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看似單純的失蹤案,竟牽引出複雜的人性糾葛
為了最親愛的人,你願意做出多大的犧牲?
一通從英國打來的長途電話,
打斷了在紐約高級公寓舉辦的熱鬧午餐聚會。
媽媽焦急的說,妹妹泰絲失蹤了。
貝翠斯急忙跳上第一班飛機趕回倫敦,
我要飛回去找妳了,我是你姊姊,一定會找到妳的,
妳就要當媽媽了,只要妳平安無事,要我做什麼都可以……
貝翠斯住進藝術家妹妹破舊的地下室住處,
尋訪妹妹失蹤原因的蛛絲馬跡,
但愈是瞭解妹妹失蹤前的處境,
愈是心疼的發現,
自己對妹妹的生活艱難竟一無所知。
為什麼我這麼粗心,為什麼你早產了都沒告訴我?
貝翠斯沒找回活潑愛笑的妹妹,
只心碎的等到從海德公園廢棄廁所運出的屍袋。
當所有人──包括警方、貝翠斯的未婚夫,甚至她們的母親,
都接受泰絲是自殺時,唯有貝翠斯堅信,妹妹的死因絕不單純。
我們曾目睹弟弟跟絕症的絕望搏鬥,最清楚生命的可貴,
我知道妳不可能放棄生命的!
貝翠斯孤獨的踏上尋兇之路,
一層層揭開自殺迷團下令人不忍的事實,
也一步步把自己帶入殺身的危機。
親愛的妹妹,我不能就這樣放下妳
林文珠 天下文化副主編
從來沒有一本書像《親愛的妹妹》那樣,讓我在看完後,馬上又翻到第一頁,迫不及待,含淚,重看一次。
有些書,看完後我會想喘一口氣,呼,原來是這樣,或失望或動容,但讀完就結束了。但《親愛的妹妹》給我的閱讀經驗卻完全不同。
《親愛的妹妹》是自責的姊姊寫給身故妹妹的長信,我跟隨姊姊深情的文字,跟她一起探訪妹妹生命最後時光的足跡,逐步找出殺死妹妹的真兇,就在動容她們的姊妹情深,以為一切就要柳暗花明,姊姊的辛苦就要有代價,我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之時,情節忽然峰迴路轉。
我的心像受到重重的一擊,完全驚慌失措,為什麼會這樣?
這種坐雲霄飛車般的閱讀體驗,讓我毫無防備。從一開始緩慢的細節描述,看到妹妹的天真,到後來姊姊的蛻變,原以為這是一本文字優美,著重情感描述的小說,隨著精彩的推理,鋪陳劇情。但不只是這樣,作者用文字構成真實,但又在真實中創造虛無,而我只能隨之牽引,一再細讀,不能自己。
腎上腺素會急速飆升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棒透了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娛樂效果十足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讓人深信不移的驚悚小說
──《衛報》(Guardian)
寫得太妙了
──《你雜誌》(You Magazine)
讚
──《廣播時報》(Radio Times)
太出色了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驚險刺激
──《浮華世界》(Vanity Fair)
既懸疑又優雅
──「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你都會被劇情緊緊抓住
──《太陽報》(The Sun)
讓人著迷的驚悚小說,設計精巧,讀來驚訝連連
──暢銷驚悚小說家康德黎(Louise Candlish)
真正不可思議,超受矚目的《親愛的妹妹》,巧妙的把犯罪小說跟文學相連結。
──當代偵探小說巨匠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
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在倫敦嘗試過各式各樣的工作,包括替《文學評論》雜誌寫過文案和書評。
曾經贏得卡爾頓(Carlton)電視台的新手作家比賽優勝、被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相中,參與他們的新手作家課程,並受邀加入皇家劇院的作家協會。
當過電視、電影的編劇,寫過原創電影劇本,這些經歷讓她的小說讀起來,有身歷其境的現場感。
她目前是全職作家,和丈夫、兩個兒子以及一隻貓住在倫敦。一推出就大受歡迎的《親愛的妹妹》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是個喜新厭舊的好奇寶寶,因此生活多采多姿。曾經夢想當動物行為學家,陰錯陽差進了森林系,愛上林木生理生態,讀到碩士卻忘不了對語文的熱情,於是畢業後轉行當翻譯。
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喜歡隨著譯書拓展視野,很愛翻譯時動腦斟酌的感覺,也愛偶爾譯譯文字遊戲,可惜這種東西和年糕一樣需要不少時間消化,不能天天過年。譯有《親愛的妹妹》、《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嗎?》(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美傷》、《活了十五次的奧古斯都》、《三腳征服者》、《土壤的救贖》、《中年的意義》、《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等書。
2011/10/31
BLHS0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8400
382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