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在這本記錄著抗癌小鬥士的成長戰爭中,我們為之流淚,感動與敬佩......。
為了幫助更多兒癌家庭,林明燦醫師與本書作者群率先捐出全部版稅給「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與「彰化基督教醫院」。
一位小鎮醫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從事醫治癌症兒童的工作二十餘年。本書記錄他二十年來的行醫心路與他治癒的二十多位病患及其家屬所寫下的感人故事。
這些癌童大多已痊癒多年,但因病情特殊且具指標性,堪為醫學知識的範例,有的則是療程曲折,家屬奮鬥事蹟感人。為兼具教育性,除了收錄病童或家屬現身說法表達他們的心路歷程之外,並由編者寫成醫學講座,簡介各種常見的兒童癌症及該病人病情,針對其特殊處或對醫學上的誤解處加以說明,希望讀者對抗癌常識有所助益。
病童及其家屬的真情感言:
「相信」是會產生力量的,只要相信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幸運就會源源不斷地降臨在身上。所以無論如何您現在處在何種情境中,請您一定要有信心。韻如
奉勸有癌症的小朋友一定要有信心聽醫生的話,更要跟醫生合作,按時吃藥、打針,也要乖乖聽媽媽的話,更要勇敢跟病魔對抗。阿珍
經過我目前生命中這兩件重大災難,我深深的體驗到,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但只要有信心,生命一樣可以變得很堅韌。阿福
在這段艱辛的療程中,林醫師有如良師益友般鼓勵我,教我認識有關這方面的常識。信心、鼓勵,加上正確的醫療,並與醫師配合,讓我有了希望。
序 活生生的醫療教材 林國信
序 兒童癌症的燈塔 林守田
序 多一分支持力量 葉純甫
編者序 陪他們一起走過 林明燦
第一輯 小鬥士的故事
我不能沒信心 韻如
傳宗接代不是夢 林明燦
春天 阿勝
求醫四百里 林明燦
打針就像吃滷肉飯 阿福
坐著睡覺 林明燦
我的腳不能動了 阿榮
陽光的道路 菁菁
勇敢的白血王子 陳美惠
我的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七 阿雄
點滴就像是鎖鏈 阿源
感恩的心 小寧母親
受創的天鵝 林明燦
永遠的疤痕 阿輝
有生命才有希望 阿文
下一個是不是輪到我? 阿珍
曾經心疼 小偉母親
折翼的天使 小仁仁父親
不再是社會邊緣人 林明燦
打擊惡魔 阿國
癱瘓七百天 凃慧真
我的心肝寶貝 小傑母親口述 凃慧真整理
渴 阿欣
第二輯 溫馨處處聞
淚水化為大愛 林明燦
願為終身義工 楊慶榮
日本迪士尼喜願之旅 陳伶如
捨不得----那段在小兒科的日子 施淑珠
走在兒癌的路上 凃慧真
十步芳草,處處溫情 林明燦
第三輯 醫學大常識
常見的小兒癌症簡介 林明燦
兒童癌症之九大警徵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供
編者序 陪他們一起走過
林明燦
醫學院畢業後,首先受到台北醫學院林守田教授的啟蒙,踏入小兒癌症研究與治療的領域;其後拜師台大林國信教授門下,以至赴東瀛北里大學進修,忽忽已逾二十載。這些年來,筆者治療過的癌症病童已有數百人,陪著他們走過無數的悲歡歲月,看盡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感觸良多。雖然有許多痛苦的經驗,值得安慰的是,治癒的病童也達三位數之多,其中有的已長大結婚並已生男育女,有的已唸大學或研究所,亦有即將自醫學院畢業懸壺濟世的,還有更多人已經就業,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雖然有些失去孩子的家庭至今仍生活在悲痛和失落之中,但更多的父母則已走出悲情和陰影,變成抗癌義工,無怨無悔地協助病友繼續走過抗癌之路。
癌症的震撼
兒童癌症的治療,牽涉的不只是病人本身,還影響了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甚至是整個家族希望的寄託,因此乍聽到小孩罹患癌症,對家屬、尤其是年輕父母的震撼,可想而知。那種驚慌、無助、恐懼、絕望和幻滅,乃至內疚的感覺,若非當事者,無法深刻體會。而在漫長的癌症治療過程中,則充滿了諸多的變數,家屬隨時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的不確定感,更是令人心痛。
而面對年齡較大、對生命還似懂非懂的孩子,如何讓他了解癌症,接受罹患癌症的事實,進而積極配合治療,以及如何讓癌症末期的病童,坦然面對死亡的威脅,協助他們走過死亡的幽谷,渡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留下最少的遺憾,更是醫護人員的一大挑戰。
因此,在診斷出孩子罹患癌症時,筆者一定會希望家族全體成員出席,參與病情說明,與兒癌醫療團隊共同討論,面對面溝通。筆者會詳細地解說病情,治療計畫、預後、營養、照護、可能的併發症、所需的醫療費用,乃至心理的支持和病童與其他孩子的教養、互動問題等……。
兒癌大家族
兒童癌症的治療,團隊合作、分工極其重要,醫生無疑是火車頭,但其他成員一樣重要。與病人朝夕相處的護士小姐,不但照顧病人,也能傾聽患者的心聲,體會患者的處境,紓解病人的壓力,所以最能贏得病人及家屬真正的信賴。有時候受盡折磨的小病人也會耍脾氣,說什麼也不肯吃藥打針,但只要他們所信賴的護士阿姨一來,小朋友就會乖乖地讓她打針、抽血,一聲也不吭,這種情形雖然叫人心疼,卻也不禁莞爾。檢驗室抽血的阿姨也是一樣,這種「指定阿姨」的現象倒是蠻普遍的。
社工人員不但是病人心理上一大支柱,在健保實施之前,更是病人解決經濟問題的最大依靠。當時,社工人員會親自家訪,實地了解病人家庭問題、經濟情況,並依據其經濟狀況、治療配合度、醫藥費用多寡以及病情需要,給予適當經濟補助,有時還代為安排病童以外其他孩子的托嬰、就醫、就業問題;甚至代為安排父母的就業問題,以至臨終關懷、後事的協助等,無所不包。因此兒癌的治療涵蓋了整個醫療、經濟、心理及社會各層面,整個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間已融為一體,成為兒癌大家族。本院----彰基兒癌醫療團隊堪稱為台灣兒癌「全人醫療」的先驅及模範生。
抗癌路上不孤單
兒癌的治療雖很艱苦,充滿悲傷、恐懼;然而,抗癌路上卻不孤單,病人間同病相憐,自然而然會互相扶持。早在民國七十三年,筆者就與社工部配合,開始團體輔導,利用門診前中午時刻,大夥一起聯誼,大家打開心窗聊天,醫病之間交換心得、解答疑惑,並且不定期舉辦醫學講座,親子郊遊。到了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這個團體在陳美惠女士、楊慶榮先生等熱心家長的奔走之下,開始有「彰基兒癌家屬聯誼會」的正式名稱,同時更具組織化,幹部都由家長義務擔任,並定期舉行雙親會、戶外踏青活動。
在這個大家族裡,不但病童們玩在一起,成為莫逆;大人們也成為知己,時常聯絡、彼此關懷,協助新夥伴,撐過這突如其來的風暴。老病友住院了,到門診回診的小朋友們也會上樓到病房探望,帶點吃的、玩的,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家族成員彼此照應與關懷,也使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途,充滿激勵與鼓舞。然而,遇有病人病情起變化、復發了,或有人不幸去世了,消息立即會傳遍整個兒癌家族,引起大家的惋惜與關切,同時也引起再一次的震撼與恐慌。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每一次的打擊之後,所有的患者、家屬及醫療團隊仍然必須收拾悲情、重整信心,在抗癌路上,手牽手、心連心,一同迎向所有的挑戰。
陪他們一起走過
筆者在這二十年歲月中,雖不敢自誇經驗豐富,卻也看盡了人「生老病死」的痛苦與無奈。身為醫師,為病人治療疾病、分憂解勞,固是醫者天職,但所肩負的重擔,卻也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小兒癌症的治療,是以「治癒」為目標,而非如其他某些疾病,只以消極的減輕或暫時解除病痛為目的,因此醫師自然成為每個病童、每個病人家庭,甚至整個家族全部希望的寄託。然而癌症的療程常需數年之久,期間充滿各種變數,舉凡感染、出血、復發,隨時都可能發生,不只病人或家屬沒有安全感,連醫師也充滿不確定感。
以血癌為例,在做例行性骨髓檢查前幾天,家屬幾乎都會緊張得無法入睡,抽完骨髓要宣佈結果時,一位媽媽形容說:「兩腿一直發抖,好像要聆聽生死判決一般」。事實上,醫生也同感沉重。以筆者自身的經驗,要去判讀檢體時,常感覺胃部痙攣、心跳加速,直到確定沒有問題了,才敢鬆一口氣。有時遇到病人癌症復發,自己的一顆心直往下沉,腦中一片眩暈,要如何去向家屬解釋呢?那時的心情,就像做錯事的孩子要去自首一般,充滿罪惡與愧疚感,但我確實已經盡力了。
感染、發燒是癌症治療中的最怕。發燒有時可能持續數十天,即使用盡了所有抗生素、抗黴菌藥物都無效,面對家屬每天詢問「什麼時候燒會退」,真不知要如何回答。面對癌症末期痛苦呻吟的小病人,有時連嗎啡也無效,真恨自己為什麼如此無能為力。更難熬的是:眼睜睜看著病人死亡的場合,實在不知應如何自處。當初向家屬描繪的願景,諸如有幾成痊癒的可能,有可能長大、結婚生子……而今安在?曾有 ( 雖然僅有過一位 ) 家長說:「早知道會有這種下場就不要醫了」,更令醫護人員氣餒喪志。
有許多次,個人情緒實在低落到極點,總有想脫逃的念頭。做一個一般的醫師,治療一些比較不嚴重的病,豈不是比較輕鬆?但看到這些茫然無助的病人,想到他們的期望、他們的信賴與寄託,實在不忍心棄之而去。已經不只一次了,遇到有病人治療失敗時,筆者極度沮喪,失去孩子的家屬卻反過來安慰筆者,希望筆者保重身體,繼續堅持下去,這份情是何其的重啊!於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陪著癌症兒童一起走過二十年艱辛的歲月。
然而,有人歡喜地痊癒了,又不斷有人不幸罹患癌症。同樣的戲碼不斷反覆上演,肩上的重擔像永遠的枷鎖,心情也一直緊繃著無法開朗,胸口似乎永遠壓著一塊大石頭,這些病人早已成了個人心情鬱悶和喜樂的一部分。不知有多少次,這些病人甚至出現在夢中,與自己至親好友的角色相混淆,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真是愈想愈迷糊了。
無盡的愛
這些年來,經歷並目睹了許多感人的事蹟,在兒癌治療中學習了很多,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包容,那種無盡的愛,舉世皆然;然而在兒癌大家族中,面對罹患癌症的兒女,父母所付出的愛與堅持,則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常有母親在愛兒生病住院期間,無論住院多久,每天都幾乎沒有真正睡過;小孩一個翻身、一點聲音,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令母親驚醒過來。甚至已經病入膏肓的植物人,做父母的還是百般呵護,即使只是身上的小疹子也非常在意。雖然明知奇蹟不再,還是不斷地與愛兒說話、唱歌,如此的場面,真是令人感動鼻酸。
曾有一個罹患ㄒ細胞白血病的小孩,前後在醫院進出九年,經歷許多次的復發、緩解,各種併發症幾乎都發生過,雖然父母為他傾家蕩產,他最後仍告不治,但其父母卻無怨無悔,這種無盡的愛與執著,真是令人感動。
而這些癌症的病童也都特別的懂事、早熟。他們沒有金色童年,小小年紀即歷經滄桑,嚐盡人世間各種痛苦,並須面對未知的死亡,真是情何以堪。有一位小病人臨終前顫抖著伸出枯瘦蒼白的小手,擦拭媽媽臉頰上的淚珠,還擔心家裡已經沒有錢了,問媽媽他是不是很乖?並勸媽媽要勇敢,他在天堂會過得很快樂。昏暗的病房裡,夕陽斜照,此景此幕永遠烙印在筆者的腦海裡,任何再鐵石心腸、冥頑不化的人,也不禁要掬一把同情之淚。
無情荒地有情天
在健保尚未實施前,龐大的醫療費用,經常壓得癌症病童家庭喘不過氣來,許多人不得不因此放棄治療。本院社工部則運用各種資源,直接或間接幫助病人,或安排、介紹病童父母就業;或給予醫藥費用的五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五分之四的補助。在自費醫療的時代,經濟上的協助,是兒癌治療成功的一大因素。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自民國七十二年起開始運作,初期只能給予病人有限度的免費藥物補助;漸漸地,兒癌藥物補助愈來愈充裕,進而全面免費供應,病人的「經濟性休克」(Economical Shock)也漸漸減少。到全民健保實施後,經濟因素的困擾才大致解決。
曾有這麼一則故事:一位莊姓癌童的母親,有一次因積欠了許多醫藥費而煩惱,在床邊啜泣,鄰床一位家長知道隱情後,悄悄地包了一個紅包給莊媽媽。莊媽媽在感動之餘,心想還有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未打開紅包就捐給了彰基兒癌基金,事後才知道,原來紅包裡有兩萬元之多。事實上,諸如此類溫馨的事經常發生。走入兒癌的大家族後才發現,無情荒地有情天,現實的人性背後,原來還有善良的一面。
兒癌痊癒不是夢
事實上,小兒癌症的治療並非完全那麼悲觀。自六十年代開始,化學治療開始蓬勃發達,方興未艾,許多過去不治的兒童癌症,如今幾乎都可以治癒。二十年來,在本院治療痊癒的病童已達百位以上,當然,他們都曾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艱苦奮鬥。
為了向癌童們及其家屬致敬,為了向所有付出過的人致敬,為了證明人性本善,為了凸顯癌症仍可以治癒的事實,也為了「彰基兒癌家屬聯誼會」十週年紀念,筆者遂決定編輯本書。然而經過多年,有些病歷已經被銷毀或多有缺失,因此病人檔案多數須藉實地家庭訪問,憑家屬的回憶以及現有資料去回歸原貌,整理工作斷續進行了一年多才完成。
本書介紹二十多位患者的故事,所收錄的癌童大多已痊癒多年,「資歷夠久」且具指標性。有的是因病情特殊,堪為醫學知識的範例,有的則是療程曲折,家屬奮鬥事蹟感人。為兼具教育性,本書涵蓋各種常見的兒童癌症,每種疾病至少選取兩例,選取對象多數是病情較嚴重的第三、第四期癌症且已痊癒的患者,請病童或家屬現身說法,收錄他們所撰寫的心路歷程,再由編者簡介該病人病情,針對其特殊處或對醫學上的誤解處加以介紹、說明而成「醫學講座」,希望對讀者的抗癌常識有所助益。
致謝
本書得以付梓,要感謝所有醫護同仁的配合,病友、家長的賜稿,以及慧真、佳怡、香凝等人在編輯上的協助。在定位上,本書並不是醫學叢書,因此沒有對兒童癌症及其治療做有系統的詳細介紹。本書的最大目的,是希望藉著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所有人都知道,兒童癌症事實上是可以治癒的,也祈願我們都能更具勇氣與信心,繼續與癌症搏鬥。
謹藉此向所有為癌症病童付出的人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2001/03/25
BGH02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26-8
216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