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出版

台灣植物染圖鑑
優惠價
85
$340

台灣植物染圖鑑

$400

書籍介紹

全書介紹植物染方法與51種常見的染料植物。

植物染即是採用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為染材,取它的汁液來染麻、葛、絲、皮、毛、棉等天然纖維。這項老祖宗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古老技藝,因為無法量產、不能省時省力製作,在十八世紀時便漸漸被化學染取代;而今,現代人又因懷念起它特有的溫潤自然風格,再度翻開老祖宗的色彩寶典。

了解植物染,體驗植物內在蘊藏的顏色、深入探索古人染色的技藝、品味草木原色撫觸肌膚的生命質感,可以浸染出現代生活的美學修養。崇尚自然原色的現代人,不妨經由此書,循序進入植物染韻味繚繞的復古情趣。

作者序
第一章 植物染之旅
染色的起源
中國的絲染
台灣植物染的發展
日本的草木染
化學染與復古風潮
第二章 染色入門
收集染材
纖維染前處理
準備工具
染物與染法
媒染劑能固色、發色
第三章 家庭染坊
洋蔥染的運用
藍草染的運用
芒草染的運用
九芎染的運用
梔子染的運用
檳榔染的運用
薑黃染的運用
薯榔染的運用
多種染材的運用
第四章 台灣染料植物圖鑑
食材:洋蔥、菱角、甘薯、栗、茶
中藥材:茜草、紅花、紫草、黃檗、肉桂、黃連、
庭園植物:荷、萬壽菊、薑黃、石榴、狀元紅、桂花、檳榔、朱槿、榕樹、茄苳、福木、合歡
果樹:龍眼、芒果、枇杷、荔枝、蕃石榴、梅、桃、無花果、棗、
野生植物:艾草、芒草、葎草、蕺菜、雞屎藤、羊蹄、鴨跖草、葛藤、薯榔、山藍、木藍、山黃梔、桑、台灣山桂花、緋寒櫻、相思樹、九芎、樟、楊梅
附錄
染材與色相
參考書目
感謝

二十五年前,趁到日本探訪兄嫂之際,回母校看昔日的指導老師湊幸衛教授。當時老師正忙著研究植物染色,他對我說:「台灣一定有許多植物可以染色,你可以收集染料植物。」那時,我正好辭去台北的教職工作,當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老師的提醒,給了我另一個嘗試的方向。當天於是請教老師植物染色的基本方法,並到書店購買有關植物染的書籍,找到了書店裡唯一的一本山崎青樹著的『草木染』。

我彷彿如獲至寶,回國後,一方面認真研讀這本『草木染』,一方面開始著手試染身邊的植物。起初,對於媒染劑和染色也有許多不解之處,於是,又專程到日本拜訪『草木染』的作者山崎老師。山崎老師對我的遠道而來十分細心照料指導,住在他家學習植物染的時間,對我而言,是全新的生活體驗。山崎家將植物染淋漓盡致地運用於日常生活,舉凡桌巾、椅墊、塌塌米邊飾、窗簾、掛飾、領帶、衣服,都經過植物染色,使用時,內心無不充滿由溫馨而惜物之情。當年回國後,我首次發表了一篇「日本的草木染藝術」,刊載於雄師美術雜誌。

此後,除了不斷試染之外,我也開始收集台灣的植物染色文獻,到鄉下或原住民部落,探詢長者的植物染記憶。可惜的是,早期台灣的染料植物並沒有完整的紀錄,長者的記憶也日趨模糊;倒是從畫家兼工藝家顏水龍老師那裡得到不少珍貴資訊。顏老師在日據時代調查過幾種染料植物及台灣製泥藍的過程與盛況,他畢生致力於民俗工藝的推展,對於我著手植物染研究總是盡力協助與鼓勵。

進行植物染色二十五年,雖然也常有失敗的經驗,但植物染的確有獨特的魅力,除了具有天然的色澤之外,又蘊含著植物沈靜、柔和、安定的氣質,穿著植物染的衣物,甚至可以保護皮膚;不但如此,由於植物染色必採用天然纖維,染色廢水與丟棄物也屬於自然成分,對環境毫不造成污染負擔。

台灣的染料植物相當豐富,即使在住家周邊,也能隨時採集得到。不僅如此,台灣也擁有很多天然纖維,像苧麻、亞麻、瓊麻、大麻、鳳梨絲、芭蕉絲、葛藤、蠶絲等等。這些染料植物、纖維植物,生長都非常快速,要栽培也很容易,若能利用台灣特有的纖維再加上台灣的植物染色,必定能創造出台灣特有的色彩風格。

台灣人普遍喜歡鮮麗的色彩,早年剛做植物染衣物時,家人、朋友並不看好這種樸素的顏色,但一段時日之後,他們竟有感而發地說:還是植物染的顏色耐看。也許是來自他們的肯定與鼓勵,1990年我於是充滿信心地將植物染介紹給「綠園藝生活雜誌」的讀者,當時也受到許多迴響。這一次,將多年的心得整理出書,希望對於植物染的推廣能有一些幫助。(文/大樹提供)

陳千惠 作者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集集小鎮;實踐家專畢業後,一九六四年赴日留學,就讀國立千葉大學意匠科,研究色彩學;一九七八年起,著手植物染實驗,至今二十五年未曾間斷,不僅為台灣的染料植物建立染色記錄,更訪談長者與原住民,進行早期染料的田野調查。期間,於一九八五年再赴日,於日本植物染大師山崎青樹門下,專研植物染法。關於植物染的著作曾零星刊載於《雄師美術》、《綠園藝生活雜誌》、《台灣美術》、《台灣工藝》等。 拍攝植物染的第一天,工作人員都傻了眼,年齡已是阿媽級的陳千惠,端出了一箱又一箱的作品,無法猜測在她的房間裡,還藏著多少寶貝。然後,打開了她的染色記錄卡,發現黏貼的卡紙有的已經泛黃,上頭記錄的年份是1978、1982之類的遙遠時間,但每一頁出現的絲布、彩線,依舊有耀眼的光澤。 不僅是箱子裡,餐桌上的桌布、杯墊,臥房中的枕具、睡衣,沙發上的抱枕,手提的袋子,也都散發著植物染特有的沈靜、柔和的氣質。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其中一件薑黃染的嬰兒內衣和尿布,樣式雖然完好無缺,顏色卻極淺淡,她於是說明,這是兒子當年用的,現在他已經二十七歲了。 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個植物染研究者,更是一個質地柔軟的媽媽,二十五年前,因為指導教授的一句:「台灣一定有很多植物可以染色」,便奠定了她的植物染人生。在操持家務的主婦生活中,她不斷嘗試各種植物染色,也將染好的毛線編織成家人的衣裳,用各種棉布染色,裁製家飾用品。她的院子裡種著十幾種染料植物,煎煮過染液的枝葉,又成為這些植物的營養堆肥;廚房裡浸泡著一桶又一桶自製的天然媒染劑、堆疊著一處處的染材與纖維,她的先生開玩笑地說:我們整個家都讓她玩家家酒。 愛植物染的人,都有浪漫的心情,但陳千惠的浪漫很不一樣,她用最平實的,堅定的媽媽心,經營周遭的事物,她對植物染的投入,有最真正感動人的認真浪漫,始終的喜歡與專研,讓植物染色完全進入她的生活。 她是台灣第一個有系統紀錄植物染料的研究者,早在二十五年前,當台灣尚無人問津植物染之時,她已經快樂地獨行在植物染色的世界;今後她的生活,也仍然有濃濃的植物色彩。


2006/12/20

BBT1011

大樹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822-9

122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