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杜拉克精選
優惠價
$320

杜拉克精選

創新管理篇

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Technology
書籍介紹

「企業面臨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技術的變革,而在於技術的管理。」

一如管理大師杜拉克在本書中一再傳達的觀點,技術變革無所不在,但它發生時往往也出乎人意料之外。1520年代沒有人預料到,活字版印刷會衍生出通俗的戲劇;1820年代也沒有人想得到,蒸汽引擎的問世會影響到電報、公共衛生或攝影術的誕生。新技術的出現,往往能創造新產業與新制度。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包括郵政系統、投資銀行等,也都是在意外之處崛起。

每逢一項重大新技術誕生,也都淘汰了許多當時的企業,同時創造了更多新的企業。最重要的是,每一項技術創新都迫使既有的企業自我改造,促使他們學習如何管理新的技術。

因此,面對詭譎多變的技術變遷,現代企業要想永續經營,除了求新求變之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要學會管理創新。

作者序      真正的挑戰,在於管理技術
導讀      科技與創新管理的世紀導師      溫肇東
前言      新世界觀

第一部      技術與文明
1  工作與工具
2  第一次技術革命及其教訓
3  技術、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4  超越資訊革命

第二部  技術管理
5  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6  新創事業
7  新興的製造理論
8  商業與技術

第三部      創新的技術
9   新型創業家
10  創新型組織
11  創業管理
12  創新之道

第四部      世界觀
13  從分析到認知的新世界觀
14  知識政治
15      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

杜拉克著作年表
英中名詞對照表

真正的挑戰 在於管理技術

距今不到六百年前(約在西元1440年),人類發明了活字版,開始出現印刷的書籍,從而開啟了現代技術的發展。當然,從人類首度使用工具來輔助工作開始,技術一直都在發展。但是,有了活字版和印刷書籍之後,技術才從社會和經濟的邊陲地帶,進入核心。有了活字版和印刷書籍,歐洲才開始顯得獨特,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歐洲成為「西方」。靠著技術,西方在其後的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內主宰了整個世界。活字版和印刷書籍是有史以來第一樣能夠大量製造的物品,在西元1500年左右,印刷書籍的總量高達五千冊。有了活字版和印刷書籍,一個和過去不同的全新社會和文明誕生了;印刷書籍是貨真價實的「知識革命」,現代社會發生的任何事件,都遠遠不及印刷書籍的影響性。開啟現代世界的是印刷書籍,而不是蒸汽引擎。印刷書籍也開啟了在過去根本無從想像的一件事,那就是「經濟發展」。

摘自《杜拉克精選-創新管理篇》作者序

科技與創新管理的世紀導師

杜拉克出生於維也納郊外,於1937年到美國定居之前,分別在奧地利求學,在德國銀行及報社工作,隨後在倫敦待了四年。20世紀初,科技急遽進步,國際政治版圖也多變,是社會經濟動盪的一個年代。這些成長的背景,對他後來成為一個管理學思想家有很重要的影響。

本書的文章由日本的「杜拉克通」上田惇生在2005年分別選自杜拉克不同年代的著書,及曾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科技與文化》等期刊的論文。這些文章最早發表於1960年代,之後杜拉克也陸續撰述「技術」與人類文明、社會、工作、管理、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最晚近的幾篇則發表在1999年。本書所探討的議題及論點與我在科管所教授的「科技與人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STS)、「新事業發展專題」、「創新服務經營模式研討」等課程多所重疊。

本書的序言「真正的挑戰在於管理技術」寫於2005年春,也算是總結他留給我們有關「科技管理」的箴言。從工業革命、化學、電器、電腦及網路的技術發明以來,到人類能駕馭各項技術,社會與企業組織能適切有效地運用技術,通常都有一定的時間落差。

傳統的管理學通常把「技術」當成外生因素,或黑盒子,當作是給定(given)的條件。直到晚近二、三十年才有「科技與創新管理」領域,將「技術」與「創新」當作內生變數來研究與教學。不論國家公部門,或民間企業私部門,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不遺餘力持續加碼投入技術研發的經費,試圖由技術領先來達到競爭力的優勢,但至今在實證上,技術研發的投入,與呈現出來的生產力或競爭力,並沒有線性的正比關係。

在美國的1970、80年代,及1992年後日本「失落的十年」,兩國公私部門的技術投入與產出都比其他國家豐富,但不論是企業或國家整體的競爭力都出現了問題。這個落差一言以蔽之就是杜拉克說的,關鍵在「有技術但不會管理」,或技術策略與經營策略、技術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沒有協調與統合。這個隔閡從學院訓練、思維模式,到工作態度都有關係。然而,杜拉克對這個隔閡的發現與體會,可回溯到1960年代,這是他讓我欽佩的地方。

回顧自工業革命以來三百年,我們從「前工業時代」走進「工業時代」,經過很漫長的時間來調整我們的世界觀。到了20世紀初,人類才一點一滴地累積建構了工業社會所需要的基礎建設、思維模式、及行為準則。
從泰勒以來的管理科學,曾經提供了我們很多的工具、模型、量化及理性的分析,但較缺乏整體、綜合、完形的思考與世界觀。在新的世界,我們很難以舊的眼鏡與工具去了解並落實未來的創新。

杜拉克的文章旁徵博引,觀念縱貫古今,以下我就逐篇介紹這些文章對我的意涵,希望對讀者的閱讀與吸收能有些助益。

摘自《杜拉克精選-創新管理篇》作者序

彼得.杜拉克 作者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張玉文 譯者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新聞碩士。1989年開始投入新聞工作,主跑科技、財經路線,曾擔任《天下》雜誌記者、《聯合報》記者,《遠見》雜誌副總編輯、天下文化特約資深撰述。2002年離開新聞工作崗位,現專事翻譯。


羅耀宗 譯者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獲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譯家」獎,譯有《選擇的自由》、《做對決斷!》等,著有《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等,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設有個人部落格「一句千鈞」。

http://allinonesentence.blogspot.com/


2007/06/08

BCB604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9275

288

411

為您推薦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