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轉敗為勝
優惠價
$300

轉敗為勝

Turnarounds
書籍介紹

火鳳凰式的企業轉型

本書收集最新有關變革管理的文章,其中包括許多最膾炙人口的企業轉敗為勝的例子,讀者從這些歷歷如繪的第一人稱口述故事,以及專家的剖析當中,可擷取許多寶貴的經驗,應用於自己的企業當中。

《從A到A+》一書的作者柯林斯在書中引介了一種叫「催化機制」的管理工具,它簡單、卻能有效幫助企業化目標為成果。催化機制的發動是藉著權力分散至組織各個成員,特別是給那些對傳統權威最反感的人,產生像發電機一樣的強大動能,將目標轉為具體成效。哈默爾則以IBM為例,說明在網際網路興盛、主機電腦式微的趨勢下,IBM原先在電腦的領域中節節敗退,最後卻因一小群的人積極改革而轉型成功。

1.破解變革密碼 比爾、諾瑞亞
2.化目標為成效:催化機制的威力 柯林斯
3.改變改革方式 怕斯卡、齊歐察
4.成長競賽:PE儀器公司蘇密訪談實錄 辛波
5.挽救團隊 帕索斯
6.省錢救命 梅利昂尼斯
7.哈雷機車領導模式急轉彎 提爾林克
8.喚醒IBM:一幫叛逆份子帶動藍色巨人轉型 哈默爾

專訪 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 浴火重生的企業再造

三十年前,巨大集團在台中縣大甲鎮創業,最初以代工方式製造自行車。今天,巨大的自創品牌「捷安特」,已成為國際聞名的頂級自行車品牌。這中間的轉折,是1986年,巨大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也就是,他的最大訂單來源客戶(約佔總訂單75%),以台灣生產成本過高為由,捨巨大,而前往大陸自行設廠。這個危機,也是轉機,讓巨大走向自創品牌之路。這條路走得艱辛,卻開啟了巨大另一片天。天下文化編輯室特別專訪巨大集團劉金標董事長,談他如何帶領企業走這條變革之路。這個本土版的「轉敗為勝」最佳案例,呼應了本書中許多大師的觀點。

Q1. 在本書中提到企業在改造時有所謂的「E理論」與「O理論」。「E理論」是以業績成果(包括追求股東最大的利潤)為目標而推動的變革,「O理論」則是以改造企業文化、建立組織能力為目標而推動的變革。本書作者主張,必需兩者並行,才能相得益彰,達到企業變革的成效。巨大機械在您苦心經營下成果斐然,您如何兼顧業績目標和打造企業文化兩個目標?

A1.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在企業進行改革的過程當中「E理論」和「O理論」都非常重要,必須並行才能獲致成果。「E理論」講求的是業績和利潤。事實上要達到業績和利潤目標方法很多。例如訂定業績目標、降低原物料成本、精簡人事等。但「O理論」所強調的企業文化變革則是較長期的目標。它所說的是建立一種企業無形的利潤,包括品牌的建立、顧客的信任,企業形象的打造等。這種企業文化的改革,不是小的改善而已,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以巨大機械為例,當我們在領導變革時,一定會先擬定策略和程序,第一步先經過宣導,說明改革的內容及其重要性。第二步經過與員工溝通,並交換意見,取得大家的共識。最後,召開啟動儀式。將原本企業不良的習慣,透過實務的操作慢慢地調整。 「E理論」事實上較容易執行、目標也較容易訂定。「O理論」反而較難訂定明確的目標。但是,一般企業多忽略「O理論」。其實這二者缺一不可,「O理論」成功了,「E理論」所要的經濟成效也就水到渠成。而且,這兩種理論也並不衝突,「E理論」是目標,「O理論」是方法。

Q2. 財經暢銷書《從A到A+》作者柯林斯提出在企業中建立「催化機制」(第二章),以轉化目標為成效。作者舉3M公司為例。3M在1956建立了一個催化機制,鼓勵研發人員每天抽出15%的時間,投入自行選擇的研究領域。這種作法突破了傳統的官僚作風:主管並未指明員工應從事何種產品的研究,僅告訴他們可以花多少時間。這個放鬆對員工管制的舉措,讓3M不斷研發出許多獲利豐厚的產品,包括舉世聞名的發明「便利貼」。您在領導巨大變革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類似「催化機制」的建立?

A2. 我對3M這家企業非常的景仰。3M的產品橫跨許多產業,產品眾多,並將許多創新的觀念成功地商品化。而且因為價格平民化,使用率很高,對人類的貢獻很大。書中提到的「催化機制」是它成功的關鍵和啟發創新的機制。 巨大機械的「催化機制」則是塑造一種創新的企業文化。我們任由員工自由地從事研發工作。

我們瞭解到,研發結果有的是鑽石,有的是垃圾,我們要在兩者都參雜的情況下,選出鑽石,加以商品化。但是在產品推出之前,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是成功的商品。因此,我們投入許多的努力,為的就是製造一項成功的商品。以自行車產業為例,我們不斷積極開發且推出新產品,多參加比賽。並且從中學習產品流行的走向,得到市場資訊,不怕失敗,不怕犯錯,在投入這麼多努力後,只要有二、三項全壘打就成功了。

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大家都知道研發的結果本來就不可能都成功,就變得勇於嘗試,不怕失敗,自然就會鼓勵新產品的問世。

Q3. 企業變革方案不成功,往往是因為所有的改革重擔都落在少數人身上。唯有當公司上下所有人都能夠、且渴望應付所有挑戰時,這個組織才算具備改革的活力,這項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本書(第三章)提到一些如何維持公司上下改革活力的方法,巨大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A3. 「變革」與「改善」不同。改善不需要投入這麼多人力和資源。但變革是全公司上上下下都需要參與。前面也說了「E理論」和「O理論」缺一不可。

當初巨大決定到國外自創「捷安特」品牌時,我的心情是不成功變成仁。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變革,我的做法是,讓全公司上下都知道這個決定,而且一定要快速且成功,否則努力的半天,失去時效,全部枉然。因此,我在策略規劃好後,先向全體員工發表,收集正反意見,並進行溝通。有不同的意見在所難免,但盡量得到最大的共識。計劃必須要分工,哪些人做哪些事、要有完成的期限,並且經過大家的同意。接著召開啟動儀式。從那一刻起,就像火箭點火正式展開,按計劃進行、查核及驗收成果,巨大整個企業文化要翻轉過來,以前是製造業的心態,現在加強行銷,變成以服務為導向的經營方式。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企業必須可塑性強,並且原本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遇到要變革的關鍵時刻,才能順利轉型。如果平時沒有建立學習型文化,像國營企業的改革,就窒礙難行。人是環境的動物,在一個骯髒的環境中,大家就隨意吐痰;如果環境很乾淨,就沒有人敢吐痰。 另外,改革要成功,分工的項目以及改革目標要越明確越好。

Q4.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可否談談您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知人善任,讓每個人發揮最大的潛力?

A4.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這句話完全正確。但是,人的能力也是公司進步的上限。因此,如何培育人才是很重要的事,人員的能力成長,公司才能成長。我們很重視人才的招募與培育。在招募人才時,我首先考慮的是,這個人是否有潛力,是否宏觀,品德好不好,理念是否與公司符合。接下來才考慮專業夠不夠。因為只要格局夠大,學習意願高,專業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得到的。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實際任務的磨練,人的潛能才能發揮出來。在公司面臨轉型的時期,處處都是沒遇過的挑戰,同仁不可能事先體會到應怎麼做,一定要有明確的任務分派到身上,同時給予權和責。身為企業的領導者,要給員工犯小錯誤的機會,不要在事前就告訴他一堆大道理。就像告訴小孩一百次滾燙的水壺不可以摸,他可能聽不懂,但是他自己被燙了一次,他就完全瞭解什麼叫做燙了。 人力的提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選擇了人才後,加以琢磨,給他犯錯的機會,並視之為學習成本,員工才會成長,公司也才會成長。

Q5. 在變革的過程中您如何對員工傳達變革的訊息,或製造危機感?又,身為一位領導者,您如何讓員工覺得您的決策是對的?

A5. 經營團對應該在平時就參與經營,多接觸各種事務,了解經營的過程,從經營的變化中了解競爭的激烈,才會瞭解成長的重要。談到危機感,企業領導人一定要有危機感,否則員工不會有危機感。而危機感是平時就要有的。有了危機感,才能預見未來的事。 至於如何讓員工知道自己的決策是對的呢?這必須有大公無私的胸襟。人無欲則剛。領導者必須將公司未來的成敗,客觀地分析給員工聽,並說明,如果不改革,就會發生什麼結果。

Q6. 在變革的過程當中,企業策略的擬定是最重要、卻最難的部分。它就像一面開飛機,一面換故障的零件一樣的困難。本書(第四章)中舉EG&G這家公司,在新任領導者一上任後,先將31個事業單位合併為四個策略性事業單位,整合銷售團隊,把生產設備移到遠東地區,發展全公司的材料採購方案,同時提高成長與獲利的目標。結果,不到三年,該公司成為高科技界的寵兒,股價漲了三倍之多。巨大的許多策略最後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可否談談這些策略擬定的過程?

A6. 巨大從1972年在台中大甲創業,最初以代工的方式製造自行車,1981年創設「捷安特公司」,開始在國內推廣自有品牌自行車。1986年起陸續在歐洲、美國、日本、澳洲及加拿大等地設立自有品牌行銷公司,採取代工與自有品牌並行的策略,積極拓展在世界各地的自行車業務。1990年,採行兩岸分工策略,把大陸納入國際化的一環。

一路走來,有兩件事我想特別提出和國內產業分享的。第一件事是「品牌定位」的問題。我們決定將自創的品牌推到國際市場,最初是因為佔巨大最大的訂單來源(約佔總訂單75%)的客戶,以台灣生產成本過高為由,到大陸另結新歡。巨大因而決定將品牌打進國際市場。這個過程十分艱辛,但我的目標不是「追求第一」,而是「成為唯一」。目前我們集團十九個子公司都有盈餘。另一件事是全球產銷佈局。五年前我們將生產移到大陸去。當時,同仁非常緊張,生怕失去工作。但製造移出去之後,台灣做創新、附加價值高的東西,經過五年,現在已運轉得非常順利。台灣廠創造的利潤,比五年前整個集團還多。

Q7. 本書(第六章)中提到,運用克普蘭(Robert Kaplan)等所創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來衡量企業改革過程當中四個面向的成果。這四個面向包括:財務健全、顧客滿意、內部營運、員工滿意度。如此,才不會在改革過程中,為達經濟效果,而犧牲了其他面向。巨大是用什麼標準來評估改革的成效呢?

A7. 在書中提到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評估面向中,我們還是稍有先後順序的。其中的「顧客滿意」和「財務健全」,我們視為第一優先。因為如果顧客不滿意,企業也經營不下去。財務健全也非常重要,事實上,財務是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的,財務的失敗是連一次都不允許發生的。「內部營運」、「員工滿意度」則可透過努力慢慢改善。

Q8. 「信任」是管理最大的基石。在轉型的過程當中,您一方面要掌握全程的進展,一方面又要信任地授權,您是如何做到的?

A8. 「信任」不能變成「放任」。信任不是都不管,而必須和「關心」結合在一起。因此,領導者要進一步瞭解事情的進展,有了「瞭解」這個大前提,信任才可落實。我覺得在處理授權的問題時,「看」比「聽」重要,不該說話時,不要發表,而是關心員工,聽員工意見。但是該講話時,也不能不講話。總之,領導者一定要自我掌控,不要讓自己的過度關心變成妨礙授權的阻力。

Q9. 可否以您自身經歷,給年輕的經理人一些鼓勵,在帶領團隊改造的過程當中,如何克服種種挫折,而達預期的成果?

A9. 年輕的領導者常發生下面這種情況。領導者原本將一項改革計畫交給某位同仁來帶領,但看到同仁表現不好,因為不放心,就自己來做。最後,真的做出了成果。但這是不對的。改革正是成長的契機,不論對公司或個人都是如此。帶領改革的領導人要瞭解,這是一項神聖的任務,是每個人成長的機會。多聽聽同仁的難處,共同找出突破口,找出成長的契機。但在做策略規劃時,要事先評估目標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可達成。如果事先評估過是可達成的,就沒有人有藉口中途離去。我最想告訴年輕領導人的是,在帶領變革的路上,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一定要多一些耐心,不隨便責怪別人,將改革當成自己和公司長的契機。

2003/08/01

BHB27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159-3

212

400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