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中國戲劇史
優惠價
85
$340

中國戲劇史

$400

書籍介紹

這部《中國戲劇史》原寫於二十餘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戲劇領域的專業之作。

從前用的書名是《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為的是突出「戲劇文化」這個概念。因為余秋雨先生當時在學術思想上正受文化人類學的激蕩,只想通過戲劇的途徑來探索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過程,因此,「戲劇文化」這個概念指向著一種超越戲劇門類的廣泛內涵。但這麼多年下來,他覺得「文化」的用法越來越不著邊際,當初的意圖已很難表明,不如乾脆捨棄,留剩一個更質樸的書名。

雖是舊作修訂,但今日看來,仍有新意。他改變了戲劇史的慣常寫法,力圖擺脫以「史料」替代「史識」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資料之上浮懸起一副現代人的目光。

白先勇先生大力推薦《中國戲劇史》,他認為這是研究戲劇方面最異軍突起的一本書,用文化人類學來檢視中國的戲劇文化,猶如通史,看完之後,就會對中國的戲劇文化有整體暸解。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企業界與文化界的匯流—陳怡蓁
新版自序

第一章 邈遠的追索
一、 最初的蹤影
二、 裝神弄鬼
三、 彬彬禮儀
四、 溫柔敦厚
五、 慧言利嘴
六、 小結

第二章 漫長的流程

一、 熱鬧的世界
二、 歌舞小戲
三、 滑稽表演
四、 詩的時代
五、 小結

第三章 走向成熟
一、 市民口味
二、 笑聲朗朗
三、 弦索琤琤
四、 南方的信息
五、 藝術家大聚合
六、 小結

第四章 石破天驚
一、 精神的外化
二、 元劇第一主調
三、 元劇第二主調
四、 法治之夢
五、 緬懷之夢
六、 團圓之夢
七、 小結

第五章 傳奇時代
一、 舊樣式的衰弱
二、 新樣式的更替
三、 由岑寂到中興
四、 崑腔的改革
五、 豐收的世紀
六、 四部傑作
七、 生機在民間
八、 小結

第六章 走向新紀元

一、 近代人的思考
二、 公正的體認

附錄
一個幽默的附錄
一宗偽造的「剽竊案」   海星
深夜驚讀章培恆     周壽南

新版自序

余秋雨

這部《中國戲劇史》寫於二十餘年前,出版時用的書名是《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為的是突出「戲劇文化」這個概念。我當時在學術思想上正受文化人類學的激蕩,只想通過戲劇的途徑來探索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過程,因此,「戲劇文化」這個概念指向著一種超越戲劇門類的廣泛內涵。可惜這麼多年下來,「文化」的用法越來越不著邊際,我當初的意圖已很難表明,不如乾脆捨棄它,留剩一個更質樸的書名為好。

如果要通過某種藝術的途徑來探索一個族群的集體心理,我至今認為戲劇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只有戲劇,自古至今都是通過無數觀眾自發的現場反應來延伸自己的歷史的。

這種想法,提高了一部戲劇史的人文地位,同時,也改變了戲劇史的慣常寫法。我力圖擺脫以「史料」替代「史識」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資料之上浮懸起一副現代人的目光。這副目光因為要堅持一定的整體性、鳥瞰性、思考性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陌生感。即便對於自己熟悉的一切,也要拉開距離來看,並在距離間投入欣賞、比較和反諷。

我知道,我的讀者和學生也願意暫時借助這樣一副目光。他們既繁忙又粗心,把他們拉入一個古代的泥潭會讓他們不知所措。他們需要渡橋,他們需要便道,他們需要一個比較簡明又比較安全的觀察視角,既能夠居高臨下地審視,又能夠輕鬆自由地離去。離去時,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目光換下這副目光。

現在看來,這部《中國戲劇史》可能過於偏重戲劇文學方面了。這是因為,戲劇文學更能經得起「文化-心理結構」的分析,而聲腔、演出等方面則缺少能用文字準確描述的實證素材,史家稍稍用力,便容易陷入瑣碎的考證和空洞的揣想。一旦陷入,史就不成其為史了。但是,無論如何,戲劇是一個整體概念,史的詳略並不能對應它內在各元素間真正的輕重。例如,戲劇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處,不在主旨,而在形態;不在故事,而在韻致;不在劇本,而在聲腔和表演。

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戲劇的最精微之處總是最容易被歷史磨損和遺失。後代所寫的每一部藝術史,都失去了最精微之處的抱憾之作。這正像描述一個絕色美人,只留下了她的履歷和故事,還有一些遺物和照片,卻永遠也無法說明,她究竟是靠著什麼樣的風度和眼神,征服了四周。

所以,歷史總是乏味的,包括藝術史。
對此,我有充分的自知。
這種自知,給我帶來了自由和輕鬆。

這次新版,書後加了「一個幽默的附錄」,有關此書出版二十年後一個有趣的遭遇。讀者讀了這麼厚厚的一本書,在結束時笑一笑,想來也是愉快的事。

乙酉春日於台灣高雄佛光山

推薦文:  白先勇 

我所認識的余秋雨先生,具有多重的身分。他是一位有名的戲劇專家。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已經出版了幾本影響深遠的戲劇研究作品。我要大力推薦其中的《中國戲劇史》〈初版名為《中國戲劇文化史述》〉。這是研究戲劇方面最異軍突起的一本書,用文化人類學來檢視中國的戲劇文化,猶如通史,看完之後,就會對中國的戲劇文化有整體暸解。

余秋雨 作者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7/05/29

BCT010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4179220

363

535