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經濟學的世界:下篇(修訂版)
優惠價
$500

經濟學的世界:下篇(修訂版)

總體經濟理論導引

書籍介紹

現代人每天的生活與總體經濟息息相關:失業率增減、物價升降、利率調整、匯率變化……,這些現象對大眾有什麼影響?

兩位作者研究經濟學多年,在這本書中將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證,讓讀者不但對總體經濟的問題與理論心領神會,更能進一步深思:現在社會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

修訂版自序 體會經濟世界的魅力——為什麼寫《經濟學的世界》

第一章 國民所得
一、總體經濟與國民所得
二、國民生產毛額
三、國民所得帳
專欄1不包括「中間產品」
  2淨投資與經濟成長
  3諾貝爾獎得主梭羅:一位尋根的學者

第二章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一、國內生產毛額與實質所得
二、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三、世界各國國民所得的比較
專欄1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國內生產毛額
  2我們需要第二本帳
  3我國的地下經濟

第三章 所得、消費與投資
一、均衡所得
二、消費與儲蓄
三、投資與儲蓄
專欄1為下一代子孫的幸福投資
  2把中國人的錢用在自己的土地上

第四章 所得與產出的決定: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均衡所得的決定
二、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
三、乘數效果

第五章 總合需求與乘數效果
一、總合需求結構
二、平衡預算乘數
三、資本、投資與所得的關係
專欄1國人購屋的消費動機與投機動機
  2政府公共投資與經濟成長

第六章 貨幣、利率與物價
一、貨幣的定義與功能
二、貨幣需求與利率
三、貨幣供給與信用
四、物價與通貨膨脹
專欄1錢莊與票號的認證工作
  2威士卡果然威力驚人
  3物價變動值得重視,不值得緊張

第七章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一、均衡所得與物價水準
二、總合需求曲線
三、總合供給曲線
四、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的均衡分析

第八章 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均衡
一、所得、利率與物價
二、商品市場
三、貨幣市場
四、需求面的一般均衡分析
五、總合需求曲線
專欄1央行雙手難撐三目標
  2不要忽視「其他條件不變」的限制

第九章 勞動市場與總合供給
一、勞動市場
二、總合供給曲線
三、總體經濟體系下的一般均衡分析
四、總合供需的長期均衡與充分就業
專欄1奧肯法則(Okun's Iaw):成長率與失業率的關係

第十章 租稅與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與稅收的經濟效果
二、財政政策
三、預算政策
專欄1還有誰贊成「龐大的政府」
  2把社會成本納入決策
  3供給面經濟學說中的減稅效果
  4與「所得分配」變化相關的三個問題

第十一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一、中央銀行
二、貨幣政策的效果
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比較
四、凱因斯學派與貨幣學派的爭議  
專欄1央行有說謊的權利!?
  2對付失業與物價的貨幣政策
  3我們都是自由人!

第十二章 總體經濟思潮
一、古典學派
二、凱因斯學派
三、貨幣學派
四、新興古典學派
五、新興凱因斯學派
六、實質景氣循環模式
專欄1理性預期的實踐者

第十三章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成長 
二、經濟發展 
三、我國的經濟發展
專欄1儲蓄率與經濟成長

第十四章 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的起源
二、國際貿易與經濟福利
三、貿易政策
四、我國的貿易政策與國際經貿組織
專欄1外貿是成長的引擎
  2要素價格均等化原則
  3我國電子業在美傾銷?
  4韓國金融危機的教訓

第十五章 外匯與匯率
一、外匯與匯率
二、固定匯率制度
三、浮動匯率制度
專欄1我國的外匯存底:一個快樂的問題?
  2一九九七的泰國經驗

附錄 經濟名詞索引

體會經濟世界的魅力——為什麼寫《經濟學的世界》

高希均 

(一)責任與挑戰

在經濟進步中的社會,不允許有經濟文盲的普遍存在。我們嘗試突破傳統教室的限制,把經濟的知識,透過可讀性的文字,傳播到社會各階層。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經濟學一向被認為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因此,如何能使讀者在未接觸前,不望而生畏;接觸之後,不再拒它於千里之外,就變成了我們從事經濟教學的人的責任與挑戰。

經濟知識不應當只屬於少數的學者;在今天的社會中,它應當屬於社會大眾。

經濟學有它深奧的理論面——融合數學、統計、電腦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但也有它平易的實用面,結合基本的經濟知識與現實的經濟問題。因此,當諾貝爾獎得主薩孟遜與傅利曼二位教授發表學術性論文時,就只有經濟學者懂得如何參與討論。但是當他們為《紐約時報》或《新聞週刊》撰寫評述性文章時,則人人都可以變成他們的讀者。

(二)提供線索、架構及勇氣

在今天的西方社會中,大家都歡喜戲謔經濟學家。戲謔之一是:「經濟學家最大的本領是能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我們寫這本書的態度是:希望把複雜的經濟觀念予以清晰的敘述;同時把它與現實問題結合在一起,陳示出它實用的價值。

這本書是專門為社會廣大的讀者而寫的。經濟性的專著——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英文著作——在台灣並不缺乏。但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又以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為討論核心,再以中文撰述的,在坊間似乎還可增多。

在我們的想像中,本書的讀者沒有性別、年齡、職業、所得,甚至教育程度的限制。因此,他們可能是新聞工作者、工商界人士、公務員、大學生、家庭主婦、退休人員,他(她)們無所不在。

他們的共同願望是拒絕做一個經濟文盲;他們共同的決心是好學、好奇、甚至好勝。他們想了解周圍的經濟新聞、社會上的經濟現象、國內外的經濟問題。

這本書既不是袖珍百科全書,更不是治療經濟病症的萬靈丹。它只對經濟世界中的經濟現象提供一些答案的線索、一些思考的架構,以及一些研讀經濟的勇氣。

(三)體會經濟學理的魅力

本書中所提出的學理,有些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如市場經濟或自由貿易;有些則是近年的產物,如生活素質或供給學派。我不是這些觀念的原始貢獻者,只是這些觀念的傳播者。因為是傳播者,就希望本書具有可讀性,也奢望它有些啟發性。

書中的一些圖解、表格、實例、引證等散見於常用的英文經濟學教本中,因此就省略了詳細的附注。讀者如果沒有耐心細讀一些圖解,省略它們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但必須要耐心細讀文字的說明。

書中有些例子是國外的,人物是國外的,故事是國外的,大部分的觀念也是國外的,但引證這些經過選擇的國外的例子、人物、故事及觀念,都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它們有助於我國經濟效率的增加、經濟決策錯誤的減少、進步觀念的提升以及經濟知識的傳播。

這本書所討論的主題無法使讀者變成一個經濟學家,但可以協助讀者征服對經濟學理內心的恐懼,逐漸體會到它理論的周延與實用的魅力。

(四)《經濟學的世界》的修訂過程

十二年前,《經濟學的世界》出版後,沒有想到立刻就擁有了廣大的讀者群——大專同學、工商界人士、公務員、意見領袖及決策者。這樣廣泛的讀者?所帶來的壓力遠勝過帶來的喜悅。我時時刻刻感覺到:它的題材還應當更擴大、章節與專欄等的選擇還應當更實用、圖表還應當更生動。

因此在一九八七年就做了第一次重大的修改:由原來的二十章增為二十八章,原來的三十萬字增為四十五萬字,也使原來的篇幅由三百六十頁增至六百三十頁。

修訂後的書特別受到大專院校老師們的推薦及採用。要我再修訂的壓力,立刻隨之而來。當《經濟學的世界》被選用為教科書時,老師與同學都認為對個體理論與總體理論的介紹不足。我當然是最同意他們看法的人。原先這本書沒有想把它當成教科書,因此,書的寫法是觀念、問題與政策導向的,而不是學理導向。

持續不斷的建議,迫使我再下一次決心,再做一次重大的修訂。一九九○年的秋天終於完成了這項「工程」──接受了很多讀者的建議,把原書分成上下二篇。上篇仍以經濟觀念與經濟問題為全書核心,共二十五章。除了原有的二十一章外,增添了與經濟發展與國家命運關係密切的四章。

《經濟學的世界》的下篇分成十六章,分別介紹個體與總體的基本理論。除了原有的六章外,新增的十章討論到總合需要與總合供給、總合供給與充分就業、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需求理論、需要、所得、供給等彈性以及壟斷。讀者從下篇中,可以獲得經濟理論的入門知識。

在過去六年中,讀者所讀到的就是《經濟學的世界》的上下篇。經過了六年的時間,自然又有修訂的壓力。我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邀請到林祖嘉博士來與我一起做了一次最大規模的修訂。

(五)林祖嘉教授的參與

林教授是一位優秀而年輕的學者,曾經擔任過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這一年他正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他在政大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及在研究所授課外,也一直主講經濟學入門的課。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曾一起研究過兩岸經貿情勢與我國的高級人力利用。所出版的二本書《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高希均、李誠、林祖嘉合著,一九九二年天下文化公司出版)與《台灣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高希均、林祖嘉、林文玲、許彩雪合著,一九九五年天下文化出版)曾分別獲得社會科學類圖書金鼎獎與英國《金融時報》舉辦之全球第一屆亞洲地區企管書籍的優良獎。

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決定把六年前寫的《經濟學的世界》上下篇再進一步分成三篇:

(1)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
(2)中篇:個體經濟理論導引
(3)下篇:總體經濟理論導引

這樣重大的修訂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可以增加本書的智識性、實用性與可讀性。

(六)《經濟學的世界:下篇》——總體經濟理論導引

《經濟學的世界:下篇》主要在介紹總體經濟理論的部分。全冊共分成十五章,茲將各章內容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在說明何謂總體經濟,以及說明總體經濟中的主要變數有哪些,其中包括所得、物價、就業、貨幣、利率等等。第二章則在仔細說明總體經濟中最主要的變數,即國民所得,該如何定義,以及以國民所得代表經濟福利水準的主要理由為何,同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

第三、四、五章是總體經濟理論架構的基礎。我們依據凱因斯的理論模型,來說明一個經濟體系中均衡的國民所得是如何決定的。

根據凱因斯的說法,經濟體系中的總合需求可分成四項,即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及進口與出口。一個經濟體系的均衡所得水準,係由總合需求等於產出所決定。

不過,為簡化分析起見,在這三章中,我們先假設總合需求只包含消費與投資;另一方面,當產出成為人們的所得以後,人們在支用這些所得時,也可以簡化的分成消費與儲蓄。因此,總合需求等於產出的條件,可以簡化成投資等於儲蓄,我們同樣可以就用此一條件來決定均衡的所得水準。

第六章說明物價與貨幣的關係。通貨膨脹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事情,依傅利曼教授的說法,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因此,要明瞭通貨膨脹,我們必須先明白貨幣如何在經濟體系中運作。

本章先說明貨幣的定義為何,其次,進一步說明人們的貨幣需求如何決定,然後,我們再說明經濟體系中信用創造與貨幣供給的過程。最後,清楚貨幣運作的過程以後,我們再說明物價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

第七、八、九章是總體經濟分析的核心,第七章先簡介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及總合供需的均衡分析。接著,第八章仔細說明如何推導總合需求曲線(AD)。我們先推導出代表商品市場均衡的IS曲線,和代表貨幣市場均衡的LM曲線。

其次,利用IS-LM的模型架構,我們可以說明市場上的均衡利率和均衡所得是如何決定的。然後,再利用總合需求面的均衡,我們可以推導出代表需求面均衡的所有物價與所得之間的組合,此即總合需求曲線(AD)。

同樣的,在總合供給方面,我們以勞動市場的均衡和全社會的生產函數,來說明代表供給面均衡的所有物價與所得之間的組合,此即總合供給曲線(AS)。最後,再利用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的相交點,我們就可以得到經濟體系在一般均衡下的所得與物價水準。

當然,其他重要的總體經濟變數也會同時達到均衡,包括利率、就業與工資水準等等。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第八章與第九章兩章內容較繁雜,讀者在第一次閱讀時,先略過這兩章,並不會影響閱讀後面數章的內容,但是讀者若要能掌握總體經濟的完整架構,則第八、九兩章是非常重要,且必須加以熟讀的。

第十章與第十一章分析比較總體經濟政策的效果,其中分別討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包含租稅政策與政府支出政策,而貨幣政策則主要由中央銀行供給貨幣數量的大小所決定。我們在這兩章中不但要討論兩種政策的優缺點之外,我們也仔細比較不同學派對於這兩種政策的不同觀點。

總體經濟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前者有很多的派別之分,而且這些不同學派之間的興起與潮落又與經濟發展的變化有密切關係。我們在第十二章中,會仔細的說明總體經濟領域中,不同學派之間的內容差異,以及其興盛和衰退的過程。對於對總體經濟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章內容是必須要加以精讀的。

第十三章討論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內容。經濟成長主要在探討一個國家的所得為什麼會不斷成長,其成長的主要理由何在。這是近代總體經濟理論的探討中心所在。然而,經濟體系的進步不完全是所得增加而已,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必然是教育水準提升、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改變等等。我們在本章中就會仔細說明這些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何密切的關係。

第十四與十五兩章在說明國際經濟對國內經濟體系的影響,尤其以台灣的小型開放經濟體系而言,國際貿易可說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第十四章中,我們先說明國際貿易如何形成,以及其帶來的經濟福利有多大,同時會評估不同貿易政策的效果。最後,在第十五章中,我們先說明何謂外匯,及外匯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其次,我們再分別說明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並比較其異同。

本書修訂過程中,要特別感謝當年台大商研所研究生俞懿範小姐與這次政大經研所博士班研究生林素菁小姐和研究助理魏杏如小姐的幫忙,及天下文化的同事施純菁小姐、李錦鳳小姐,與張碧芬小姐在編輯與設計上的創意與所投下的心血。

一九九八年一月於台北

高希均 作者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林祖嘉 作者

大同工學院學士、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經濟學博士。曾任政大經濟系系主任、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工商時報》主筆、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荷蘭萊頓大學交換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發會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政大經濟系教授及《經濟日報》主筆。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住宅經濟、勞動經濟與兩岸經貿。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外知名期刊。出版的專書有與高希均敎授等合著的《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與方博亮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個人著作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及《前進東亞,經貿全球:ECFA與台灣產業前景》等書。


1998/02/27

BBW00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576214462

350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