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要能安然走完人生中美好卻又艱辛的長路,最大的挑戰在於它需要不斷的修訂;然而修訂的工作往往艱苦,令人卻步。
派克博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生命的本質,唯有靠「愛」與「紀律」,藉由真愛的動力、擴充滋養自我與他人的視野,達至心靈的成長。
很多讀者寫信給我,最常見的內容就是感謝我的勇氣,倒不是因為我說出什麼新東西,而是因為把他們一直想著、覺得著,卻不敢說的東西寫出來。
說勇氣我不敢當。我這個人天生有點善忘,倒是真的。本書出版之初,我有位病人剛好在一個酒會中,聽到我母親和一位年長婦人的對話。那位婦人提到本書說:「妳一定很以派克為榮。」
我母親答道:「為榮?那可不見得。那本書跟我無關。是他的心靈,那是上天的禮物。」
我覺得我母親自認與此書無關,那是錯的,但她說我寫作《心靈地圖》是上天的禮物,卻是對的──在很多層次上都是如此。
這份禮物有一部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妻子莉莉和我跟一個名叫湯姆的年輕人是好朋友,湯姆跟我在同一個避暑勝地成長。早些年的夏天,我曾跟他幾個哥哥一塊兒玩耍,他母親從小就認識我。《心靈地圖》出版後幾年,有天晚上,湯姆來我家晚餐。當時他跟他母親住一起,前一天晚上,他對母親說:「媽,明天晚上我要跟派克吃飯。妳還記得他嗎?」「啊,記得呀。」她答道:「就是那個老愛說些不該說的事情的小男孩。」
所以你就知道,這份天賜的禮物可以回溯到從前。你可能也會理解,少年時代的我在主流文化中多少算是個「陌生人」。
因為我是無名小卒,《心靈地圖》初出版的時候,沒什麼宣傳。它驚人的商業成功來得非常緩慢。書在一九七八年出版,等了五年才登上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我對此發展,真覺得感激莫名。如果一夕成名,我非常懷疑當時的自己是否夠成熟,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盛名。
總而言之,這本書沈潛了一段時間,它是業界所謂的「口碑書」。它經由數種管道以口耳相傳的速度為人所知,開始時也很緩慢。其中一個管道就是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
事實上,如果《心靈地圖》早二十年出版,我懷疑它不會有成功的機會。匿名戒酒會直到一九五○年代中期才做出成績;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療的業務,也在那同時開始有長足發展。結果就是,一九七八年《心靈地圖》初次出版時,美國已有很多人在心理與靈性兩方面都夠成熟,開始深入思考各種「不該說的事情」。可以說,他們根本是在等待有人出面,把這種事情大聲說出來。
於是,《心靈地圖》受歡迎的程度與日俱增;於是,它受歡迎的程度歷久不衰。甚至直到我四處演講生涯的末期,我還會告訴聽眾:「你們不代表典型的美國社會,但你們有若干驚人的共通點。其中之一就是,很多人一生之中曾經——或仍在繼續——接受心理治療、參加戒酒計畫,或由傳統學院訓練出來的治療師治療。如果我請在場各位曾經或仍在做治療的人舉手,應該不至於侵犯你們的隱私吧。」
聽眾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舉起手來。「請看看周圍,」我會對他們說。這有許多重大意義。我會繼續:「其中之一就是,你們這群人已經開始超越傳統文化。」所謂超越傳統文化也有多層意義,其中之一就是,這群人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思考所謂不該說的事情。當我進一步闡釋此一現象非比尋常的意義時,他們都表贊同。
曾有人稱我為先知。我願意接受這麼一個似乎太過誇張的頭銜,只因為很多人曾經指出,先知的能力不在預知未來,而在於解讀時代的朕兆。《心靈地圖》之所以成功,因為它為這個時代代言;它的讀者造就了它的成功。
二十五年前,《心靈地圖》初次出版時,我天真地幻想它會被全美各地的報章評介。事實上,竟然有一篇評論談它,已是上天垂顧……但那篇評論實在太好了!
本書的成功,我認為有相當部份應歸功於蘇洛(Phyllis Theroux)。蘇洛本身是非常優秀的作家。當年她也寫書評,不期然在《華盛頓郵報》書評版編輯辦公室堆積如山的樣書中,發現本書。她瞄一眼目錄,便將書帶回家,兩天後,她回去要求編輯同意她為本書寫一篇評介。
編輯不很情願地同意了,蘇洛便著手「精心雕琢一篇製造暢銷書的評論」。她真的辦到了。《心靈地圖》登上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之前好幾年,就已經上了華盛頓地區的暢銷書排行榜。這已足夠扶持本書起步。
我還有一個理由要感謝蘇洛。本書受歡迎的程度日增,為了確定我仍然腳踏實地,沒有沖昏腦袋,她告訴我說:「你知道的,這不是你的書。」
我立刻懂她的意思。我們絕對不是說,《心靈地圖》是上帝的話語,或任何「天啟靈感」。書是我寫的,書中很多用字遣詞都有改進的空間。
它並不完美,所有缺點都應由我負責。儘管缺點所在多有,但也許因為世界需要這本書,當我獨自一人關在擁擠的小辦公室裡寫這本書時,心中毫不懷疑我有助力。我真的無法解釋那是什麼樣的助力,但那種經驗絕非獨一無二。事實上,那樣的助力也就是本書最終的主題。
哈佛大學及凱斯西方保留大學醫學博士。曾服務於陸軍醫療部隊、擔任精神科開業醫師。在一九八四年創辦了團體激勵文教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ommunity Encouragement),提供心理專業指導,協助無數的組織建立真誠共識團體。其著書、演講不輟,是備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醫師以及深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
台大外文系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召集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譯著甚豐。
2003/06/30
BBP16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4171422
280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