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在2002年1月25日《紐約時報》上的一篇人物介紹中,科學記者格郎茲(James Glanz)說:「溫伯格可能是世界上主張物理學正衝往『終極理論』的最權威人士,在終極理論裡,大自然的粒子與作用力都會得到完整的解釋,而理論本身會永遠成為一切科學的基床。他也是一位有魅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文章能啟發人心,而且一針見血……他最近得到湯馬斯(Lewis Thomas)獎,那是頒給最能展現『具詩人氣質的科學家』的獎項。」
在這本書中,聰明的科學家與會煽動的作家,這兩種角色都充分地發揮出來了。溫伯格探索了他最熱愛的理論物理學,以及對科學的文化、哲學、歷史、政治等面向的更深層理解。
序言 仰望一個冷靜的世界觀 溫伯格
譯者的話 棋局中的棋局 李國偉
第一章 把科學當做博雅教育
第二章 牛頓主義、化約論,以及國會聽證的藝術
第三章 牛頓的夢想
第四章 與歐布萊對抗
第五章 伽利略的遺產
第六章 大自然本身
第七章 科學知識的邊界
第八章 所謂的科學方法
第九章 量子物理學家的午夜沉思
第十章 回歸化約論
第十一章 物理與歷史
第十二章 索卡的惡作劇
第十三章 科學與「索卡的惡作劇」:意見交換
第十四章 大霹靂之前
第十五章 猶太復國主義者與其敵手
第十六章 紅色雪佛蘭跑車
第十七章 孔恩的非革命
第十八章 孔恩的非革命:意見交流
第十九章 大還原:二十世紀的物理學
第二十章 宇宙有設計者嗎?
第二十一章 「宇宙有設計者嗎?」:意見交換
第二十二章 「五個半」烏托邦
第二十三章 在科學戰爭中尋找和平 來源出處
名詞注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史蒂芬‧溫伯格教授是當代最傑出的科學散文作家之一,由於其優越的科普著作,1999年獲得洛克菲勒大學頒發的路易士湯瑪斯(Lewis Thomas Prize)「詩人科學家」獎。《科學迎戰文化敵手》一書,溫伯格教授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為基礎,配合他的專業知識,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他所迎戰的對象包括了有宗教創造論者、科學理論的社會建構論者、後现代主義者、及部分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家,甚至如凝聚態物理大師,同為諾貝爾獎得主的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在此一著作中,溫伯格教授完全發揮了他兼具科學家與作家的本色,從理論物理學、哲學、歷史與對文化的深入認識來闡揚他對科學原理的熱忱;透過清晰的論述,温伯格闡明其對科學的看法和觀點,也明確的表達他是一位理性論者、化約論者(Reductionism)、實在論者和非宗教論者。
要將《科學迎戰文化敵手》一書譯成中文,尤其是寫成給一般大眾閱讀的文字,除了中、英文素養之外,翻譯者必須要對文中所涉及的領域,有相當深入的認識與瞭解,也就是說譯者要有與原作者相當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才可能完成任務。李國偉教授的翻譯確實完成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本書獲得吳大猷科普獎是實至名歸的榮譽。(吳茂昆‧中研院物理所所長)
1948年生於南京。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數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多年來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為天下文化「科學文化」叢書策畫者之一。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佳作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
著有《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李國偉的科文游牧集》,譯有《笛卡兒,拜拜!》(與饒偉立合譯)、《宇宙的詩篇》(與葉李華合譯)、《電腦也搞不定》、《科學迎戰文化敵手》、《數學教你不犯錯》、《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家長須知,也是教師指南》。
2003/12/20
BCS08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224-7
358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