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露骨:醫學造影檔案
優惠價
$280

露骨:醫學造影檔案

Naked to the Bone
書籍介紹

當兩項新科技匯流,便可能引爆一場革命。而這正是X射線遇上電腦後所出現的結果,也是本書所要描述的造影革命的第二個階段。這場革命的成果豐碩,產生了電腦斷層攝影(CT)、磁振造影(MRI)、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PET)以及超音波。

您知道,披頭四對於CT掃描儀的誕生,有什麼樣的貢獻?PET中所用的追蹤劑,最早竟被科學家用來追蹤隔夜剩菜的下落!接受MRI檢查時,為什麼不能帶金屬假牙?

這些看似生硬冰冷的醫學檢驗名詞,其實早就以各種面貌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法庭上,一位靈媒曾指控CT讓她失去了預測能力,還贏得勝訴。拜超音波所賜,您的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照了第一幅照片。電影、小說中,有關隱形人的靈感,就是來自造影科技看穿人體的能力。人體內部影像也改變了藝術家對於人體以及自我的看法。

第一台CT出自科藝百代的身世,似乎注定了造影技術走出孤芳自賞的命運,與人世間有更多聯結。本書作者凱維勒斯藉由許多軼事、趣聞,帶領讀者輕鬆進入醫學造影科技的世界,書中除了介紹各種醫學造影的原理及用途,並讓您見識這場科技革命的影響力。

導讀 醫學影像的誕生 沈戊忠

楔子 X射線之外 凱維勒斯
由於都是藉由監視器觀看影像,容易給人一種印象,
彷彿這些不同科技所造出的影像都是大同小異。

第一章 完美的切面——電腦斷層攝影
假如我知道郝殷斯費開工當初所知道的一切,我一定會說,
這件事是不可能做成的,而且我也一定不會去嘗試。

第二章 微妙的切面——磁振造影
假使它能計算血流,也能追蹤組織裡的水分,
那麼一定可以應用在臨床醫學上。

第三章 由內往外——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
二次大戰並不是放射線專家的戰爭,
但是原子彈的研發卻對醫學造影科技造成重大影響。

第四章 看透女人——​超音波及乳房X射線攝影術
在物理學家看來複雜得可怕的系統,
對於有幸處於無知狀態的生物學家來說,卻可能覺得很簡單。

第五章 二十世紀末的透明人體
超人在影片中,曾經看穿宴會上的女賓為上空狀態,
奇怪的是,卻沒有下空。

結語 窺視自己
說實在的,我們對於重建體內心臟或是頭部的立體影像,
渴望的程度遠超過恐懼。

附錄 延伸閱讀

楔子 X射線之外

凱維勒斯

一九三七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大膽預測未來的科學重大突破。雖然料中了合成橡膠的發展,但是卻沒有測中有關核能與電腦的發展,以及電視的商業化。最後這兩項,電腦和電視科技,合起來幾乎改變了現代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但是受影響最大、最戲劇化的,莫過於醫學造影科技領域了。

電視發明於一九三○年代,一九五○年代普及進入美國家庭。它把影像簡約成所謂的像素(pixel)的小點,然後顯示在一個書本大小的螢光幕上,使得影片變得家庭化和個人化。也因為電視的關係,人們開始習慣觀看能夠操控的移動影像。

晚電視十年發展,但幾乎同時進入市場的電腦,和電視相反,一開始則是非個人化的象徵。第一批問世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簡直就是龐然巨獸,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堆滿了IBM的電腦卡片。但是電腦儲存及分析巨量資訊的能力,卻隨著體積縮小而增加,到了一九八○年代,個人電腦終於開始進軍辦公室和家庭。

◤人體切面搬上螢光幕◢

原本被視為數學解題機器的電腦,後來演化出「把大量數學數據重建為影像」的能力。自從阿波羅登月計畫把經過電腦重建的月球影像傳回地球後,不需要動用想像力,人們也預料得到,電腦將同樣可以重建人體內部影像,調整它們的色澤,然後在個人電視螢幕上播放。很快地,醫師和病人就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攝影(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磁振造影(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及超音波(ultrasound),來探究人體的內部。然而,由於都是藉由監視器顯示影像,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彷彿這些不同科技所造出的影像都是大同小異,但事實上,它們各有各的原理。

最早進入市場的CT,是利用X射線束累積的資訊,重建成人體內部切面影像。X射線剛發現時,曾驚動一群科學家、工程師以及醫生,趕忙做了一大堆實驗;相反地,早在電腦影像發明前十年,影像專家就已經預料到它們了。不過,後者還是震撼到了社會大眾,而且也贏得他們歡心。

所有可能生病的人都渴望一窺體內原本隱密的部位,而且也甘冒被游離輻射線照射的危險,來換取診斷上的優勢。消費大眾信任造影科技,因此當MRI上市時,少有人擔憂暴露在磁場中可能造成的傷害,對超音波的態度也是一樣,少有人擔心被聲波撞擊而受傷。雖然機率不高,但是也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副作用,已完全被看透身體所帶來的好處所淹沒了。

在科技巨獸改變人們日常生活之際,經電腦處理過的心臟、大腦乃至腎臟的切面影像,就如同月球影像般,日益為人所熟悉。此外,以上這些新科技的源起,每一種都得歸功於不只一位發明人,這點和只有單一發明者的X射線不同。這些發明先驅彼此要不是合作,就是相互競爭,端視各種科技的特質以及市場前景而定。醫學造影專家站在這些科技的基礎上,久不久,回顧一下來時路,想起X射線的危害,不由得擔心各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因此益發小心謹慎。至於律師和藝術家,則和過去一樣,飛快地就熟悉這些探索人體內部的方法。而且比起第一次遭逢X射線,他們更快學會如何藉由這些醫學造影專家的洞見,來質疑並詮釋身為人類的意義。

凱維勒斯 作者
凱維勒斯是記者、作家兼評論家,她的科學專欄與書評經常刊登在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刊物上,並曾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Science Friday節目中發表。另著有《觀察野生猿》(Watching the Wild Apes)、《雌性動物:動物王國的性與倖存》(Females of the Species: Sex and Survival in the Animal Kingdom)。
楊玉齡 譯者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00/12/28

BCS06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81-4

280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