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15位醫師抗病記
優惠價
$250

15位醫師抗病記

医者は自分の病気を治せるか

$250

書籍介紹

一般人總以為,當健康出了問題時,只要能看醫師,不管是什麼病,醫師都會有辦法的。可惜的是,期待有時只能換來失望。 有些病人進醫院看病之後,會變得越來越像個病人;有些病人會因醫師冷淡的言行而深感受傷。

同樣的,醫師自己成為病人時也是一樣的。

不論是多麼有名的醫師,不論這位醫師在自己的本行裡多麼權威,一旦生了病,也不過就是一名軟弱的病人而已。 「不要過分依賴醫師」、「自己的健康要靠自己維護」這類話,是患過病的醫師經常掛在嘴上的。究竟是怎樣的經驗使他們說出這種話呢?

前言

第一章

不要靠醫師,有病自己治!
醫師有時最好也生個病
不吃藥也能克服糖尿病!
最重要的是,睡眠。睡眠!
染上瘧疾,進醫院也沒用

第二章

人的支持,家庭的重要
見過太多死,得了癌症也不怕
「健康先生」意外罹患腦梗塞
動過腦袋手術後,對病人態度改變
妳千萬不能死在子宮頸癌手上哦!
醫師也會被誤診

第三章 

越是名醫,越是謙虛
正是因為活著,才會得癌
病人真是徹頭徹尾的弱者
人只靠醫療是活不下去的
牽引療法治好椎間盤突出
絕不重新掉進酒精的陷阱
一個人把所有的病都生完了

後記

醫療事故不斷發生。用錯藥、誤診、弄錯病人……。 同樣可怕的是,政府卻沒有完整的對策來防止這些事故發生。 根據文部省於二○○○年九月,以國公私立大學為對象所發表的調查指出,在給病人用藥時,曾經「差點弄錯病人」的護士,約占六八%,而真正弄錯過病人的護士,竟占一六%。另一方面,資深醫師在接受調查時表示,自己必定親自檢核實習醫師所發出的處方及指示的,只占二七%。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一項令人不寒而慄的調查。

反過來,當醫療人員自己變成病人的時候,會怎麼樣呢?醫師也是人,當然也是會生病的。醫師接受治療的時候,是否能倖免醫療事故?是否會被特別禮遇?而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立場轉了一百八十度後,究竟會有什麼想法與感覺? 出於上述這些單純的疑問,我決定以行動求證。

從一九九六年至二○○○年的六月,這段期間,我連續每月訪問一名有過患病經驗的醫師(總共有五十三位,本書寫的是其中的十五位)。我的構想之一,是希望經由訪問,挖掘出一些「當醫師的反而不注重健康」之類的題材,向讀者介紹。如果我真的能完成這類報導,也等於是替醫師們剝掉了「醫師」這層既光彩又堅實的外衣。而對病人來說,原本感覺高高在上的醫師,或許能因此而拉近些距離吧。

訪問過這些曾為病人的醫師之後,我得到一個深刻印象:要成為病人心目中的好醫師,「曾經生過病」是必要的條件之一。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讓我感到很意外。這些曾為病人的醫師在訪談裡,總是不時傳遞出這樣的訊息:「病人過分依賴醫師是很不好的。」 本書並不是請醫師來談他們的專業研究或工作內容。在這本書裡,我所收集的是醫師在失去健康時所表現出的真面目,以及醫師站在病人角度所吐露的真心話。

不過,醫師們可不會那麼輕易就把心底話講出來的。或許是因為醫師的地位、名譽或自尊心作祟吧,有些醫師要等我結束訪談,關上錄音機之後,才會突然冒出一兩句真心話;另外也有些醫師,若不是因為我跟他們的家人談過,否則還真難想像他們成為患者之後的模樣。甚至還有些醫師堅持:「公開我生病的事,會對服務單位的人事造成影響」,而拒絕接受採訪。

為什麼對病人來說,「曾經生過病」是成為「好醫師」的要件?為什麼「病人過分依賴醫師很不好」?我想讀者或許能從這本匯集醫師心聲的作品裡找到答案。而另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若能重新思考有關健康的問題及對應疾病的方法,我將深感至幸。

成島香里 作者
山梨縣人。自由撰稿人。 上智大學文學部社會福祉學科畢業後,進入山梨日日新聞社任職,前後共五年。其間擔任家庭部記者,並登記為甲府市政記者俱樂部會員。之後,進入保健同人社擔任編輯,負責編輯下列刊物:以生活規劃為主題的中老年雜誌、提供高齡者保健情報的報紙、以健保加入者為對象的健保新聞等。目前正針對醫療、福祉和介護等題材進行訪問、撰稿。
章蓓蕾 譯者
又名立場寬子,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一九八一年起定居日本。現從事翻譯與寫作。譯作有《精子戰爭》、《基因治療》、《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退休革命》、《家庭裡的孤獨》、《手塚治虫的昆蟲世界》、《動物戀愛學》、《口紅》、《命》、《魂》、《家族電影》、《家夢已遠》、《女學生之友》、《水邊的搖籃》等二十餘部。

2002/06/20

BGH04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013-9

241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