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台灣變天了!
二○○○年三月十八日,人民一票一票地親手創造了歷史。
第一次政黨輪替,國民黨第一次下台,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政權透過民主程序和平移轉,台灣的歷史已經開始改寫。
新世代知名政論家郭正亮,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重要智囊,繼《民進黨轉型之痛》後,再次結合歷史、理論和個人經驗,針對二○○○年總統大選的來龍去脈、選局的遞變與激戰、選後的政治衝擊與挑戰、國民黨的分裂與崩盤、民進黨對內對外的危機與考驗、三大政黨與政治版圖的重組、台灣人與新華人的生機等議題,提出專精的剖析;是對台灣新政局最深入、最周延的總體評論。
代序 在歷史與希望之間 郭正亮
第一章 分裂:國民黨自我毀滅
逼上梁山:連宋配的破滅
民粹巨靈:宋楚瑜現象
李連矛盾:從老二到被棄
連宋之爭:國共內戰重演
第二章 曲折:五種選局的遞變
一大二中:宋楚瑜的穩中求勝
連宋對決:掀起賣台省籍大戰
連扁對決:興票案打亂連宋局
三強鼎立:捉對廝殺全面混仗
扁宋對決:棄連選票左右分食
第三章 激戰:天兵天將來助扁
小兵立大功:楊吉雄天兵報到
雙李對決:李登輝v.李遠哲
反造勢:朱鎔基與族群動員
文宣奇兵:范可欽改寫歷史
扁帽部隊:眾志成城舞綠旗
第四章 重組:邁向新三黨體系
左右掏空:國民黨的危機
第三條路:親民黨的前景
執政之後:民進黨的轉型
少數總統:新政府的困境
第五章 挑戰:兩岸危機與轉機
兩岸危機:認知的分歧
一個中國:前提或議題
正本清源:回歸法律面
第六章 新生:新台灣與新華人
新台灣:向上力量的提升
新華人:多元文明的主體
後記
附錄一 二OOO年總統選舉大事記要
附錄二 讓夢想繼續燃燒 讓歷史開始對話
陳水扁台北市長卸任感言
附錄三 台灣前途決議文
附錄四 亞太和平新世紀 兩岸歡喜看未來
陳水扁對於兩岸關係的七項主張
附錄五﹑人民的勝利 責任的開始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當選感言
附錄六﹑陳水扁新政府人事名單
(再版加入)
附錄七 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
(二OOO年五月二十日)
郭正亮
生命不過是一股魅力,一股賭博的魅力。
每則傳奇,都是生命的豪賭,或是某場賭局的迴聲。
──法國詩人 Baudelaire
代序 在歷史與希望之間
公元兩千年三月十八日,台灣人民再度在中國大陸的文攻武嚇下,舉行第二次總統大選。由於選情空前激烈,加上天氣晴朗宜人,投票率高達八成二七,比九六年高出六個百分點。投票到午後四點結束,不過六點多,國民黨連蕭總部就宣告敗北,開到八點多,結果終於揭曉: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獲得四百九十七萬多票(三成九三),險勝宋楚瑜的四百六十六萬多票(三成六八),當選台灣第二屆民選總統。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既是國民黨的第一次下台,也是民進黨的第一次執政。這也是華人圈有史以來,第一次透過民主選舉,透過人民的選擇,和平轉移政權。
面對中國大陸的文攻武嚇,面對國民黨的安定牌攻勢,台灣人民仍然選擇了堅持台灣主權﹑標舉改革黑金的陳水扁。針對台灣的歷史性選舉,美國<時代雜誌>曾做出如下的比喻──
一九四九年,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中國站起來了。
二OOO年,民進黨打敗了國民黨,台灣站起來了。
不管是中國或台灣,站起來了,都象徵著某種歷史願望的實現。
站起來了,意味著人心不死,意味著要求尊嚴,意味著追求希望。
站起來了,表示不願被人欺負,不願苟延殘喘,不願卑躬屈膝。
站起來了,表示拒絕接受威脅,拒絕臣服命運,拒絕外來壓迫。
儘管外觀相似,但兩岸歷史願望的實現,卻透露出不同的內涵。
中國站起來了,最後是以全面的內戰收場,在鮮血中充滿了人民的苦難,取而代之,是歷史悲情的崛起,以及歷史復仇的開始。
台灣站起來了,最後是以和平的選舉落幕,在鮮花中充滿了人民的喜悅,取而代之,是歷史悲情的告別,以及歷史反芻的開始。
在鮮花和喜悅之中,最後一晚的情景,永遠令人難忘──
阿扁當選那天,競選總部萬人空巷,許多長年奮鬥的黨外同志,見了面都不禁熱情擁抱,激動得難以自抑,許多長年支持民主運動的選民,在確定阿扁當選之後,都忍不住流下眼淚,不由自主說著「台灣人終於出頭天了」,和現場陷入狂歡﹑只為阿扁瘋狂的年輕民眾,形成強烈的對比。那天深夜,很多人不願離開現場,始終感到依依不捨,多麼希望時間停止,只想留下這個歷史時刻,作為永恆的紀念。
相對於民眾的激動狂喜,民進黨卻一反往昔,在真正勝利的時刻,既沒有開香檳慶祝,也沒有鋪張歡宴。在確認阿扁當選之後,新聞局來電要求舉行國際記者會,民進黨隨即舉行氣氛嚴肅的擴大中常會,會後由陳水扁發表題為「人民的勝利,責任的開始」的當選感言(附錄五)。相對於九八年縣市長選舉大勝的歡欣鼓舞,民進黨此時的凝重心情,已經反映出迎接歷史新頁的重責大任。
顯然,出頭天的喜悅激動,並未爆發為革命勝利的狂喜。因為大家知道,台灣的內憂外患仍在延續,前所未有的歷史考驗,仍在未來虎視眈眈。陳水扁深知,自己是台灣第一位少數總統,仍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選民,做出不同的選擇。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更對民進黨的勝選,感到意外震驚,面對這個毫無歷史淵源﹑從未打過交道的台灣本土政黨,兩岸僵局也顯得格外嚴峻。
事實上,就在同一時刻,因為國民黨下台或宋楚瑜敗選,痛感失落的民眾,正群集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李登輝總統官邸,變天恐慌的情緒,已經到處流竄。三月十八日晚上八點,和我一起上「全民開講」的擁宋立委秦慧珠,甚至公開在電視上說,很多眷村民眾都在哭,有些眷村甚至是整村哭,交雜著莫名所以的恐慌和憤怒。在示威現場,有人高唱中華民國國歌和國旗歌,有人痛喊「中華民國已經滅亡」,把敗選責任都怪到李登輝頭上,要求李登輝立刻下台。
群眾示威持續了好幾天,國民黨高層始終避不出面,總認為示威動機並不單純,尤其是新黨公職和擁宋幹部的到場助威,更使問題複雜化,再度掀起了國民黨主流和非主流之爭。後來傳出李登輝將在九月辭去國民黨主席,群眾仍不滿意,竟把「李登輝立刻下台」和「宋楚瑜重返國民黨」相提並論,使國民黨主流派更加疑懼,認定是宋假借群眾逼宮的政治陰謀。
三月二十四日,事件急轉直下。宋楚瑜宣佈發起「親民黨」,確定和國民黨分道揚鑣,李登輝也在同一天宣佈辭去國民黨主席,確定國民黨的權力接班。逼宋組黨和逼李辭職同時發生,固然具有李宋各退一步的政治意味,但並不表示國民黨內的李宋之爭已經結束。隨著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的成立,以及親民黨的蓄勢待發,國民黨的空前內鬥和重組運動,其實才剛剛開始。
陳水扁的勝選,民進黨的執政,國民黨的下台,親民黨的成立,國民黨的重組,都意味著台灣政局將走向不確定的年代。不確定固然潛伏著危機,但也意味著轉機,如能處理得宜,匯聚各界向上提升的力量,不但台灣的政治改革將能全面展開,兩岸關係也將產生全新境界。
有人說,百年來的台灣,前五十年是日本統治,後五十年是國民黨統治,冥冥之中,彷彿有著五十年的變天循環,只要時機成熟,舊時代就進入尾聲,新時代也即將展開。但新時代是好是壞,將同時取決於四種歷史力量的匯聚:形勢的掌握﹑領導的決斷﹑分歧的整合﹑人民的參與。
歷史力量的匯聚,形成歷史的轉折,不管是勝利的到來,或是改革的開展,或是去蕪存菁,或是眾志成城,從來都不是客觀必然。事實上,二OOO年總統大選,不但是人民意志的勝利,也是歷史偶然的匯流。尤其對投入助選的我們來說,選情的瞬息萬變,激戰的千鈞一髮,勝負與否,往往只是一念之間。展望未來,台灣能否趨吉避凶,能否積極向上,能否團結內部,能否因應挑戰,也將取決於領導人對歷史力量的掌舵。
無論如何,歷史新頁已經翻開,歷史已經開始改寫。和所有初次登場的主角一樣,在鼓勵的掌聲之後,很可能就是現實的噓聲。要得到由衷的掌聲,首度執政的民進黨,有責任不讓人民失望,有義務讓人民維持夢想,留住希望。
後記
這本書,是在選後的一個月內匆促完成。承蒙天下出版社高希均先生和林蔭庭女士的厚愛,希望我能延續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的《民進黨轉型之痛》,再次結合歷史﹑理論和個人經驗,針對二OOO年總統大選的來龍去脈,以及選後的政治衝擊與挑戰,提出總體的歷史分析。還沈浸在選後的興奮之中,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就答應下來。
答應之後,才發現選後的自己,隨即陷入空前的忙碌之中,使我驚覺到民進黨執政對我的特殊意義。但從不食言的我,又不想破例,只好咬緊牙關,掌握所有空檔,減少睡眠時間,像過河卒子般,拼命向前。為了捕捉顫動的記憶,為了掌握歷史的真實,為了留下永遠的紀念,儘管選後的行程繁忙,自己仍然利用各種殘餘片刻,或在飛機上﹑或在等人時﹑或在起床後﹑或在陪女兒時,隨手寫出回憶,隨處記下靈感。就這樣,再度展開意志的鍛鍊,每天至少筆耕四個小時,終於完成了這本歷史記錄。
此外,我還要老王賣瓜一下。由於在選戰期間,早已預期到國民黨難以勝選,不管是陳水扁或宋楚瑜當選,都將使後李登輝時代﹑乃至後國民黨時代正式到來。為了因應新時代和新政治的來臨,希代出版集團也邀請我撰寫有關台灣政治啟蒙的個人系列,題為「新公民觀點」,希望能援引他山之石,對台灣政治現象提出全面的反省。巧合的是,編號一的啟蒙叢書《選後再出發》,也將在總統就職之前出版,和這本《世紀大選:變天與挑戰》,應可相互輝映。
幾乎是在三個月內,先後完成了兩本書,加上助選活動﹑時事評論﹑各地演講﹑學術研究,生活的緊湊,已經到了極限,但我仍然樂此不疲。愛情的力量,無疑是一大鼓勵,因此要特別感謝內人文馨瑩的始終如一。女兒卉容在去年十一月出生,更使我在初為人父之餘,常能爆發出驚人的生命能量。這本書,要獻給馨瑩和卉容,感謝她們成為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成為我最強大的寫作動力。
高希均
台灣政治的轉捩點
郭正亮、夏珍、張慧英三書問世
(一)
四十年來,我一直在探討美國的富與強。即使讀的是經濟,也同樣地關注美國的民主與法治。在現場觀察了美國十次總統大選(一九六○-一九九六)之後,我的看法是:其間所選出的總統,從甘迺迪到柯林頓,正如美國學者所評比,沒有一位是「偉大」的第一級、「接近偉大」的第二級;這八位總統都屬於第三級(中等)、第四級(中等以下),甚至第五級(失敗)。
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證:在一個體制健全、輿論功能發揮、民主與法治兼有的社會,即使不斷出現平凡或平庸的總統,無損於國家的富強。這就清楚地說明了:美國的富強來自偉大的領導者少,來自偉大的制度者多。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制度的設計會產生平凡的總統,但不一定會產生平凡的結果。
(二)
在學習民主的過程中,台灣剛經過競爭劇烈的第二次總統直選。選後的第三天,三月廿一日,我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短文〈新總統的歷史性機會-敲開兩岸雙贏之門〉。其中寫過下面三段話:
「這真是世紀之交的中國大事:一位四十九歲的本土政治人物,擊敗了在台灣連續執政近五十多年的國民黨。這一方面是民進黨及陳水扁先生的勝利,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在台灣逐漸扎根的勝利。
國民黨的總統李登輝,在五月二十日交出政權的剎那,總統府的上空,既有豔陽,也有烏雲。『政權和平移交』是他的承諾,是民主的豔陽;『政黨被唾棄』是他的紀錄,是國民黨主席一生揮之不去的烏雲。
李登輝執政十二年的最大成就是『民主化』,但也就是在民主選舉中,受累於黑金的持續擴散,選民埋葬了他所領導的國民黨政權。與其說是他『和平移交政權』,不如更正確地說,他終結了國民黨。」
這三段話是否反映出一個知識份子片面的、還是公平的觀察?
(三)
美國總統大選一經落幕,選民就已經習慣地在等待分析選情的專著出現。這要歸功於四十年前資深記者懷特(T. White)分析尼克森與甘迺迪競選所創下的典範著作:《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1960》。
我們的社會人文系列在五月二十日新總統就任前,就能及時推出三本與卸任的李總統及新任的陳總統相關的重要著作,我不得不很驕傲地說:這就是「天下文化」對海內外讀者持續不斷的一些貢獻。
(1) 郭正亮教授的《變天與挑戰》。繼《民進黨轉型之痛》(天下文化,一九九八)之後,再度結合歷史、理論和個人經驗,對台灣最新政局提出深入、周延的總體論。
(2)資深記者夏珍的《日落國民黨》。循歷史角度、地域差異以及權鬥脈絡,分析國民黨輸去政權的遠近原因。
(3)資深記者張慧英的《李登輝-一九八八~二○○○執政十二年》。從內政、外交、兩岸、憲政等層面,持平剖論李登輝主政十二年之功與過。
綜合地說,這三本書清晰而又深入地分析了民主轉型中,國民黨的沈淪、民進黨的挑戰、以及李總統的執政錄。
三位作者雖有不同的切入點,但都以台灣政治的蛻變為立論的主軸。正是這條主軸,將會引起海內外讀者最大的興趣。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但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呈顯三位作者的論點,在此一時空,為台灣政治的蛻變與前景,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二○○○、五、一○
2000/05/15
BGB13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88
230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