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文 / 張誠恩,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
我選擇撰寫的範圍是《張忠謀自傳》的上冊,理由是上冊內容集中於張忠謀先生前半生的求學經歷,身為一名高中生,我對此深有共鳴與啟發。以下我會先簡述張忠謀先生的求學經歷,而後聚焦探討張忠謀先生對於當今產業、教育現況,以及莘莘學子們的建議。
一、書籍簡介
(一)時代背景
上冊的時代背景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國共內戰的動盪局勢,一直到1960年代。張忠謀先生說他是在大時代中出生,我對此的解讀是——「大時代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張先生的祖父這一代,象徵著中國受列強欺侮下,努力想革新進步的一代;父親則是受西洋式大學教育的第一代。祖父、父親到張先生,每一代人都是一種典型,我們承襲先人的餘蔭,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正想藉此次閱讀心得的撰寫追本溯源。
(二)求學經歷
張忠謀先生一開始先在香港讀書,後來因為戰爭而去往重慶讀南開中學,後來去讀滬江大學銀行系,但只待了兩個多月就又因戰爭而再度逃難到香港。後來因為張忠謀先生的父親認為必須讀理工,畢業後才能謀生再加上香港那時只有一個香港大學,非但理工不強,而且整個學校也不太被看好,張忠謀先生的父母希望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決定送他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就讀。
然而,在哈佛讀了一年後,張先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涯與實際的謀生方式,認為應轉向更適合工程技術發展的學校。因此,在大一第二學期,他申請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後來他曾報考博士班卻未能一次上榜。於是他決定先去找工作。他進入德州儀器工作後,公司提供資助讓他得以重返校園深造,最終順利取得史丹佛大學電機系的博士學位。
博士入學考試落榜的這段挫折,曾讓張忠謀先生情緒低落,但多年後他把博士落榜視為一生的最大幸運。因為若讀完博士後,最可能就是去業界工作,或者做教授;而張忠謀先生不諱言自己對工程研究的興趣平平,這條路頂多餬口不會走得太遠;而且那時半導體界根本不僱用機械博士,可能無法進入改變他命運的半導體產業。
二、長者建議
通讀全書,我將張忠謀先生的建議概分為四大項,下文我將以此四項指標,結合現行課綱與聯合國的21世紀人類發展指標,來審視我們所經歷的教育情境,探討如何將張先生的建議,具體落實於我們的成長歷程。
圖1:張忠謀建議與現行課綱和21世紀人類發展指標
面向 | 張忠謀建議 | 現行課綱 | 21世紀人類發展指標 |
創新思維 | 鼓勵「跳脫常規」、質疑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重視「核心素養」中的系統思考、問題解決、科技應用 | 教育指標中強調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 |
終身學習 | 要求不論年齡、階段皆持續學習與更新知識 | 鼓勵學生建立「自我學習能力」,課程設計更具彈性 | 不平等調整HDI(IHDI)關注教育年數與持續學習機會 |
學校教育 | 應成為引導思考與啟發興趣的地方,而非僅傳授知識 | 強調素養導向教育,淡化考試導向 | 教育是三大支柱之一,重視「受教機會」與「教育品質」 |
廣泛興趣 | 鼓勵學生培養除專業以外的興趣,增進理解力與人生廣度 | 提倡「探索性學習」、「跨領域學習」,多元選修與彈性課程 | 多面向貧窮指數(MPI)中也包含文化與生活品質指標 |
由此表可以明顯看出,張忠謀先生的建議,與政府、時代的浪潮若合符節,正相呼應。以下,我分別探討這些面向對於我--一名高中生的啟發:
(一)創新思維:
「因為創新對科技公司而言是存亡的關鍵,對傳統公司而言,創新也許只是一個值得保有的競爭優勢,但是對科技公司來說,它卻是一個必須有的競爭條件;若是沒有創新,科技公司將很快被淘汰以及創新非但是要嘗試新東西,而且還要確切執行」(p.223)
去年我與同學們參加了天下文化科普啟航發表會。我們這一組選擇把書中內容實際運用在街頭訪談中並做成影片來呈現,因為這樣可以讓發表比較有趣,而且訪談題目也符合現在年輕人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感情和吃飯付錢的分配問題,此外再決定要以什麼方式來呈現書中內容時,我與組員們討論後,覺得內容呈現要讓別人覺得有趣,因為如果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呈現比如街頭訪談並做成影片會不會讓台下的人覺得內容是有趣的,另外當天的發表中也有組別是以新聞節目的方式呈現或把心得寫成一首歌,這樣的方式與我們以往主要以文字呈現的方式不太一樣,正如書中所說,創新是一個必須有的競爭條件。
(二)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除了活到老,學到老之外,更需要是一個有目標,有紀律,也有計畫的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目標,依時間的長短可概分為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p.249)
身為高中生我覺得要給自己一個長期和短期目標。在公民探究課程中,我們主題是與法律相關的議題。在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一份表單,向同學蒐集他們對特定法律議題的看法與態度。透過這份表單,我們能夠蒐集多元的觀點,並分析同儕對法律議題的理解。此外,我們也進行訪談,這讓我可以了解不同人對法律問題的想法與立場,最後我們的目標是根據填表單和訪談的結果整理出同學對於法律議題的看法以及建議。此外這個過程也讓我學會了如何規劃每週的進度與表單內容、設計有邏輯性的題目,以及如何擬定訪談大綱,從而確保訪談可以聚焦且有效進行。
這些經驗不僅加深我對法律議題的理解,也讓我學會了規劃一個目標並執行。
(三)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階段應該著重的目標是:培養多方面的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養成正確的思考方式及客觀的態度」(p.248)
在學校我透過公民探究課程學到了對於法律議題的了解,在充實增廣則透過老師講解了解到國際時事和背後的原因,此外透過專題也讓我學到學科以外的知識比如心理學和如何發想一個主題並探討最後做成海報並發表,另外還有輔導課讓我們探索未來自己有興趣的大學科系。
(四)廣泛興趣:
「將未來四年的大學時光,用來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同時培養邏輯思維及多方面的興趣,文學也好,藝術也好,哲學也好,技術也好,科學也好,要兼具多方面的興趣而不要太專注」(p.246)
我平時會看有關法律的電影來讓自己了解法律的知識比如:八尺門的辯護人此外,我也會到圖書館借閱各類書籍閱讀,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與思維能力。
以上是經過比較整理後的結果,以下,我將根據此表格,認真思索,有哪些態度、能力,是我可以應用於我個人的成長。
三、讀後省思
我認為自己在終身學習與創新思維方面仍有不足。讀書時雖然設立了目標,但缺乏具體計畫,導致成績不理想。再來是創新思維張忠謀先生在創立台積電時,選擇走一條與主流不同的路不自己設計晶片,而是專注於製造,開創「晶圓代工」的新模式。這種敢於打破傳統、重新定義產業價值的思維,讓我意識到,創新其實不一定是發明全新的技術,而是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並解決問題。在課業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追求標準答案,但張忠謀先生的經歷提醒我真正的創新是來自對既有框架的挑戰,如果我們願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其他方法?,就可能會發現其實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身為學生我可以學到張忠謀先生的創新精神勇於思考、敢於質疑、願意嘗試此外我也希望自己未來的學習能把創新思維真正落實在行動中。
附錄一
以下,我將說明我讀完後打算施行的具體行動:
我會訂定長短期目標,例如:短期內每週花1到2小時閱讀與興趣相關的內容(如法律影片),第二個是可以寫學習筆記讓自己培養反思與統整所學到的內容的能力。第三個是主動尋找並參與學習資源例如可以去參加校外營隊講座或著是大學科系辦的營隊,下面是創新思維改善行動檢核表,作為我這次閱讀心得的最終成果。
面向 | 行動項目 | 已執行?(√/×) |
觀念建立 | 我了解創新不只是天馬行空,更包括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能力。 | √ |
我主動關注創新實例,如:跨領域設計。 | × | |
我相信失敗是創新的一部分,願意嘗試新方法,即使不一定成功。 | √ | |
實際行動 | 我每週會挑一個問題(生活或課業)試著想3種不同解法。 | √ |
我曾經重新設計作業呈現方式(例如改成海報)。 | √ | |
我有參加過需要創意發想的活動或課程(例如:探究課程、專題研究)。 | √ | |
我透過參與探究課程與創意活動,培養跨領域思維。 | √ | |
反思調整 | 我會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只是「照抄照做」,而非自己思考過。 | √ |
我有紀錄自己的創新發想過程(例如:學習筆記或學習歷程檔案)。 | √ | |
我能從別人的作品中反思:「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並加以模仿再創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