的疆界。但是,在美國境內研發成功的造影科技數量之多,簡直不成比例,這是由於美國在本世紀前半,因兩次世界大戰獲得不小的經濟利益。也因此,美國醫療市場的規模和架構塑造出這些新科技,使得它們一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成果,同時又能保留屬於美國的特色。

這場造影革命始於一八九五年的十一月,起初只是一位有點兒呆板無趣的德國物理學家,很頑固地想要弄清楚一塊原本不應該出現的螢光。結果它卻演變成一場無休止的科技追逐,以捕捉愈來愈細微的人體部位影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它對醫學、法律乃至我們的整體文化又造成了哪些影響?它先前對人類許下的浮誇承諾,以及後來的明顯背叛,全都蘊藏在本書眾多錯綜複雜的故事裡頭。

凱維勒斯 作者
凱維勒斯是記者、作家兼評論家,她的科學專欄與書評經常刊登在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刊物上,並曾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Science Friday節目中發表。另著有《觀察野生猿》(Watching the Wild Apes)、《雌性動物:動物王國的性與倖存》(Females of the Species: Sex and Survival in the Animal Kingdom)。
楊玉齡 譯者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00/12/20

BCS06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80-6

250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