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
優惠價
85
$255

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

人本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300

書籍介紹

本書是史英投身教改實踐後,再次秉持社會良心,以父母、師長及教育觀點,探討一系列關於孩子的學習、思考、與心智活動。書中將場景拉回教育現場,幫助孩子自由學習,和知識談戀愛,並且首度將辯證法引入教育改革,讓孩子習慣思考,在創意中了解看待事物的方法。

書中整合了他歷年實踐中冷靜的思考脈絡,由史英先生親自著述,是一本完整、極具系統的教育觀點呈現。

序 引論史英所談的思考方法 黃武雄
自序 史英
​楔子 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

第一章 第一堂課
第二章 自由學習
第三章 和知識談戀愛
第四章 關於「練習」
第五章 想事情的方法
第六章 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附錄
附錄一 我為什麼愛音樂?
附錄二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附錄三 之子之資,悠游幽優──談資優教育、森林小學,以及其他

參考資料

青崗樹下的思想者

黃武雄

一九八一年,夏天我僻居天祥山上,那時天祥還未開發成今天這樣人來人往的觀光區,天主堂旁邊除幾間木屋外,便是一大片草地,泉石清澈,花木扶疏,蟲鳥徜徉其間,草地盡頭是短崖,崖旁有一棵大青崗樹。我每天在樹底下想「霍甫猜想」(Hopf 's conjecture)----五○年代,漢茲.霍甫(Heinz Hopf)猜想肥皂泡面︰「任何均曲率為定常的封閉曲面,必然是我們常看到的正球面。」

這猜想到一九八四年被亨利.溫迪(Henry Wente)找出一大堆像甜甜圈樣的所謂環面(torus)推翻。在溫迪的反駁提出之前,三十年間許多幾何學家都曾試圖證明過「霍甫猜想」,我自不例外,僻居天祥山上的那個暑假,日夜在埋頭苦思。

到一九八三年,我自覺有些線索,夏天又赴天祥,史英也有興趣,上山來找我,我們一起在青崗樹下工作了十幾天。他初抵山上,天色已黑。樹下燈光昏黃,旅途的疲憊還布滿他的臉。他神情黯然地說︰「你知道發生了大事,艾奎諾(Aquino)回菲律賓,在機場被馬可仕的軍隊當眾殺害。」我們相對無語,沈默良久,最後他談到自己真正的志趣,說他最想做的事,是去辦個工人補校。
 
致力推動教育改革

凓凭十餘年過去,世事迭變,往日景況已難想像。舊事重提,試圖要追索的是史英寫《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這本書的早年背景。一九八七年,他與一些朋友籌設人本教育基金會,進行台灣第一波撼動體制的教育改革。十年間他從實踐中逐漸明白教育改革牽涉層面的糾葛複雜,也努力在摸索教育改革的出路。

從早期他志在工人補校、關心政事,到一九九○年三月學運帶領森林小學學生赴現場觀察抗議行動,從一九九七年掀起五○四社改浪潮,到籌辦社區大學,在在顯示史英所認識的教育改革,並非局限於教育一隅。閱讀這本書,可以看到他用不同的形式指出︰教育改革最終的困難,在於人的思想解放。

也因此在書中,他所關心的則是思想解放的內在面向。史英努力要談思考方法,他把思考界定為自我對話的過程,於是從思考方法抽離出三個基本要素︰即聯想力、辯證法、猜想與反駁,並認為思考便是這三種要素的綜合。史英強調辯證法應作為思考方法的基本要素,可以說別具匠心。

好辯之徒的笑聲

思考是一種習慣。這整本書記錄的正是一個習慣思考的人,投身教育改革實踐,日積月累一步步留下來的足跡。事實上,在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許多論題上,我們倆始終存在若干歧見,但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是非常愉快的事。

史英獨特的文風、峰迴路轉的論證、發人深省的觀點,一路吸引著我手不釋卷地讀完他的書稿。對於多數的讀者,我建議打開書時先看第四章關於「練習」。你立刻會讀得入迷,從中獲益,而且馬上會有話要說。這時你就敲了他的門,門縫裡將傳來那好辯之徒「嘿嘿!」的得意笑聲。


自序

史英

這些年來,我也寫過幾篇序,無論是受邀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書,但這一回卻很難下筆,總覺得該說的在書裡面都說了,還有什麼可「序」的呢?

和以往的不同,這一本書,不是集結發表過的文字,是專門為寫一本書而寫的。寫的時候,就已經痛苦不堪︰精練一點怕語焉不詳;多說幾句,又怕讀者嫌煩。思妤和友堂兩位年輕人整天和我坐在同一間研究室裡,也時常要請教他們一下,而這兩位又是極難討好的。

主要的是,我們(當然不只這三個)這幾年來的工作,多少有些「不同流俗」,所以很難說得清楚。倒不是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新,或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只是每當認真追究一個問題,或嘗試解決一個困境的時候,都會發現和一般人習慣的想法有相當的差距;費盡唇舌盡力解說,又往往只換得迷茫的眼色。久而久之,有時連自己也產生懷疑,是不是有一點走火入魔,小題大作,太過「深入」,反而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太難了?

在台大教育學程的課堂上,我們遇到各科系所的高材生,想要把各自的專業教給中學的少年,但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詮釋,總是和「人」離得好遠,而採用的傳達方式,又總離不開「我告訴你......」的習慣;在森小或基金會的各項研討會上,我們也遇見各式各樣對教育不滿的人,想要突破既有的規範,但他們一躍而過的,往往只是事情的表面,而奮力掙扎之餘,總是顯得疲憊不堪潄蕌潄。

在這樣晦暗不明的道路上,我們很用心地走著,走得好不好,有沒有價值與意義,當然誰也不知道;但我想,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儘量讓人們知道,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只是為了招引同道,也是為了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

「替罪羔羊」

認知發展心理學的宗師皮亞傑,解釋他獨特的創造力的來源(見《皮亞傑訪談錄》,書泉出版社出版),說他生平治學有三個原則,第一、是絕不看本行的論文,第二、是儘量多看其它領域的著作,第三、是要有一個可以「攻擊」的「替罪羔羊」。對於前二項,人們雖然未必茍同,但還可以會心一笑;至於第三項的什麼「羔羊」,多數人只是覺得莫名其妙。

然而,我卻深深地體會了皮亞傑所用的「替罪」兩個字︰大凡新的觀點,幾乎都是以反駁舊體系的姿勢出現的;新觀點的論述之中,總是隨處可見對舊體系的攻擊。不過,凡是「真誠」的攻擊者,心中都沒有輕視,反而是充滿了感念的︰要不是舊體系已經提供了足夠的缺失,新觀點又從何而生呢?攻擊前者,只是為了建立後者,而且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歷程──於是,被攻擊者就顯得無辜,而變成讓人不忍的「替罪羔羊」了。

回到我們自己的情境裡來。在台灣從事教育改革或社會重建,絕對不缺皮亞傑的第三條件︰至今為止的台灣教育或社會現象,早已經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遠比羔羊還猥瑣得多;問題是,對於我們的過去,以及至今為止的我們之所從來,我們的「感念」,如果有的話,是在哪裡呢?

要點不在有無感念之情,而在感念些什麼;換句話說,對於舊的做法,我們是否確實地檢視了其中的問題,是否認真地追究了其中思考的理路,以作為樹立新典範時的啟發與基礎?揚棄舊體系,並不意味著新流行都是理所當然。所以當我們揭舉新觀點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所期待,期待舊理論能夠有所反擊,不是期期艾艾地拒絕改變,而是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雄辯。這樣,讀者可以明白,前面說的「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並不是一句空話。

「森林」象徵蔥鬱綿茂的生命

事實上,這些年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在求新求變的過程裡,一直缺乏深刻的辯論與討論;我們的社會雖然一直不斷地製造各種衝突,但人們基本上是害怕面對矛盾的,因而總想拐個彎兒把它賴過去,或用自己直覺的解釋混過去。

幾十所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齊聚一堂,討論推展「田園教學」的「新流行」,說來說去、翻來覆去的言談,居然都是「小朋友整天關在教室裡寫國語做算術,實在太可憐了,應該讓他們出去走走,每個星期最好有兩次戶外教學」;我怎麼聽,都覺得他們是在主張「監牢裡應該建立『放封』的制度」,只好站起來為傳統說話︰好好教「寫算」才是正途,讓小孩子在教室裡學得高興,就不必老是想用另外的什麼(例如「戶外」)去調劑。

結果呢?當場的濟濟之士,一下子就糊塗了,弄不清我到底是改革派呢,還是保守派──他們本來是把我當成「田園先進」找去諮詢的;我和我的伙伴們被這樣看待也不只一天了。但是天可憐見,「森林」兩個字,只不過是個象徵,象徵鬱鬱蔥蔥、綿茂不絕的生命罷了。

那麼,我們的主張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想,主張如何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形成這些主張的過程;而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發生在「森林小徑」和「椰林大道」之間的︰我每一天的行止,無非是在大道一旁的小小研究室(以及教室),或在小徑通幽而大樹環抱的森林小學,或在居間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雖非狡兔而出沒三窟,大概也可以為讀者做一篇報告了。

一篇報告,就是這一本書;有道是「書」不盡言(紙短情長?)所以其中還夾雜了許多附文,是提供給讀者作為參考或例證的,順道做個說明。另外,當然要感謝許多共事的同仁,在成書期間和我做了極有價值的討論;也要感謝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幾位編輯,沒有他們的催促和協助,這書絕不能成形。

最後,特別感謝黃武雄老師抱病寫序;在修養尋醫的旅途中,一篇序竟勞神修改七次之多,這雖然是他一向慎重文字的習慣,但也自有深意在其間,一併謹誌於此。

拉雜寫來,不成章法,勉強算是序。

史英 作者
主修數學,現任教於台大數學系與大氣科學系。 早年曾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多個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十年前開始投入教育改革工作,曾任「人本教育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現任該會執行董事),創辦國內第一所「理念學校」──森林小學。師資培育多元化之後,在台大教育學程開設「人本教育」和「教學法」等課程。一九 九七年五月,三次「為婦女與兒童安全而走」近十萬人參加的大遊行,曾為主要策畫者之一。一九九八年起,結合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重建的精神,投入「社區大學」的推動與籌辦工作。 著有《怎麼辦?》、《史說新語》、《快樂新父母系列九聲書(策畫)》(皆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以及國小數學教科書(牛頓出版)。 

1998/09/30

BGB10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488-2

28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