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文 / 趙柏瑞,台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
我因為看見黃仁勳在放手一搏AI產業時,那般旁若無人、固執己見、眾人唱衰我偏偏All In的氣魄,我們能看到今日的黃仁勳就表示他當初執著於AI的決心是成功的,且在早期投入晶片製作卻與市場的製作方式截然不同時,也是同等的險境,因此可以理解不管經過多少次類似的挑戰,黃仁勳都會走上自己所堅持的道路,因此定題為「深植於血脈中的執著」。
本文所稱「底層邏輯」,指的是一個人面對世界時最根本的行動驅動原理──它可能不是顯性的價值宣言,而是藏在反應、習慣與選擇中的深層信念。正是這些信念,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在關鍵時刻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黃仁勳傳》的作者是史蒂芬・維特,一位專職作家。本書描繪了黃仁勳從一名曾被霸凌的書呆子,成長為今日矽谷巨擘的歷程。他創辦的輝達(NVIDIA),如今已是AI產業的領頭羊。
黃仁勳出生於台灣,年幼時便被送往國外生活。語言不通、身形瘦小,使他飽受霸凌。然而,他並未因此沉淪,反而展現出過人的適應力與抗壓性。
當再次被欺負時,他選擇反擊;被嘲笑時,他一笑置之。這樣的態度讓惡霸們逐漸喪失欺負他的勇氣。求學期間,他遇到許多貴人,例如宿舍學長讓他養成做伏地挺身的習慣至今,妻子的支持也讓他無後顧之憂,使他能順利完成學業。
畢業後,黃仁勳進入AMD工作,後來轉往巨積公司,並在那裡結識兩位工程師,最終共同創立輝達。創業初期困難重重,人力與資金緊張,但他堅定前行。3D圖形處理器「SunGX」問世後,一炮而紅。
輝達初期產品廣受好評,擊敗英特爾並併購3dfx,奠定其科技業地位。然而,隨著轉型方向的改變,公司一度陷入低潮,晶片品質遭質疑,導致抱怨聲不斷,首次出現虧損。
但黃仁勳始終堅持理念,從質疑中尋找突破。他果斷帶領輝達投入AI產業,不僅逆轉評價,更使公司成為全球科技巨頭之一。
我這樣看:「根植血液的好勝心,是執著的表現」
人們常說成功者眼光獨到、自信十足、運氣爆棚,但這些只是結果。我認為,黃仁勳成功的底層邏輯只有一個:他無法忍受失敗。
從小被欺負,因此他學會了反擊;進入競爭激烈的科技業,他總是挑戰比自己更強的對手。不是因為他篤定會贏,而是不能接受「不戰而敗」。
我的提問:「為何每人都有執著,卻無法總是成功萌芽」?
成功與否的分水嶺,在於「意志力」。
真正的強者不是從不跌倒,而是每次都能重新站起來。許多人會說:「我只是普通人」,這其實是合理化的逃避。他們高舉名為「軟弱」的正義之劍,不願改變自己,並與同樣軟弱的人為伍,藉群體的力量驅逐心中的不安。
因此,當我們對自己過度寬容、對他人卻嚴苛,就會原地踏步。
而黃仁勳選擇的是正視失敗,不逃避責任。他不僅要求員工,自己更是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每週僅休息一天,以身作則,無可推託。
但我自身並非如此,不管事在於人際應對,亦或是考試成績上,我總是習慣性的推卸責任,「考試會考差不是我的問題,是教育體制的問體。」、「那些人討厭我並不是我造成的,是社會的問題,是社會讓我變成這樣的。」等等。
我習慣將問題推卸給別人,把代辦事項交給明天的自己,但往往只會有更多的明天,我想大部分人亦是如此,遇事拖字訣,遭罵則怪罪他人,且往往與他人組成同溫層,沒有他人則活不下去,在團體中大放厥詞,但落單時則唯唯諾諾。在團體中大聲說出我們共同承擔風險,但事件真實發生時則矢口否認,並且高舉「一人做是一人當」當的免死金牌,人類的本性為群體動物,藉由群體壯大自己,但若無他人相伴,則變為無用的人物,我是如此,大部分人亦是如此。
省思:我能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
● 我跟他有哪裡不一樣?
● 我可以做到些甚麼?
為了幫助我釐清這個問題,我嘗試與AI討論,並將黃仁勳的人格特質,加以具現為以下五種。以「人格特質」作為歸類的目的是,可以幫助我更具體的理解與實踐。
類型 | 描述 | 黃仁勳 | 常人 |
奮鬥型 | 持續挑戰難關、不輕易妥協 | 被霸凌時選擇反擊;創業時主動出擊市場 | 退讓、合理化放棄 |
堅韌型 | 面對失敗後立即修正並重新開始 | 晶片品質受質疑後堅持轉型AI | 持續抱怨、不願承擔錯誤 |
自律型 | 以身作則、高度自我要求 | 每日工作超過12小時 | 工作時間與績效切割處理 |
信念型 | 認為領導是責任而非地位 | 員工出錯,責任由上級承擔 | 領導層常推責給基層 |
創新型 | 勇於捨舊圖新、不懼未知 | 投入AI不可知域、重新定位 | 固執己見、排斥改變 |
我認為黃仁勳主要偏向戰鬥型,因為他最主要的原動力為不服輸,持續戰鬥,才會有勝敗之分,不斷挑戰,才能抓住對方的破綻,實現逆風翻盤。
這五種型態能讓人分析自身所屬類型及優勢,再來比較自身與黃仁勳的差別。我認為我自己屬於創新型,但我與黃仁勳不同,是屬於常人那派的,我不喜歡改變,改變使我感到不安全,長久下來的習慣在一夕之間被摧毀的迷失感使我無法看清自己的未來,但我看見黃仁勳與我的差別後,我有了效法的典範,原來我只須一點一點改變,慢慢習慣,即可潛移默化的創新自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任何類型,要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改變方法只有自己知道。
根據倫敦大學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的研究指出,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因此我可以像黃仁勳學習:
● 把失敗當作學習,而不是恥辱
● 實際行動,而不是找藉口
● 對自己嚴苛一點,少一點放過自己
最後我想說,底層邏輯的意義,不是「學會贏」,而是「學會堅持與承擔」,儘管每個人其實都並不完美,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堅持到底,黃仁勳並非完人,他也會犯錯、會遭批評。但他選擇走一條越困難但卻越需要前進的路。這樣的人,不只是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面鏡子,提醒我:
「真正的強大,是跌倒後還能站起來,繼續走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