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美食天堂大上海
優惠價
$160

美食天堂大上海

書籍介紹

——轉戰中國大陸多年的台商建築師,跟著他,吃遍上海,吃得開、吃得不同凡響。

最時鮮、最特色的佳肴,最有意思的景點,本書為你一網打盡。

這幾年上海經濟發展蓬勃,投資客紛紛前進上海,匯聚了新一波的移民人潮,對美食的喜好也呈多樣化。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台灣、香港及國外的美食,數萬家的餐飲店,數萬種選擇,聰明的你究竟如何下箸?

本書作者是個道地老饕,綜合自己十年的大陸美食心得,以上海為中心,蒐集了上海各派菜式及口味,並羅列出各家餐廳或小吃店非吃不可的菜單,無論是經典餐廳、傳說中的私房小館或路邊攤,讓你只要按圖索驥,最好吃的上海美食盡在這本《美食天堂大上海》。

序 張福美
序 張弘憲
序 王力行
自序

開放初期的上海菜
上海街道早餐
上海柴瓣餛飩
嗆蟹、溫蟹、黃泥螺
生煎包子
大王蛇宴
春江水暖鱖魚肥
咸亨酒店
上海過江擺渡
上海城隍廟
江浙的麵
川菜出川
餐後酒
上海日本料理
美洲俱樂部
金茂凱悅酒店
常熟刀魚
無錫錫州賓館
巴肺湯
天目魚頭
河豚魚
周莊沈萬三
樓外樓
張生記
天堂的饗宴

自序

我的籍貫雖是江蘇無錫(小上海),但因在西安出生,南人北相,對北方食物不論包子、饅頭、辣椒、蔥蒜皆有所好。又因父母皆無錫人,所以江、浙小菜也只只歡喜。幼年時(大約韓戰時期)曾與祖母在無錫、上海待過,一些家鄉菜的味道全記在腦海中。

小學一、二年級在香港,順德女佣燒的蒸肉餅和廣東小炒,直到今日我還念念不忘。當年老式茶樓夾雜著廣東大戲的銅鑼聲,就像粵語殘片般深植心中。至今每回赴港,猶喜以懷舊的心情去「陸羽茶樓」,坐上老式的高背火車座,點一壺普洱、數盅點心,再來碗杏仁豬肺湯或是鷓鴣粥,竟覺世間美味皆在其中。

五○年代由香港到了台灣,在口感味覺上就差了一截。人的味蕾十分敏感,吃過好吃的,再吃粗茶淡飯就會不習慣。當時台灣正處於全民艱苦的年代,雖不像中共宣傳的吃香蕉皮,或成日吃地瓜簽,但美援的脫脂奶粉和榨過油的玉米粉都曾嚐過。菜場邊難得的台式麻醬拌麵、師大圍牆旁的牛肉「湯」麵,都比今日的牛肉麵香得多。

初、高中聯考隔了三年,才到台北大世界戲院隔壁的「吉美西餐廳」吃了兩回葡國雞飯。

第一次吃正式西餐,是在台北羽球館。家父請領班教我如何使用刀叉、如何喝湯。還記得當日的菜單是羅宋濃湯、洋芋沙拉、紅燴春雞、香草冰淇淋和檸檬紅茶。

中學時代,只要口袋中還有錢,我絕不會錯過任何一家好吃的路邊攤,大腸米粉、甜不辣(上海也有此物,叫「熬點」,日語同此音)、炸米糕(九七年在上海路邊攤見到此物,叫做「粢飯糕」,真有如見故人之感)……可是有一美味, 居然是這幾年返台才在夜市發現的──鯊魚煙,配上台灣啤酒,真是相見恨晚。

大學唸中原建築,學校的包飯,吃來吃去都是一個味道,某個室友特別喜歡和我一起用餐,看我吃飯像玩玩具般,就那幾樣菜配來配去,還能吃得津津有味,使他跟著也胃口大開。有一回月底打牙祭吃香酥鴨,被吃得乾乾淨淨的鴨骨架還吊在書架上欣賞了一個月。

當兵一年是在大蒜及紅辣椒中挨過來的;七、八○年代,台灣經濟逐步成長,飲食文化也跟著起飛。大江南北各式餐廳如雨後春筍,台菜也由清粥小菜的小攤店轉型為大餐廳。而那時香港的餐飲業,在自由競爭、中外衝擊的影響下,進展遠勝台灣。粵菜、飲茶不用說,正統高檔的西餐如跑馬地的「阿米哥」、凱悅的「雨果」等,都比台灣高了幾個檔次。上海菜也在走改良進步的路子,不像台灣的江浙菜故步自封。師父老了,味也變了。

前兩年去了無錫,遇錫州賓館馮老總,相談甚歡,他也說每回出國考察回來後,總有段時間食不下嚥,覺得國人該學、該改的地方實在太多。他在飲食方面耗費了不少心思,例如為了小盅湯罐,他會特地去景德鎮訂製彎六十度的小湯匙(一般皆在四十度左右),方便客人平伸至罐底。飲食文明就需要多靠這些有心人,才能日益提升。

八○年代中,在香港待了兩年,接觸不少老饕。其中周姓好友曾說,食客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精挑細選真正的美食家,英文稱為「Gourmet」;一種是什麼食物都試,胃口奇佳,可稱為嗜吃的食家,英文稱為「Gourmand」,我就屬於後者。每當我倆一起吃飯,我用上海話(無錫口音)極力讚賞某道菜「讚!」時,他就會食慾大增。

八○年代尾,移居溫哥華,人稱是世上最近似天堂之地,但天堂若無美食也不值一去,不過溫市還真是個美食天堂。在九○年代香港移民加國最盛時期,有人就說吃最頂尖的粵菜要到溫哥華,因一流香港大廚盡移民於此,二流的去多倫多,留在香港的只剩三流廚師了。

一九九○年起,在新加坡待了五年,接觸了印度、馬來、潮汕、泰國、印尼、越南……不同風味,並結識西餐知識豐富的好友「王博士」,承他介紹又幸得參加當地最老的英國俱樂部,憑此資格可赴全世界與之結盟的一流俱樂部一覽究竟並試佳肴。

吃是人生的喜樂,獨樂樂又不如眾樂樂,綜此十年的大陸美食經歷,先以上海為中心並蒐集上海各派菜系,兼談大上海周邊地區,綜成此遊戲文章。由「吃」進而了解大陸的社會現象,兩岸人民由味覺開始,增進交流與了解,方能杯酒釋懷,共創一個雙贏的未來。 謹以十年感言詩誌之:「十年一覺神州夢,闖南走北皆迷濛,食色之中尋真性,何需執意辨西東。」

二○○一年夏初於加拿大雲城 美食交流 e-mail(kupatric@hotmail.com) 

顧小崙 作者
顧小崙,一九四六年出生於西安,祖籍江蘇無錫,堂號武陵。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一九七三年起執業為建築師,多從事有關房地產方面的設計規劃。曾獲全國美展建築獎。 一九八五年赴香港A.C.A項目策劃公司,參與上海希爾頓酒店、江蘇南通大飯店、天津國際大廈等投資、規劃工作。一九八七年移居加拿大。一九九0年擔任新加坡馥記公司總經理前後五年。自一九九0年起至今經常出入大陸並工作於北京、上海、蘇州、常熟,對中國大陸的生活及人情世故了解頗深。喜好旅遊、高爾夫球,曾於三週內打進兩個一桿進洞。嗜好美酒佳肴,但相信人生享樂皆有其一定的配額,一切應惜量、惜福。

2001/08/20

BBOX006

天下文化

平裝

12.5×18cm

黑白

957-621-905-1

165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