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為了明瞭新生命頭一、兩年成長與發展的奧祕:為了幫助父母更能適切回應小寶寶的需要,本書先從胎兒在子宮的處境出發;接著探究他誕生後所見、所聞、所嗅、所嚐與所感受到的一切;然後再探討他在成長過程中的心智變化,直到他成為具有初步成人思想、情緒的小人兒。
本書不僅以科學研究來驗證坊間有關新生兒的知識,更協助父母理解小寶寶的舉動。您可別小看這個「有理說不清」的小傢伙,他的生存哲理可是自成一格呢!
序 小小世界真奇妙 葉素玲
第一章 令人費解的小人兒
第二章 由子宮談起
第三章 呱呱落地
第四章 在睡眠中學習
第五章 嚐出滋味來
第六章 看見世界之美
第七章 聽聽四周的聲音
第八章 動作.觸摸.平衡感
第九章 顛倒的意識
第十章 心智的產生
第十一章 情緒發展的基礎
第十二章 變化與成長
小小世界真美妙
葉素玲
俗語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問題是,即使真要認真「照書養」,到底該照哪本書?另一方面,話又說回來,即便對待老二真要「照豬養」,也不容易,因為即使只管他填飽肚子,也還有得斟酌:到底是應該餓了就餵奶?還是應該定時餵?若要定時餵,又該多久餵一次?
相信不少作父母的,尤其是初為人父或人母者,在關心育兒問題的當頭都曾有過這樣的疑慮: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諸如「他現在已經六個月大了,是不是應該要會翻身了?」「什麼時候應該開始給他吃奶水以外的副食品?」等等問題,也許就可以請教其他有經驗的父母,或是參考一般的育兒手冊。
最最不濟,念念俗語如「七坐八爬」(七個月可以獨立坐起,八個月可以爬行),也可能還能暫時心安或略解疑惑。但是一旦碰到稍微再深入一點的問題,例如「到底我的孩子是否能夠看清楚我的長相?」「多大以後他才聽得清楚?」「選購玩具時,怎樣的玩具才能吸引他,並對他的發展有幫助?」等等的問題,則不僅不容易找到答案,即使找到相關的書籍,也只能依照列表,將年齡與發展的次序做一對一的對應,得到一種頂多只能「知其然」﹑卻無法「知其所以然」的解答。
■育兒知識不可少
當然,即便只是知其然,也總比全然無知要好。例如,有些人在孩子已經半歲至一歲大時,才發現他的聽力有問題。他們完全不知道,事實上,新生兒就可以對夠大的聲響有轉頭朝聲音方向的反射動作,否則應該夠早就能察覺孩子的聽力障礙。另有些人為嬰兒選購圖片時偏好黑白者,而完全忽視即使是新生兒也能看見彩色的事實。
再者,如果了解嬰兒喜看中等複雜﹑具有人臉一般,有著眼睛嘴巴等顯著特徵的物體,則可在選購嬰兒床上吊著轉動音樂鐘擺飾時,有一個選擇的依據。例如儘量選擇有大眼睛的臉(如卡通人物),而非是各種動物的造型。
另一方面,大約到嬰兒四到六個月時,這類電動物品也許就可以收起來或轉送他人──如果知道此時嬰兒開始能享受自己操弄東西所帶來的樂趣。被動地轉動或運動的物體在稍早時是吸引嬰兒目光的必需品,但此時對他們而言,已不如由他們自己操弄後,會發聲或會動的東西有效了。
這類知識也許可以在一般育兒書籍上找到,但是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一歲以前),感覺系統的快速發展,使得細心、敏感、好奇的父母每天可能發問的問題,遠比所能找到的答案要多得多,再加上每位嬰兒的個別差異,很多問題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此時父母的推論與判斷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了解自己小孩各項感官的發展,並判斷何時該提供什麼樣的刺激,以及該不該或何時去找專科醫師諮詢等等。從孩子的母親懷孕開始,父母雙方就聽了不少來自好心的建議與忠告,也看的不少相關的資訊,有些甚至相互衝突矛盾,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做判斷呢?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能力當然不可能無中生有,先決條件便是有充分的知識背景做基礎。
■連結通俗與學術
有心的父母或對嬰兒有興趣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方面對通俗書籍介紹的內容漸感不足;另一方面,若真想看看目前嬰兒研究的成果,又苦於專業背景的不足而難以入手。因此,這兩者間的鴻溝始終存在,前者總是廣度夠﹑但深度不足;後者則又嫌過於深入,尤其是涉及視聽等感覺的專門知識,以及研究嬰兒的方法學等。如果有人願意架起以個橋樑,讓無法僅滿足於通俗書刊提供的知其然觀念的人,也能跨越鴻溝,一窺學術研究的內涵,相信必能對現今許多關心孩子發展的人,包括父母﹑準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等,提供一個有用的資訊管道。
本書的作者達夫妮.莫勒(Daphne Maurer)與查爾斯.莫勒(Charles Maurer)兩人便嘗試作這樣的架橋工作。他們兩人多年來從事嬰兒視覺的研究工作,寫作此書時,他們刻意避免使用學術上常用的專業術語,努力將艱澀的嬰兒研究成果化為一般易懂的語言與概念。作者更嘗試儘量將各項研究結果轉化成以嬰兒的角度來看世界,呈現一個與成人相當不同的「嬰兒的感官世界」,也釐清了一些常被提及﹑但不見得正確的觀念。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專門研究人類智力的美國學者韓特(E. Hunt)曾說過,科學家們也許是最不適合上電視節目的「人種」之一,因為他們從來無法對一般人有興趣的問題提供一個簡單的「是」或「不是」的明確答案。許多人類現象的複雜性往往無法一語道盡,韓特的這些話原意指人類的智力問題,但嬰兒的感知現象也不例外。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怎麼看完本書後,還無法找到一個簡潔的答案?」那也許不是作者的錯,而是有些問題的本質就是無法有簡單的答案。
我在學校裡主要教授感覺與知覺方面的課程,深感學術性的語言與概念以通俗話語道出之不易,因此,作者的這番努力相當值得肯定,至於是否真的達到了目的,就有待讀者自行評斷了。
聖塔克拉拉大學諮商心理碩士;加州婚姻、家庭心理治療師。譯作包括《魅力,其實很簡單》、《破解工作苦》、《其實你真的聰明》、《親愛的,為什麼我不懂你?》、《新中年主張》、《嬰兒的感官世界》(以上均為天下文化出版)、《創造生命的奇蹟》(遠流出版)、《滋潤的愛》、《催眠之聲伴隨你》、《決策力的啟蒙──啟發式的親子溝通》、《媽媽劇場》等。
1998/03/30
BBP07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447-5
0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