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余秋雨寫《借我一生》,首創「記憶文學」,全書共分五卷二十五章,全文約33萬字,厚達656頁,娓娓道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包含父親遭難、文革時期與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親自走訪世界古文明遺跡等經歷。
精華本共分11章,約10萬字,內容鎖定在余秋雨先生從小到大的生長史與余氏家人的描寫,余秋雨自言:「更喜歡的是這個精華本。」讀者也將容易體會到余秋雨家人間濃厚的親情。因為這股親情,使他能堅強的走過文革,以及有勇氣面對後來排山倒海而來大批判浪潮。
這也是出精華本的理由。
第一章 長輩的山
第二章 舊屋與旗袍
第三章 祭侄帖
第四章 黑邊眼鏡
第五章 叔叔走了
第六章 祖母的冬天限定了
第七章 吳石嶺
第八章 廢墟
第九章 墓地和法院
第十章 那一疊紙條
第十一章 借住何處
後記
本書出版後銷量很大,各地報紙又多有連載,再一次感謝海內外讀者對我的關愛。
有的朋友問我:原書較厚,考慮到比較年輕或比較繁忙的讀者,能不能出一個精華本?這個建議很好,因此有了眼前這個本子。
全本和精華本,各有利弊。對我自己來說,更喜歡的是這個精華本。我想,一個人不怕牽動很多人早就說慣或聽慣了的虛假話語模式而充分地吐露親身感受,是一種冒險,一種挑戰;又終於把這種感受收納爲家門內的親情之嘆,則是一種放下,一種回歸。
——這是出精華本的另一個理由。
余秋雨 乙酉初夏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5/07/29
BLC03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521-1
258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