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本書作者版稅捐贈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
「台灣還有肺結核嗎?」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事實上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個新的肺結核病人。不論從量或此病對社會影響的層面來看,肺結核都是台灣甚至全球最重要的傳染病,但是,少有人正確的認識它。
民國86年,肺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癌症死因之首,特別是基隆、台北、高雄等都會區。肺癌至今尚無早期發現的有效工具,加上空氣污染、菸害的問題都不可能立即改善,一定會成為廿一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問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碩士、曾為資深醫藥新聞記者林靜靜,繼《肝病診療室》之後,再次站在病人的角度,採訪、蒐集最新資料,訪問病家,完整寫出這兩個世紀之疾所有我們想瞭解的問題;更以簡潔明白的方式介紹呼吸器官各種常見疾病。
序 嚴重威脅台灣民眾的肺病 陸坤泰
前言 自由呼吸的感覺,真好
第一部 攸關生命的呼吸系統——鼻、喉、氣管、肺
第一章 鼻子塞住,吸不到空氣了——鼻塞
過敏性鼻炎
非過敏性鼻炎
慢性鼻竇炎
第二章 為什麼咳個不停——咳嗽
咳嗽的作用
咳嗽是怎麼開始的?
急性、慢性咳嗽
乾咳還是濕咳
第三章 快窒息了——氣喘
何謂氣喘?
氣喘的類型
氣喘的原因
氣喘的症狀
預防發作的參考指標
兩大保護原則
最易發作的時節
飲食注意事項
藥物
減敏注射療法
什麼情況要送急診?
第四章 名列十大死因之列的肺炎
誰容易得肺炎?
肺炎的類別
肺炎的症狀
如何診斷
治療發法
接種疫苗
第五章 陌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
COPD成因
徵兆
COPD和氣喘的異同點
COPD和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的差異
COPD的嚴重性
診斷方法
藥物治療
氧氣治療
實驗中的療法
立即戒菸
第六章 肺纖維化,多和職業相關
引發因子
小粒子易惹禍
檢查方法
原因不明的肺纖維化
第七章 肺栓塞和囊狀纖維化症
肺栓塞
遺傳性肺病——CF
第八章 如何做檢查——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和支氣管鏡、胸腔鏡
胸部X光
肺功能檢查
支氣管鏡
胸腔鏡
第二部 台灣最重要的傳染病——肺結核
第九章 全球緊急危機
台灣每年增加一萬五千個病人
全球性問題
肺結核為何捲土重來?
日本學者的看法
控制與根除
第十章 肺結核的傳染、預防和治療
發病過程
傳染途徑
預防接種卡介苗
結核菌素測驗
標準療法
可用的藥物
抗藥性問題
中藥有用嗎?
結核與愛滋
第三部 新世紀人類健康大敵——肺癌
第十一章 成因與症狀
肺癌成因
肺癌症狀
肺癌的生長速度很慢
第十二章 危險因子
抽菸
二手菸
氡氣
石棉
職業病
大麻
重複發生的感染
其他
第十三章 檢查與診斷
當醫師懷疑時
肺癌的分類
肺癌分期
如何提高早期發現率
第十四章 化學治療
團隊作戰
手背靜脈注射化療藥物
小細胞癌療效好
常用的化療藥
要不要加入實驗?
化療的副作用
遠景可期
第十五章 放射線治療
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不同
多科整合定出治療計劃
放射線治療毫無痛感
定位的技術很重要
放射線治療在肺癌上的應用
常見的副作用
照射後可減輕許多不適的症狀
治療期間的營養
第十六章 手術治療
真的需要手術嗎?
手術的方式
手術後的注意事項
合併使用其他方法
第十七章 飲食與營養
基本飲食原則
第十八章 正面思考有助病情
患者會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
要不要告訴病人病情
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藥物
第十九章 不痛是病人的權利
痛的處理
止痛藥
呼吸困難的處置
第二十章 台灣肺癌病人的特殊處境
女性患者比率偏高
醫療品質待提昇
外界協助較有限
不必太相信新聞報導
第二十一章 肺癌治療的未來
腫瘤標記上無法早期偵測肺癌
應用內視鏡的療法
免疫療法和溫熱療法
抗血管生成因子
其他
後記
第一章 鼻子塞住,吸不到空氣了——鼻塞
因為上呼吸道感染,鼻水流個不停,以致鼻子不通,必須張口呼吸的痛苦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曾有過,不過,通常過幾天就好了。也許你很難想像,有的人是長期處在這種鼻子不通的情況下呢!
小昊從小睡覺就有很大的鼾聲,年紀小時,媽媽只是覺得好玩和可愛,但上了小學後,慢慢發現他常常揉鼻子,早上起來還會打好幾個噴嚏,而且,即使沒有感冒的時候也常常抱怨自己鼻塞,呼吸不到空氣。
帶去給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被診斷是過敏性鼻炎。醫師警告,如果一直鼻塞,不但健康不佳,「也可能會影響智力喔!」媽媽這才發現,小昊長得雖不像過敏的小孩一樣瘦瘦的,但有黑眼圈,又常常習慣性的扭動鼻子,顯然是感到鼻子癢的一個動作。
可是,診斷雖下了,卻沒有什麼治療方法。醫師照例開了三天的藥,吃完了藥,情況沒有改善,反正也沒有發燒、流鼻水等不適,就沒再去看醫師了。而且,醫師開的藥也不就是抗過敏的,吃久了對身體聽說也不好。
於是,小昊開始吃起了中藥,是不是效果真的比較好,媽媽也說不上來,反倒是習慣了他吸鼻子聲音了。
和小昊情況類似的人,不知有多少,不只是在台灣,歐美各國亦然。現在興起的另類療法,就是針對這類西藥沒有很好療效的病,提倡用天然的方式,使人體回復健康的狀態。
鼻腔黏膜發炎的現象,就叫做鼻炎。鼻炎是很普遍的疾病,估計有20%的人口罹患,引起鼻炎的原因有很多,從感冒、過敏、鼻息肉到藥物反應都有可能,甚至也有懷孕中或是性行為時出現鼻塞的報告。醫師必須先找出原因才能進行治療。
如果從引發的原因來區分,鼻炎大致可分成兩大類:過敏性和非過敏性。
過敏性鼻炎
根據1994年台大小兒科謝貴雄教授調查,大台北地區的十萬名國小學童中,約33%患有過敏性鼻炎。但大部分人都像小昊一樣沒有好好治療;雖然它不會致命,但那種鼻子癢、塞住、流鼻水或無法呼吸的感覺,真是不舒服。
什麼是過敏?
過敏這兩個字其實已是日常生活用語了,但是,在醫學上,究竟什麼叫做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某一種物質有高度反應的狀態,這個物質叫做過敏原。它可以是被吸入、吃入或是注射進入人體的。
基本上,過敏是和遺傳有關的,有的人在接觸到某種過敏原後,身體就會出現一連串反應,而其中有些過敏的人,他們的反應就是鼻炎。
最近科學家找到一種和過敏有關的基因,不過,基本上過敏的人都和遺傳有關,只要醫師問一下家族史,多半可以發現家人中會有同樣過敏體質的人,如患有氣喘等。如果是看耳鼻喉科,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儀器直接進入鼻腔內探測,觀察內膜是否有變化。一般家醫科或內科醫師則可以進行一些測試,以了解是否屬於過敏問題。
症狀
過敏性鼻炎中,有的和季節有關,如對某種花粉過敏的人,很明顯在這種花開的時候就會發作;若是對家塵、塵蹣或是昆蟲過敏的話,則沒有季節之分,一年到頭都有症狀。
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症狀為眼睛、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說話有鼻音等,有些病人還會有喉頭、耳道癢,甚至頭暈、頭脹感等。病人往往因此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影響到工作或功課上的表現。
仔細看這種病人,往往可見他們下眼瞼處呈黑色、常以手掌往上搓鼻子,習慣以嘴巴呼吸等。鼻黏膜腫脹呈白色黏液或水樣,若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時,可能呈現黃或綠色膿液,並併有紅色血絲,部分患者在二十歲以後症狀會減輕。
過敏測試
過敏反應中首先會產生一種血清蛋白,稱為免疫球蛋白E(IgE),它會附著在細胞上並促使其分解,而在分解過程中,細胞會釋放出誘發性的化學物質,因而引起一連串炎症反應。
血中IgE值是可以測量的,通常醫師會根據此值的高低來判定過敏反應的強烈度,並依此建議病人該避免何種物質。另外一個測試方法是皮膚測驗,這個古老的方法,有人認為甚至比抽血更有效。
避免過敏原
治療上,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避免接觸過敏原。如果是室外的花粉、乾草等,限制出外時間,在花粉高時儘量不要出門,一旦外出,應採取保護措施,儘量減少暴露機會等,雖不一定完全有用,總可減輕程度。
若是過敏原來自室內的灰塵、塵蹣或是特定的物質時,家中不使用地毯、每週清洗床單、使用空氣清潔器、吸塵器等都有用;還有,台灣濕度高,使用除濕機也是很重要的。
若是這些措施都做了,但情況仍嚴重,那就要使用藥物了。
藥物治療
理論上,過敏藥物應該依個人過敏情況量身訂做,所以,不要跟著別人吃,要找醫師,由他評估你的狀況後再開始服用。
在過敏反應中,被分解的過敏細胞會分泌出一種具有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叫做組織胺,而抗組織胺正是可以和它結合,以中和其作用的東西。所以,症狀輕微者,使用抗組織胺或防止鼻塞的藥物就夠了,它主要作用是在使鼻腔內腫脹的血管收縮,讓鼻腔這個通道變寬。多半醫師會建議口服,但如果使用噴鼻劑,那麼最好不要使用超過四天,否則可能出現口乾、失眠、緊張、高血壓、頭痛、出汗等副作用,有心臟病、高血壓的病人不可使用。至於氣喘病人,若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時應可使用,否則也最好避免。
這些藥物在有的國家已屬OTC類 (Over The Counter),不須醫師處方,病人即可自行在超級市場的架子上購用。但在台灣尚未有此種藥品分類,通常你去診所看病,醫師開給你的感冒藥中多半有此成分。
另一種噴鼻劑則是含有類固醇成分,它可直接減少過敏細胞數目,因此減輕發炎現象,並進而改善鼻塞症狀。此藥因其作用只是局部性,較少見全身性的副作用,頂多只是噴的部位有針刺的感覺。
小心鼻塞變氣喘
很多人一直都有鼻塞的困擾,但他們似乎也習以為常,視之為平常。過敏性鼻炎如果不治療,會怎麼樣?曾有研究追蹤這種病人,結果在二十三年後,有10.5%的病人轉成氣喘。另一些研究也指出,同時有支氣管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人,如果設法治療鼻炎,那麼,氣喘也明顯獲得改善。可見,給予積極的治療是有必要的。
非過敏性鼻炎
如果不是過敏性鼻炎,那麼,就可能是鼻息肉、感染、刺激、肉瘤或只是冷空氣引發的。至於藥物引發的,如有的避免鼻塞的噴霧劑用久了,反而會出現鼻炎,還有一些心臟病用藥(β阻斷劑)或是口服避孕藥,都可能引發鼻炎。
至於有的人在改變姿勢或吃某種食物,或是看到強光、性興奮時,都會出現鼻塞,這可能是一種反射性的反應。還有的人則和荷爾蒙的改變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懷孕時出現的鼻炎,就是屬於這一類。
非過敏性鼻炎病人多半一年到頭都有症狀,但他們開始的年紀多半較大,沒有過敏反應,也沒有過敏或鼻炎的家族史。引起鼻炎的多是家中的灰塵或煙霧等刺激,症狀諸如常打噴嚏、常頭痛、常打鼾、嗅覺不靈,常流鼻涕以及鼻塞等,甚至在側臥時,下側的鼻孔就塞住了。
非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和過敏性鼻炎的藥物相同。
鼻息肉
鼻腔內為什麼會長出這個可能會阻礙呼吸氣道的東西,並不是很清楚,但可能是和經常發生的鼻炎有關,不管是過敏性或非過敏性。
息肉除了讓氣道不通之外,常也會減低一個人的嗅覺,甚至味覺,有的病人還會抱怨臉會痛,眼睛會癢等。約三成的氣喘病人長有鼻息肉,而根據經驗,這兩種人會對阿斯匹靈過敏的比率,要比一般人高,所以,過敏的人最好要避免包括阿斯匹靈在內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
如果息肉還小,局部使用的類固醇鼻噴藥物可讓症狀減輕,但若較大時,則必須開刀拿掉。近來普遍使用內視鏡,這是在門診就可進行的手術。不過,息肉多半會復發,而需要再次手術。
慢性鼻竇炎
鼻竇是位於臉部上方,兩個眼睛中間,額頭、鼻子和臉頰之後的骨頭內的空腔,主要作用在濕潤空氣。正常情況下,在鼻竇和鼻子間有很小的洞,讓空氣流通以保持鼻竇的健康。
但是,如果有阻礙流通的因素,如鼻腔內發炎、腫脹或結構上的異常,則鼻竇內壓力就會增加,甚至在其中積膿。這個問題在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身上最常見,其他如有鼻中膈彎曲或氣喘、遺傳性疾病囊性纖維化症(cystic fibrosis, CF)或有免疫缺損的人,空氣污染和潮濕的環境也是促發因子。
有這個病的人,常會覺得臉部上方,尤其是額頭部位、鼻子後方、兩眼之間或是臉頰那裡緊緊的,他們的鼻子常常是塞住的,早上鼻液倒流的現象特別明顯,而且,多半有和牙齒無關的口臭問題。雖說是一種發炎狀態,但多半沒有發燒,也不會有什麼分泌物。
有慢性鼻竇炎的人不只自己不要抽菸,也要避免吸到二手菸,最好不要在游泳池內潛水,因加氯的水對鼻子不好。若要長時間在戶外時,一定要注意是否有空氣污染物或過敏原。
治療
使用含有類固醇的鼻噴液有相當好的效果,若無效時可改口服藥,醫師也會開給抗生素,以減輕鼻竇內發炎的情形。若是都無效,則需進行手術,把鼻竇的開口開大些。若是因鼻中膈彎曲或是鼻息肉引起的慢性鼻竇炎時,手術治療後,鼻竇炎的情況很快改善。
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畢業,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碩士,曾任《聯合報》醫藥新聞記者、家庭與婦女版主編。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及台北護理學院兼任教師,並於英國Durham大學研讀醫學教育博士。 著有《肝病診療室》、《肺病診療室》(天下文化出版)。《三秒鐘健康人》、《小毛病自己看》、《現代育兒經》(聯經出版)。《台灣的良知──李鎮源教授》(與李明瑱合著,商周出版)。《壯志與堅持》(董氏基金會出版)。
2001/05/24
BGH030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59-4
222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