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把食物送入口中、提筆寫作、撫摸心愛的人,
這些美好的事情,都要我們的雙手完成,
但你可知道,讓我們長出手的基因,竟然改編自魚類形成鰭的基因。
酒後令人難過的宿醉、打嗝打個不停、新生兒常見的疝氣,
這些煩惱,都源自於人類的身體改裝自魚類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我們還真要感謝與鯊魚和其他魚類共享的那段經歷。
本書作者蘇賓在加拿大極區挖掘到「提塔利克」(Tiktaalik roseae)化石,
提塔利克是距今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的魚類,但同時擁有兩生類的原始特徵,
是水中動物爬上陸地生活時的過渡物種。
我們的脖子、手腕、肋骨、耳朵,以及身體其他部位,
都能追溯到這條魚的身上。這些都明明白白的顯示:
陸上的動物的確是從水中的魚演化而來,我們都是魚的後代!
蘇賓還告訴我們,人類製造眼睛的基因開關與果蠅相同,
填充在我們細胞之間、讓身體得以成形的膠原蛋白,海綿動物身上也有,
我們細胞裡的粒線體如果出了毛病,還可以利用細菌來模擬研究。
當你讀完本書,你將更深入了解你的身體、你的生理、你的基因!
這是一篇推薦序! 李家維
原來,我們與其他生物都有淵源 蘇賓
第1章 尋找身體裡面的那條魚
對多數人來說,魚骨算不得是什麼珍寶;
但對我來說,這可是比黃金還要珍貴。
我們是誰?我們為何長成這副模樣?
對這些問題,古代的魚類骨頭或許能給我們點啟發。
第2章 舉手投足
在研究我們挖到的提塔利克魚時,
從牠的鰭所見到的情景,實在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提塔利克魚有肩、肘與腕,
而形成這些結構的骨骼,與人類上臂、前臂及腕的骨骼相同。
第3章 巧手的基因
從人類、雞、小鼠和鯊魚等不同動物所獲得的研究結果,
再再顯示出,我們從果蠅的基因那裡學到的東西非常普遍。
所有的附肢,不管是手腳、翅膀、還是魚鰭,
都是由類似的基因所建構出來的。
第4章 滿地找牙
牙齒非常堅硬,往往是不同地質時期
遺留下的動物化石紀錄中,保存得最完整的部分。
這種化石紀錄等於幫我們開了一扇窗,
讓我們知道各種進食方式是如何演變的。
第5章 邁向前頭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頭顱內的神經布線,
它們彎過來、轉過去,做些很奇怪的轉折,真讓人頭昏眼花。
事實上,只要先去了解鯊魚喉部的鰓裂的發育情形,
就可以弄清楚人類複雜的腦神經和大部分頭部構造。
第6章 最佳體型
建構動物身體的基因處方,就像一份代代相傳的糕餅食譜,
每代都會加以修改、增補,如此永續不斷。
我們與小鼠、果蠅、海葵和水母長得也許非常不同,
但這只不過是由於建構人類身體的處方比較複雜罷了。
第7章 建構身體的冒險遊戲
比起單細胞,身體其實是很昂貴的東西,需要消耗更多能量。
但是生物的身體變大,顯然有許多好處:
除了能避免遭到掠食,反過來也能吃其他的較小生物,
並能主動做遠距離的運動。
第8章 嗅出味道
我們的嗅覺基因和靈長類相似,
這種相似性隨著哺乳類、爬蟲類、兩生類、魚類而遞減,
就像重複影印會逐漸失真一樣。
我們的鼻子,還真的隱藏了一棵生命的系統樹。
第9章 透視靈魂之窗
當你凝視雙眼時,暫且忘了那些形容眼睛、充滿遐想的詞語吧。
構成眼睛的分子、基因和組織,
都是由微生物、水母、蠕蟲和果蠅之類的生物衍生而來的。
看著眼睛,就像是在觀賞一場動物博覽會呢。
第10章 耳內乾坤
在看到人類耳朵內部構造時,
就會顯現出我們與鯊魚和硬骨魚類之間的優美連結。
雖然鯊魚並沒有耳朵,但那關連確實存在,
就從我們耳朵裡的三塊小聽骨開始說起吧。
第11章 這一切的意義
人類的身體像時間膠囊,
記載了從早期人類,到兩生類、魚類,最終到微生物的過往。
我們的每一種病痛,像是肥胖、打嗝、疝氣、粒線體疾病,
都可以看到歷史的影子。
結語
第二版後記
謝誌
譯後記 楊宗宏
附注、參考資料和深入閱讀
蘇賓
這本書出自我生命中那段不尋常的際遇。由於芝加哥大學醫學系有教授離職,我只好到他們系上幫忙教人體解剖學。
這門課的目的,是讓那些緊張的醫學系一年級學生,一邊解剖大體,一邊學習身體內各器官、孔穴、神經、血管等等的名稱及構造。這是他們進入醫學世界的大門,是醫師養成教育的暖身經驗。
我是個古生物學家,大部分的職業生涯是在從事魚類研究。乍看之下,你可能會想,教育下一代醫生的老師人選,沒有比我更糟的吧!
不過,讓古生物學家來教人體解剖學,是有很多好處的。為什麼?這是因為動物的身體構造通常比我們簡單,因而提供了理解人體構造的最佳途徑。教這些學生認識頭部的神經,最容易的方法是給他們看鯊魚的頭部構造;教他們弄清楚四肢的構造,最好從魚開始;而爬蟲類則有助於了解人腦的構造。
教了那門課後的第二年夏天,我與同事在北極圈挖掘出一條魚的化石。這化石提供了有力的線索,幫助我們了解魚類是如何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登上陸地的。這個發現以及教人體解剖學的經驗,引導我去探求它們中間關連的奧妙之處。而這本書就是探索後的成果。
摘自《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作者序
楊宗宏
研究脊椎動物或對生物演化有興趣的人,對魚類如何離開水中,登上陸地這過程的謎團,絕對都會有無比的興趣的。基於這個原因,雖然我已脫離純粹的生物學術研究十多年了,但去年在得知這本書出版後,便迫不及待,立即上網購買,一睹為快。
然而,促使我決意翻譯這本書的緣由,除了想與人分享這個演化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書中所列諸多的遺傳、發生、解剖上的演化證據外,本書作者蘇賓在書中隱約所透露的,他如何由一位冷門科學的學者,成為國際頂尖期刊(如《自然》、《科學》)的常客,毋寧更讓我心動。
提塔利克旋風
提塔利克魚的發現,在了解魚類如何過渡到四足類上,它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信未來的生物學教科書應會記上一筆。不過,誠如作者在第二版的後記中所寫的,提塔利克魚並非是脊椎動物由水中過渡到陸地,那個唯一的「失落的環節」,而是諸多環節中的一個。那麼,為什麼提塔利克魚的發現經發表後,不僅在學術界,同時在美國大眾媒體上,也掀起一陣熱潮,而其他類似的發現卻沒有這麼風光呢?
這問題或許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以膚淺、嫉妒的眼光看,可能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因為蘇賓很會「秀」,很會「賣」他的東西罷了。我曾在美國公共電視上看到蘇賓為演化論做辯解,也曾親身聆聽他的演講。我同意,他的頭腦很清楚,口才很好,是個很棒的演講者。然而,果真這樣就能讓他聲名大噪嗎?
又或會有人指出,他發現提塔利克魚的時機實在太巧了,因為2006年提塔利克魚最初在《自然》期刊發表時,正是美國賓州地方法院對創造論者主張學校應該在教授演化論時,同時講述「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的官司做出判決之後不久。
這場本世紀初創造論與演化論的再度交手,的確吸引了美國社會各界廣大的注意。演化論者最後雖然在法庭上獲勝,但是假「智慧設計」之名重新出發的創造論者,卻從沒放棄過他們的使命。在這種情況下,這隻一半像魚、一半像兩生類的過渡物種,正好替支持演化論的人提供了一個適時、有力的證據。蘇賓演講、受訪的邀約或許也因此大增,當然創造論者對他的尖刻提問,也不會少的(這是我聽他演講時,與現場聽眾對答所得到的印象)。
發掘過程本身就確立了演化論
提塔利克魚本身的生物特徵,固然值得演化論者大書特書一番,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蘇賓等人發掘該化石的經過,其實是更具說服力的。
創造論者最常用來攻擊演化的論調之一,便是認為演化只不過是個「假說」,而不是「定理」。然而,提塔利克魚不是某個人到極地旅遊探險時偶然發現的。就如作者在書中所揭櫫的,牠是科學家根據地質學、古生物學和演化等的論點,精確推算後,在特定的岩層、環境和年代中,所挖掘出來的物種。
這就像天文學家依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最後終於在浩瀚的天體中,觀察到重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 effect)一樣;演化論是可驗證,並且是具有預測能力的。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成功的人和事背後,機運往往扮演著某種微妙的角色,這點蘇賓自己一點都不諱言。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在想,假使他運氣不好,計畫終了前,沒挖到那條魚,那麼這個化石是否將在天寒地凍中,永不見天日?而蘇賓日後的學術生涯是否就因此生變了呢?對第一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但是第二個問題,我顯然是多慮了。
檢視蘇賓的學術歷程,他有所謂的純正而高貴的學術血統──哈佛的博士,名師的高徒,而且顯然在還是學生的時候,便已嶄露頭角。縱然如此,在冷門的古生物學術領域中,這似乎也無助於讓他一帆風順。他還是先得在名氣不大的學校教書,並礙於研究經費,只得在賓州新開的公路旁翻撿碎石。然而也正是有這樣的經歷,才讓我們見識到一位熱中學術、對知識充滿熱情的科學家,是如何竭盡所能,利用身邊一切找得到的資源,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追尋夢想。
而同樣值得令人深思的是,當大部分學生物的人都一窩蜂踏進時髦的分子生物學時,他卻能固守本身的興趣,先在本行踏穩腳步,釐清方向,然後視需要,再以所能獲取的適當工具──不管那是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發生學、細胞學或是解剖學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就這樣,他那一篇篇擲地有聲的論文,也就不斷在頂尖的期刊上發表了。對一位孜孜不倦、隨時為下一步研究做準備的人,縱使沒有那條魚,難道我們不會認為他有可能因而釣到另一條更大的魚嗎?
走筆至此,不禁讓我憶起,1980年代初有位大學同學向我宣稱,生物化學已壽終正寢,分子遺傳學才是正道。到了90年代,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卻異軍突起,各生物醫學研究單位的分子生物人才,如過江之鯽,然而卻找不到懂得處理蛋白質的人。過去一、二十年來,我們看到基因組、蛋白質組、幹細胞等等熱門生物醫學領域,一波接一波的湧來;國內相對應的各種研究中心,也跟著一一掛起招牌。學術人身上,原本就應該流著求新、求變的血液。可是我們得非常小心,因為不管是個人或學術單位,沒有根基的創新,往往一不留神就淪為追求流行、時髦的代名詞,最後不過是人云亦云,不了了之。
鑑於蘇賓將這本科普讀物寫得如此淺顯易懂,相信會引起廣大讀者的迴響,尤其是年輕的學子們。因此,我在這裡借題發揮一下,希望讀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時,也別忘了本書作者的學術成就所帶給我們的省思。
透過故事,傳播科學觀念
以傳播知識、推廣科學教育的觀點看,無疑的,蘇賓這本書是非常成功的。對很多他熟悉領域中的重要觀念和方法,例如古生物學、分類學、解剖學等等,我們看到他不厭其煩,以極其明瞭易懂的文字和例子,為讀者說明。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全書的宗旨在於闡明演化的理念,但我們從頭到尾卻幾乎看不到他為演化論做直接的爭辯。在他那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裡,相信讀者自然而然的會受到潛移默化,接受他的論點。
如果說本書有什麼讓人覺得不足的地方,那大概是作者對有些複雜的理論和實驗的來龍去脈,交代得不夠完整,因而有些結論讀來,會有點立論不足的感覺。不過為維持全書簡明有趣的風格,這可能是個必要之惡。所幸,對有興趣想深入了解某些題材的人,作者在書後提供了一份非常有用、並讓人印象深刻的參考指引文獻。有心的讀者,應該善加利用,千萬不要錯過。
最後,我想在此向引薦我與天下文化出版社合作的潘震澤教授,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他不但適時主動的媒合我與出版社,而且還是引領我從事翻譯的啟蒙老師。而天下文化編輯對我的信任與協助,在此也順帶一併致謝。
2009年9月,於加州聖地牙哥
摘自《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譯後記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家
王維賢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張天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潘震澤 美國奧克蘭大學客座教授、生理學家
蕭語富 石尚企業執行長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個充滿智慧、令人興奮、無法抗拒的科學探險故事。
這本書會永遠改變你如何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
這不只是一本好書,同時也宣告又一位一流的科學作家登場了。
——薩克斯(Oliver Sacks),《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
太精采了……蘇賓把古生物學、解剖學及遺傳學融合在一起,
成為一趟探索我們身體歷史的深入旅程,好看得不得了。
——《波士頓環球報》
加入他吧,並重新學習愛護自己的身體,
其實你身體的真實面貌是:一條幾經翻修過的魚。
——《Discover》
如果你想了解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演化史,
不需要去看今年的其他作品,讀這部傑作就夠了。
——《金融時報》
簡單扼要、充滿熱情的寫作風格,
將會讓更多的中學生立志成為生物學家。
——《自然》期刊
蘇賓以充滿創意的簡潔方式呈現他的觀點,
直接切入起源與演化的深刻問題,甚至帶點幽默感。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
藉著蘇賓的手(曾經是魚鰭轉變而來的手),
提供強而有力的例子,說明了演化的本領……
巧妙的結合了古生物學、胚胎學及發育生物學。
——《New Scientist》
這是一篇推薦序!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
為達爾文200歲慶生是件慎重的時髦事,學術界的領航雜誌《自然》在2009年初,列出近十年的15項演化生物學珍寶來禮讚達爾文,〈由水到陸〉當然是首選之一。
這個發現是2006年的年度盛事,《自然》罕見的用封面及18頁篇幅來敘述這穩健的第一步,說從魚演化成四足動物的失落環節現身了。那是一隻體長3公尺、有利齒、形似鱷魚、身披骨鱗、能用強壯胸鰭在淺水灘伏地挺身的遠古生物,這兼具魚與陸行者特色的提塔利克魚生活於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被譽為與始祖鳥同等重要,全球傳頌。
芝加哥大學的蘇賓教授是提塔利克魚的主要發現者,他學問好,手氣又好,曾在亞利桑納沙漠找到二億年前的地球第一蛙,也曾在中國東北發現一億六千萬年前的蠑螈始祖。為了找尋化石,他行遍冰封極地和酷熱荒漠,為了追根究柢,他在實驗室解析基因與研究胚胎發育,已有20篇論文刊載在《自然》與《科學》兩大期刊上,成就非凡。
繼2006年的風光後,他續有佳作,既再剖析提塔利克魚那能轉動的脖子,又發現主導四肢形成的基因早就現身在不走路的始祖魚了,這些都是革命性的新知識。
蘇賓教授竟在學術論文之外,寫成了一本科普好書,細述他的野地經驗,也論述我們的身軀是如何源自五億年前的魚。文筆生動、知識豐富,再加上即時的出版後記和延伸閱讀,五億年的動物演化史,在這本經典科普書裡,有如史詩般的氣魄。
尤其是他在這本書當中,提及我在雲南找到的海口蟲(Haikouella),那是五億二千萬年前最早的有頭有腦的脊索動物,該是魚的祖先,我與有榮焉,當然大力推薦。
摘自《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推薦序
2009/10/29
BCS13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部分彩色
9789862164303
295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