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為推動醫學人文教育,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本書,並致贈下列十一所醫學院系各200本。
台大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醫學院、國防醫學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長庚大學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中山醫學大學、成功大學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醫學系。
財團法人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合作出版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王國照
陽明醫學院院長 何橈通
成功大學副校長 宋瑞珍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張苙雲
台大醫學院院長 陳定信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院長 陳昱瑞 共同推薦
多一個意見,多一個機會
如果醫師沒有做詳盡的說明,病人就應該開始擔心,是不是醫師自己對整個情況也不是很瞭解?或是不想和病人討論?還是根本不想瞭解病人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就該積極尋求第二意見。
病人與家屬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不知該如何對醫療建議進行評估與回應。事情往往來得太突然、聽不懂醫學名詞、也不敢對醫師提出質疑……,面對醫療決定,病人常常不知所措。
哈佛醫學院著名醫師傑若˙古柏曼,在書中收錄了八個有血有淚的真實故事。我們親眼目睹,因為兒子被誤診幾乎喪命,作者夫妻倆心急如焚;罹患癌症的年輕人爭取加入臨床試驗,卻被迫將生命交給機率;因為醫療行政單位的迂腐作風,將嚴重疾病誤判為尋常氣喘,致使一個家庭陷入困境;罹患神秘疾病的年輕物理學家,擺盪在兩位專家的相反意見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讀完這本書,您將對醫學有更深的認識,更強的直覺,進而有能力為自己、家人及朋友選擇更合適的醫療方式。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導讀 聽聽另個醫師怎麼說 賴其萬
自序 我第一次當病人的經驗
第一章 我的大兒子
第二章 醫學之謎
第三章 一個普通的氣喘案例
第四章 「老一輩」的人
第五章 麥克斯外公
第六章 破解命運密碼
第七章 抽籤決定
第八章 先別急著治療——搞清楚狀況再說!
後記 第二意見
中英文專有名詞對照
每個醫師在行醫生涯中,都難免遇到疑難的問題。問題是:如果他們不尋求不同的意見,而招致判斷錯誤,病患是不是就活該倒楣?他們敢於提出質疑嗎?誤診害人,郤一再讓遺憾重演,怎麼辦?我們無從期待每個醫師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但我們期待他們至少在診療上能夠視病猶親、仔細、體貼、用心,不自以為是。
《第二意見》明晰地描寫醫師對科學疑問、對待病人應有的態度,以及其內心的掙扎及感受,是痛定思痛的經驗之談,讀來令人動容,是一本值得向您推薦的好書。
──王國照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對一直在醫學院及醫學中心擔任教學研究與臨床診療工作已超過三十年的我來說,看完此書後的立即感覺,可用「熱淚盈眶,會心微笑」八個字來形容。
本書作者為哈佛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的教授兼臨床主管醫師,妻子亦為醫師。作者以自己生病的經驗為序言,書中八章分別為八個真實病例,其中包括了作者大兒子嬰兒時期患急性腸套疊,及外公晚年患阿茲海默氏症的故事,在活生生的病例敘述中,洋溢人生真諦。過程中亦呈現了美國醫療制度之現況,醫學中心、家庭醫師、健康維護組織、保險公司等系統之間互動關係。病人之人權雖極受尊重,但有時亦會埋沒在上述複雜的互動潮流中,醫師與病人都應該理性的接受「尋求第二意見」之正當性與價值。
理想狀態是醫師與病人共同互信,合作無間的一起與病魔戰鬥,需要知識、常識與智慧的最極致結合,後者更常靠感性與直覺,方能發揮出最大力量。當得失心與恐懼侵入時,上述之結合將大打折扣,此時匆忙的決定可能會犯大錯,這正是本書的精華。
──何橈通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醫師診治病人時,有疾病診斷及疾病治療兩個過程。診斷的準確性及治療的成功率,要依靠醫師的專業知識、技術及先進的醫療設備,但是醫師的「愛心」及照顧病人的真誠,卻是最重要的原動力。
在這個專科、次專科分明的時代,醫師的知識及技術因專業而有所細分,而疾病的過程及藥物、手術的反應,有時變化莫測,醫師必需經常請教其他醫師的意見。有涵養、有愛心的醫師會以病人的福祉為考量,很謙虛的接受其他醫師同仁的建議。
本書作者及其夫人都是醫師,書中以他們的病患、自己及家人做為實例,從醫師的觀點來印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過程中,極需要其他專家或同仁的意見,其中也深入淺出的描述如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不祇醫「病」而且要醫「人」。這本書可以給我們國內的實習學生及醫師們做為很好的參考典範。
──宋瑞珍 成大副校長兼醫學院院長
很久以前,有一度,晚輩對長輩是不可以回嘴的。長輩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有一度,男人享有類似的特權。在男人面前,女人得低頭噤聲。晚輩不是沒有意見,女人不是沒有看法,而是,不語,成為長輩和男人壓抑下的反應。曾幾何時,在台灣,專家也為非專家設下了禁錮。專家面前,外行人不語。病人在醫藥人員面前,尤其如此。在病人是無知的、無助的這種童稚性假設之下,病人不可知道太多,更不可以有意見,醫藥專家提供什麼,就接受什麼。這就是好病人。
但是,不僅病人不這麼想,更有許多醫療專家憂心於種種缺乏反省能力的專業傲慢,對病人和醫療專業所帶來的傷害。本書作者古柏曼醫師,從他個人和行醫經歷,告訴所有的「醫藥專家」們,應如何地在病人面前謙卑。台灣現在可能還沒有古柏曼醫師的工作條件,但,工作條件絕對不是專業傲慢的藉口。這應該正是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和賴其萬教授,共同推薦翻譯本書的用心吧。
──張苙雲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醫學有不確定性的特色,醫者技高學博固然重要,醫生與病人充分溝通,齊手對抗疾病更是理想。資深腫瘤專家以自己的求醫經驗及八例與疾病奮鬥的真實故事,生動地描述病人或家屬在診療過程的焦慮、對生命不確定的無奈及理性的抉擇;醫生、病人及家屬微妙的互動;良醫能用心聆聽、細心觀察並關心病患及家屬的描述及感受。每個故事都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而且充滿哲理及知性。所有醫療人員及每位同胞都應仔細詳讀,培養尋求第二或第三意見的習慣,建立良好的現代醫病關係。
──陳昱瑞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院長
哈佛醫學院Dina and Raphael Recanati講座教授,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亦領導癌症及愛滋病之研究。同時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生物醫學類作家,文章並定期刊登於《紐約時報》、《新共和週刊》(The New Republic)、《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及多種科學期刊。
2002/01/25
BGH04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959-0
331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