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老了以後,生活有兒女照顧,退休金用來約老友出國旅遊……這場美夢,很可能真的只是一場夢而已。老了以後父母兒女同住一處,共享的可能不是天倫,而是生存危機。
圖片來源:Pixabay,CC0 Licensed.
「邁入晚年以後,只要身邊有家人陪伴就能安心。」
一直以來,大家所堅信的老後「安心」,已經逐漸幻滅。
「邁入晚年以後,家人的存在反而可能帶來風險。」
「正因為有家人,所以痛苦萬分。」
這是NHK特別採訪小組,在採訪現場觀察到,比無依無靠的老人更形嚴重的現實問題。
一般人都認為,相較於獨居,與家人同住應該有助於支持與改善老人的生活。但是在採訪過程中卻逐漸發現,家人的存在反而會成為現實的一道高牆,阻礙老人獲得外界的支援。
其中最常聽到的典型案例就是,兒子不肯出去找工作,光靠母親的年金生活。支援機構通常會建議老人利用年金支付照護服務,以便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對一位母親而言,兒子不管到幾歲都是兒子,為了省錢,並且保護與兒子的生活,許多母親會拒絕接受照護。
訪談這些母親時,她們常把自責的話掛在嘴邊,直說「他不去工作,都是因為當初我教育的方法不對」等等,為了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活。遇上這種情況,不論支援機構多麼努力想要伸出援手,都很難扭轉現實。
此外,不外出工作而逐漸變成「繭居族」的子女也不在少數。我們就採訪過一個家庭,四十多歲的兒子因為求職屢試屢敗,繭居已超過二十年。一開始,他也曾想找臨時派遣的工作,多次嘗試進入職場,卻在反覆面試的過程中失去了信心,最後索性放棄就業,開始繭居。而自從他開始繭居之後,生活的擔子便全落在父母的肩頭。
我們在採訪過程裡,遇到許多由中高齡繭居子女與老邁父母所組成的家庭。而越是長期有類似問題的家庭,越是「不想多談」,也越不願意向周邊的人發出求救信號。
經年累月的親子關係障礙,會使情況更趨複雜,父母常常因為自責「當年沒讓他好好地接受教育」、「沒有及時幫助受挫的孩子」,而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建議。偏偏這種態度只會提高兩代同垮的風險,也不利於身邊的人發現他們的困境,無法獲得適當的援助。
一旦遇到這種情形,又是攸關性命的緊急狀況,支援機構就可能推薦「分家」這個選項,因為若想獲得經濟上的援助,從現狀來說別無他法。儘管各地的地方政府會透過各式各樣的制度,希望也可在家人同住的情況下進行分家,並且提供支援,但多數時候,老人還是不得不與家人分隔兩地生活。
在兩代同垮風險逐漸擴大的現在,除了拆散希望能夠一起生活的家人之外,暫時沒有其他可以幫助個案重拾穩定生活的辦法,這個問題也暴露了現有制度的缺陷。
過去,日本社會曾經將「家人」視為老後的安全網,並且要求家人提供老人所需的住宿、生活,以及照護等等功能。然而,隨著家庭的連結逐漸減弱,勞雇環境出現劇烈的變化,醫療與照護的負擔持續增加,現在又該要求誰來代替家人,支撐起這張「老後的安全網」呢?
我們必須正視兩代同垮的現實狀況,不能再依靠家人作為唯一的後盾,同時,也應該重新摸索提供老人協助的支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